《路德神学》 |
![]() ![]() ![]() ![]() |
从十架神学看路德的讲道(中)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二、路德十架神学的讲道
(一) | 三类讲道的批判
在路德的讲道里他常常批判理性无法理解或领悟福音的奥秘。就像使徒保罗一样,路德认为理性有自我膨胀,自作聪明的倾向。那就是说,理性会自以为是衡量一切真理的准绳。我们也可以说,理性认为自己在判辨真理的法庭里,它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法官。路德视这种绝对化的、专断的理性为启示的敌人。因为这样的理性不服上帝的道,它企图把自己放在上帝的道之上,要评判上帝的道,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上帝之道下,受上帝之道的审断。7 路德在传讲的时候虽然批判理性,但他却不反理性。其实,他所批判的不是守分的理性,而是越份的、傲慢的、不肯臣服于上帝之道下的理性。理性主义的讲道只属哲学的、理论的、抽象的思辩与推理,它只能满足人在哲学殿堂里的玄想,但无法引人堂窥无穷的大能与奥秘。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路德在忍无可忍之下公布「九十五条」的辩论命题,主要是针对教会贩卖赎罪卷而发的。当时的罗马教会在德国动用讲坛以及其他媒体大力宣传赎罪卷的功效。推行赎罪卷的宣传者给听众的信息是:「救恩是一种可以用金钱买卖的商品,而购买那种商品的人,有没有真正的信心与悔改都可以照样得救。」针对这样的错谬,路德严正斥责说:「凡以为有赎罪就确信自己得救的,将和他们的师傅一同永远被定罪」(第 32 条)。「每一个真心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卷,也完全可以脱离惩罚的罪债」(第 36 条)。「凡因宣讲赎罪卷,而叫有些教会完全不讲上帝的圣道者,便是基督和教会的敌人」(第 53 条)。 路德在他的讲道中不遗余力攻击的是「善功」,而不是「善行」。我们不要以为路德反善功,所以也反善行。事实并非如此,路德之所以反善功,因为所有的善功都带有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邀功倾向。邀功的人不认为上帝的赦罪之恩是白白的,他不配得的,而是他应该得的。路德看善行是信心的具体流露,是信的人感恩的生命表现。 十架学原系针对「荣耀神学」(theology of glory) 而发的。F. Dale Bruner 认为用圣经的重要字眼「荣耀」来形容中世纪教会的垄断精神是不幸的。Bruner 建议以「凯旋主义」(triumphalism)来替代「荣耀神学」的”荣耀”两字,能更贴切描述十架神学所批判的教会现象。8 凯旋主义可以指三方面。一方面是指自夸不假启示,不靠上帝的恩典,单凭人自己的禀赋与努力,即可认识上帝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指在上帝子民或教会里不时出现的优越思想与排外心理;最后一方面,也可以指在缺少自我反省与批判下,一味追求成功、繁荣、富足、增长、狂喜或幸福的心态。凯旋主义会使人渲染或夸耀因宗教信仰与作法而获致的成就。 路德认为有凯旋神学思想的人,会以为自己已经在天堂,而忘了他们仍活在地上。凯旋主义的讲道太强调属灵的兴盛与胜利而忽略了人的有限、虚荣、骄傲与失败。 | |
(二) | 六项特色
路德讲道词的第一个特色是:它们都属解经性的讲道。解经性讲道的目标是根据所定(或所选)的经题,忠实传达那段经题的原意。路德这样说明他的讲道法:「我细心处理一段经节,紧贴住它,为了是使会众能够说『这就是讲道的目的』。」10 路德不使用经文作跳板,传出与经文不相干的信息。他总是十分用心作解经的工夫,为的是在他阐释一段经题时,能使那段经题的原意清楚活泼的透显出来。11 祈士霖把路德作为一位解经性讲道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他早期的讲道含有经院式讲道的余迹;第二,他有一时期的讲道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第三,由于赎罪卷事件的冲击,路德开始在威丁堡的讲坛极力根据圣经,阐释传扬因信称义的福音。12 在路德发现称义福音的过程中,他已注意到圣经的思想与表达模式和经院哲学的思想与表达模式有相当重大的差异。路德特别注意到经院哲学所着重的是逻辑与推理,而不是抵触理性的「矛盾」(paradox)。然而,在圣经里,上帝的启示则常以「矛盾」或「似非而是」的思维模式表达出来。路德看出上帝的工作常隐藏在看来十分矛盾的表象背后。13 十架的福音是矛盾的结合。十架真理所揭露的,不单是愚拙,也是智慧;不单是软弱,也是能力;不单是黑暗,也是光明;不单是丑恶,也是荣美;不单是痛苦,也是喜乐;不单是羞辱,也是荣耀;不单是创伤,也是医治;不单是死亡,也是生命。 路德的讲道目标,是为了帮助听道的人,从上帝的定罪中看见他的赦罪;在他的严厉中,看见他的体贴;在他的烈怒中,看见他的慈爱;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在绝望中看见盼望。 律法与福音虽同为上帝的道,但两者的性质是相反的。律法是上帝对人的要求,福音乃上帝赐人的无条件礼物;律法是为了使人知罪,福音乃使信的人得到赦罪;律法限制捆绑人,福音则释放人,使人得自由。 两者既同为上帝的道,所以两者都需要忠实的传讲。在路德的讲道词里,他不厌其烦地细心辨别律法与福音,目的是为了保持福音的纯粹,不容律法被渗入福音的信息中。在传讲的时候,他把律法传的十分严厉,然而他也把福音传的格外甜蜜。 在分别律法与福音方面,路德认为这不是任何人可以精通或掌握的艺术。他坦白承认说: 『由于我写了这么长久关于律法与福音的事,你们会认为我懂得怎样分别,但是当危机来临时,我清楚知道我还是非常不了解。因此,唯有上帝应该也必须作我们神圣的师傅。』14 路德的讲道有一个明显的焦点或组织中心,那个焦点或中心就是基督。基督是我们认识上帝的关键钥匙,也就是我们找到有恩典有怜悯之上帝的唯一途径。单从理性层面去推演我们对上帝的了解是抽象的;单就世界的光明面去描绘上帝是片面、肤浅的。海瑞克•波恩坎(Heinrich Bornkamm)在讨论路德的十架神学时认为: 『这样做是自我欺骗,因为它必须对与上帝的荣耀不相称的东西视而不见。它必须闭目不视世界上的苦难与悲惨,而尝试从这些苦难与悲惨中看见上帝,这正是十架神学的艺术。…更正确的说,我们只能在十架与受苦中确认上帝的爱。我们一旦能确实领悟这一点,然后我们才能在上帝所造知识界的其他处看见他爱的痕迹。』15 路德的讲道之所以以基督为中心,因为它深信钉十架的基督是上帝最赤裸深邃的启示:十字架的救赎乃上帝的智慧与仁爱之表达的极致。 由于称不配之罪人为义的福音是那么确凿深沈地揭露上帝对人的恩与爱,所以圣经呼召人要用孩童般的单纯信心,不但真诚相信上帝藉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全的救赎,也欢喜领受他的赦罪与成为他儿女的应许。 路德在他的讲道之中这么强调信心,这是因为信心毫不犹豫信任上帝的道和应许,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投入上帝的怀中,这样的信看上帝是真实可靠的;路德看这样的信乃「敬拜上帝的极点」。16 路德看信心是上帝的道在人心中动工的结果。上帝的道是信心的基础。信心总是牢靠的扎根在上帝的道中。信心不顺从别的,只顺从上帝的道,而且无条件的顺从上帝的道。1526 年路德在约 4:46-54 的讲道词里说: 『信心的本质与特性是它会不断成长和迈向完全;…信心不是寂静的、怠惰的,而是活泼的,不止息的东西。它要嘛就倒退,要嘛就迈前,显出生机;缺乏生机的信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无声明的,心灵对上帝所存的一种概念而已。因为真实的,活泼的信心是圣灵浇灌在人心里的,它不可能寂静不动。…因此信心不能只有开端,它必须不断成长增强,并且继续学习,使自己对上帝有更深的认识。』17 接着路德说: 『…当信心的火被点燃并焚烧,而魔鬼也感觉和意识到它的时候,它会施展一切诡计掐住它,因为它知道真正的信心对它国度是重大的威胁。』18 十架神学的讲道不只是高举被钉十架的基督,它亦强调基督徒必须与基督同钉十架,因为基督的十架与基督徒的十架是连在一起的。正如基督所说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 16:24)「凡不背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不能作我的门徒。」(路 14:26) 路德在「论受苦与背十字架」的讲道词中特别提到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思想以为信了福音以后,就可以「脱掉一切责任,无须再做什么事,再受什么苦了」。19 路德接着说: 『上帝制止这种错误观念所用的唯一方法就是十字架。他必须这样管教我们方可使我们的信心得以加增,得以更加坚固,也可使我们更加与救主亲近。…所以上帝给我们十字架与我们更有益处…况且除了我们甘愿受苦,背负我们的十字架以外,福音之道就无法向前发展。』20 另一种错误之思想是把受苦看为功劳。路德在同一篇讲道词里申明: 『…凡想从受苦知识上得着功德的人都不明白基督,不了解十字架的意义。…我的朋友,受苦没有功劳,也不是为得功劳而受苦。…基督亲身受过苦,因此他已使一切基督徒所受的苦都成圣了。』21 基督徒的十架生活不是单独背负十架的生活,而是与基督同负一轭,就是与他一同受辱受苦。我们若与他一同受辱受苦,我们将享有他的同在与不能被剥夺的平安。「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 8:17) |
6. | 见 Eric W. Gritsch, Martin-God's Court Jester 『马丁路德:上帝宫中的揶揄者』,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 pp.155-158 |
7. | 见马丁路德着,王敬轩译,信徒灵修日课(香港:道声出版社,1957), pp.116-117 |
8. | 见 Frederick Dale Bruner and William Hordon, The Holy Spirit: Shy Member of the Trinity 『圣灵:三位一体中的害羞成员』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8), p. 66 |
9. | 同上pp.66-67 |
10. | Luther's Works『路德的着作』, vol.54: Table Talks 『桌上谈』,No. 1650, p.160 |
11. | Sermons of Martin Luther 『路德的讲道词』,edited by John Nicholas Lenker, and translated by John Nicholas Lenker and others, vol. 1: Sermons on Gospel Texts for Advent, Christmas, and Epiphany 『关于将临期、圣诞节与显现期的福音经题讲道词』(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83 reprint), p.197 |
12. | Edward C. Fredrich, ed. Luther Lives 『路德活着』(Milwaukee, Wisconsin: Northwestern Publishing House, 1983), p.25 |
13. | Jared Wicks, Luther and His Spiritual Legacy 『路德及其灵性佳话』(Wilmington, Delaware, 1983), p.66 |
14. | Luther's Works 『路德的着作』, vol. 54: Table Talks 『桌上谈』, p.127 |
15. | Heinrich Bornkamm, The Heart of Reformation Faith 『改教运动信仰的核心』(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5), p.48 |
16. | 马丁路德着,和士让、陈建勋译,基督徒的自由(香港:信义宗联合出版部,1957), P.11 |
17. | Sermons of Martin Luther 『路德的讲道词』, vol.5: Sermons on Gospel Tests for the 13th to 26th Sundays after Trinity 『关于三位一体第 13 至 26 主日福音经题讲道词』, p.263 |
18. | 同上, p.264 |
19. | 信徒灵修日课, p.126 |
20. | 同上页 |
21. | 同上, pp.128-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