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 |
第十一课 传道者:生之追寻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本课目的: 介绍传道书的主旨、背景并探讨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本课金句:传道书 12:13 新标点和合本: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现代中文译本: 一切的话都说完了,总结一句:要敬畏上帝,谨守他的命令,因为这是人人应尽的义务。 台语白话字: Chiah ê sū lóng í-keng thiaⁿ-liáu lah; kiat-bé chiū-sī kèng-ùi Siōng-tè, kín-sīn siú I ê kài-bēng; che chiū-sī lâng chiâu-pī ê pún-hūn. 台语汉字: 诸个事拢已经听了啦,结尾就是:敬畏上帝,谨慎守伊的诫命,这就是人齐备的本分。 ▲本课大纲: 一、引言:生之追寻 二、传道书的卷名与作者 三、传道书的解释 四、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五、结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 ▲讨论与分享(请择题讨论):
▲课程内容 一、引言:生之追寻 你思考过人生的问题吗?你活着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可能在不同的阶段,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如果你曾经改变过,请分享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改变? 你会像传道书的作者一样觉得日光之下无新事吗? 有些人由于沮丧或遭遇挫折,想不开而自杀;你认为在人生追寻的过程中,自杀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吗?人有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的看法如何? 传道书就是在探讨人生各样的问题。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逐一探究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物。他得到的结论是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只有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尽人的本份才是最重要。这些尝试的过程实在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参考。底下我们要先探讨传道书的背景,包括它的作者、卷名、如何解释、以及它在正典中的地位等等,然后藉着传道书作者追寻的过程和感想来探讨,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以供追寻者作参考。 二、传道书的卷名与作者 「传道书」这个卷名来自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它的希伯来文卷名 Qoheleth 意思是传道者,由于它有阴性字尾,可能指的是传道者的圣圣职。这个字的字根,意思是「召集、聚集」。耶柔米根据这个观念,在他的拉丁译本里称此书为 Concionator,意思是「大会召集者」。现代英译本将这个字译为 Preacher,意思是「宣讲者」。 中文圣经这个字出现在第一章第一节末了,翻译成「传道者」,它原先有「大会召集者」或「教师」之含意。本书开头第一句,作者就以传道者自居。犹太人的传统认为传道书的作者是所罗门王。虽然全书中不曾提及所罗门王这个名字,但是他是大卫的儿子中唯一登上王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人,正符合 1:1 所说。基督教在马丁路德以前,都接受所罗门为传道书的作者。路德本人亦在传道书注释中主张传道书的作者乃是所罗门王(注 1)。 反对所罗门王是传道书作者的理由如下: 所罗门写箴言和雅歌时,都直接了当地把他自己的名字写出来,而传道书却没有声称所罗门为作者。 作者曾经数度暗示,在他之前耶路撒冷有许多的王(1: 16、2:7、2:9)。若是这样,传道书的作者就不会是所罗门王了。 传道书的用词、形式及风格都比所罗门时期晚很多,是被掳以后的作品。 作者似乎无力改革所观察到的弊病,这和所罗门为王所拥有的权势不相称。 巴斯德认为,上面这些论点都可以驳斥,传道书的作者非所罗门王莫属(注 2),它可能是所罗门经历过所有的荣华富贵,晚年离弃上帝时所写的忏悔录。莱特(J.S.Wright)指出,如果传道书的作者真的是所罗门的话,它在稍后期一定经过文字上的改写,使它更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书内的语言属于较后期的作品(注 3)。不过也有可能是一个稍后期的作者,根据所罗门对人生虚空的的评论,借用所罗门的名义写下传道书。卜洛克认为这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扮演,不算是伪造,作者亦无不良动机。作者只是有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借用古人的精神来传达书中的信息而已(注 4)。不论传道书的作者是谁,大部份的人都同意,传道书的现有型式约在公元前两百年左右完成。 三、传道书的解释 传道书的解释牵涉到统合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传道书刚开始的核心部份是由一个怀疑论者所写成,他质问上帝在这世间的作为何在。后来有别人加以润饰,其中一个站在正统的立场来调和它,使它平衡(传 2:26、3:14),另一个则加入享乐主义的段落(传 2:24-26、3:12-15)。这是把传道书分割成不同的部份,分别由不同的人执笔。但是主张全书有统合性的人认为,这些不同的段落是一个自然人默想的过程,所以会有不同的思想出现(注 5)。 不论如何,传道书的内容似乎有悲观的倾向,也有怀疑论的倾向。这样的一卷书怎么会出现在圣经里呢?它和圣经整体的教训是否相符合?到底我们要怎样来解释这卷书? 事实上,传道书在被接纳为正典之前,曾历经不少的争论(注 6)。西拉之子在公元前 190 年左右采用本书的态度,好像它已经是正典一般。但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次经「所罗门智训」却强烈地排斥传道书。犹太的学者们对传道书有不同的意见。米示那(Mishnah)(注 7)告诉我们,沙买学派(Shammai School)反对将传道书列入正典,希列学派(Hillel School)则赞同。最后希列学派获得胜利,传道书在公元 90 年的雅麦尼亚会议(the Council of Jamnia)被纳入正典(注 8)。 传道书和约伯记、箴言同被列为犹太人的智慧文学,犹太人在每年住棚节时要公开宣读。可能是因为作者强调享受生命,所以被选在一年一度的欢乐节期来读。巴斯德特别提醒我们,读传道书不能孤立某一段或某一节,以为那就是作者的主张,而是要从整体的信息来看。本来,解释圣经就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传道书的性质特殊,它所讨论的事情具有累积性,若不全盘来读,更容易造成误解(注9)。举例来说,传道书的语调比较低沉,会给人有悲观的感觉。其实,那是作者诚实地在面对人生各样的问题,他在亲眼看见社会不公义、又感觉人生无意义的谜团里思索、追寻。他的思考是渐进的,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悲观主义相反,就是人若尊敬上帝、顺服上帝,他就可以安心享受上帝为人今生所预备的福乐(传 3:22、11:9),并且能够盼望那邪恶得审判、正义得伸张、赏罚分明的大日子(传 12:14)(注 10)。 至于有怀疑论者在传道书里找到根据,认为传道者对今生的一切都抱持怀疑的态度(传 1:8、1:18、3:9、8:16-17),其实是他自己忽略了传道者整体性的结论与信息;传道者发现一切众生百象的背后,都有上帝的手在管理(3:17、9:1)。怀疑论者又根据传道书 3:19-20 主张人死如灯灭一般,因而对死亡之后的生命有所怀疑。其实观察上下文就可以发现,传道者明白宣示,人的灵是往上升,上帝必审判义人(注 11)。 四、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你认为人生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事情有那些?请列出其中的三项。你所认为重要的事,曾经随着年纪与人生的经验而改变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转变?下表列出世人所追求的事务及传道书对它的看法:
五、结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 传道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教诲,他是一位智慧教师,要把他多年来思考与经验的心得,传授给别人,使他们获得观念上和实用上的益处(注 12)。他主要要表明的信息有二: (一) 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宋朝苏轼曾经作出这样一首有名的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自有人类以来,人每天所面临的问题不都是一样吗?不论智愚贤不肖,也不论他的国籍或背景文化,每个时代的人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有轻重之分,但问题却是大同小异,都是日光之下的事。一代过来,一代过去,科学虽然进步,但人生的问题最多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二) 既然地面上的人生只是虚空,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人生还有盼望吗? 其实人的欲望在达到以后还不能满足,是因为人心原有预留给上帝的位子。传道书 3:11 说,上帝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除非人与永恒的上帝联结,否则人心不能得到满足与安息。因此传道书的作者指出,人生在世应该: 敬畏上帝,遵守他的诫命,因为末日有审判(传 3:17、12:1、12:13-14)。 要知足,尽情享受上帝的恩赐(传 2:24-25、3:12-13、3:22、5:18-20、8:15、9:7-10、11:9-10)。传道书 9:9 特别提到「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 总结来说,世上的事物在人的一生当中,在某些时空情形之下,都有它暂时性的价值存在。我们可以追求,但要知足常乐;并且不要忘记在日光之下它们都会过去,只有当它与日光之上、永生的上帝发生关系,才有永恒的价值。受造物再怎样美好,它都不能成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人必须要寻求上帝、敬畏上帝,服事上帝,才不会感到虚空(传 12:13)。 使徒保罗在新约罗马书也指出,受造之物都服在虚空之下,但仍然存着盼望,可以说是盼望那日光之上的事 (罗 8:20-25)。歌罗西书 3:2 说,「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世上追求许多东西都很好,不过要记得耶稣说过,「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路 10:42) 那就是亲近主、认识主、跟随主的脚步行(可 10:17-22),因为这就是永生(约 17:3)! ▲附注:
▲背金句:传道书 12:13 ▲作业:
|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