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转寄

第八课 咒诅诗、悔罪诗与赞美诗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本课目的

让学生从咒诅诗和悔罪诗来学习处理信仰生活里比较负面的情绪,并从赞美诗来学习认识上帝。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1. 举出两种看待咒诅诗的方法。

  2. 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及罪恶感。

▲本课金句:加拉太书 3:13-14

 新标点和合本: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

 现代中文译本:

基督已经为我们承担诅咒,藉此救赎我们脱离了法律的诅咒;因为圣经上说:「凡被挂在木头上的人都受上帝诅咒。」基督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外邦人藉着基督耶稣获得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福泽;这样,我们能藉着信而领受上帝所应许的圣灵。

 台语白话字:

Ki-tok í-keng sio̍k-hoê lán thoat-lī lu̍t-hoat ê chiù-chó͘, in-ūi I ūi-tio̍h lán chiâⁿ-choè chiù-chó͘, in-ūi ū kì-chài kóng, Kìⁿ-nā tiàu tī chhâ-ni̍h ê siū chiù-chó͘;beh hō͘ A-pek-la̍h-hán ê hok-khì, tùi Ki-tok Iâ-so͘, soà kàu tī goā-pang, hō͘ lán tùi sìn tit-tio̍h só͘ èng-ún ê Sèng Sîn.

 台语汉字:

基督已经赎回咱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伊为着咱成做咒诅;因为有记载讲:「见若吊伫柴里的受咒诅。」欲互亚伯拉罕的福气,对基督耶稣续到伫外邦,互咱对信得着所应允的圣神。

▲本课大纲:

一、引言:谈咒诅

二、如何看待咒诅诗

三、悔罪诗

四、赞美诗

▲讨论与分享(请择题讨论):

  1. 你害怕咒诅吗?为什么?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恐惧?(参看加拉太书 3:13-14)

  2. 通常你如何舒解你的情绪?这些方法是否有效?请分享。

  3. 诗篇 51 篇里,那一句话最能代表你的心声?你最喜欢那一句?

  4. 做了基督徒以后还会犯罪吗?你的看法如何?什么事情最容易引发你的罪恶感?你如何处理?(参看约翰一书 1:9)

  5. 你是一个容易自责的人吗?你如何处理自己的罪恶感?

  6. 认识到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会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课程内容

 一、引言:谈咒诅

你怕不怕被别人咒诅?为什么?你相信咒诅的效果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想要咒诅人?

其实咒诅只是人的语言,真正有能力的是上帝。很多时候咒诅令人感到有效,是因上帝早就订定一些法则;人只是自作孽,并不是咒诅的功效。有时候则是因为人害怕而产生自我应验的行为。无论如何,我们的生命与一切祸福都在慈爱和全能的上帝手中,他必保守,我们不必害怕。

圣经里也有咒诅的事情。请读两段咒诅诗:

「愿他们消灭,如急流的水一般;他们瞅准射箭的时候,愿箭头彷佛砍断。愿他们像蜗牛消化过去,又像妇人坠落未见天日的胎。」(诗 58:7-8)

「愿他的年日短少!愿别人得他的职分!愿他的儿女为孤儿,他的妻子为寡妇!……因为他不想施恩,却逼迫困苦穷乏的和伤心的人,要把他们治死。」 (诗 109:8-9、16)

读到这些诗,你的感想如何?你能够体会、想像诗人的心境吗?

民数记 22-24 章记载摩押王巴勒雇了巴兰要来咒诅以色列人,上帝却让巴兰想说的咒诅全部变成祝福。而事情进展时,以色列人都不知情。上帝的百姓只要行在上帝旨意中,一点也不必怕敌人的咒诅。

 二、如何看待咒诅诗

咒诅诗是诗篇里令人感到困惑的诗,它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咒诅敌人,愿敌人遭受极重的报应。诗篇第 35、69、109 等篇明显地属于这一类,其他还有不少散见的经文,像第 3、5、7、10、36、52、58、59、64、69、83、129、137、139、140、141、143 篇里都有。这些诗除了第 83、129、137 篇外,其余都标明是大卫的作品。前面读过的赞美诗,诗篇第 139 篇,有四节(19-22 节)都是在骂恶人的,其意义似乎跟前后不连贯。有人因而主张如果第 139 篇止于第 18 节的话,它就可以算是最优美的诗篇之一了(注 1)。这是代表一种看待咒诅诗的心态:忽略它,彷佛它并不存在。

另一种极端的态度是推崇它,把它的精神解释成善意的。另有一些学者相信,咒诅诗代表的是一种巫术的宗教精神,它是对付敌人的「有效咒诅」。但是旧约圣经并不赞成巫术。卜洛克认为对待咒诅诗比较理想的态度是:认真地面对它、体会作者内心的挣扎,并思考它如何成为上帝的话语(注 2)。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虽然强烈地表达了对恶人恶事的痛恨,并且呼求上帝伸冤,他自己绝未采取报复的手段,只将此事交托给上帝。诗人一向谨守上帝藉着摩西所启示的原则:「伸冤报应在我」(申 32:35)。可见,在诗词里所表达出来的痛恨,只是诗人情感真诚的流露,并不代表诗人所要采取的行动。这个分野相当重要,情感的宣泄和实际的行动是两回事。情感的舒解,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即使听来有多可怕,仍是可以接受的。比较令人担心的是那些不说出来、却不断累积的愤懑。有时候,会有一些报复和残忍的行为出现,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情感不得宣泄的缘故。像报纸曾经报导,有一个在学校被视为模范生的国中学生,竟然杀了自己的父亲,闻者无不觉得该生大逆不道。事实上,这学生在家里遭受性虐待,他的愤懑、不满的情绪都压抑下来不得舒解,累积到一个地步无法再忍受,才发生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

通常你如何舒解你的情绪?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比较重要的是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而又不致于伤害别人。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咒诅诗,咒诅是上帝与以色列百姓立约条款中的一部份(注 3),它启示了上帝圣洁与公义的本性,显出上帝对恶之痛恨与审判。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要进入迦南地以前,曾经在基利心上为百姓祝福,也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诅(申 27:11-26);他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诫命必蒙福祉,违逆主言必受重祸(申 28:1-68)。咒诅诗的精神与此并不相违。咒诅诗和新约还有一项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新约引用了不少咒诅诗的经文。

约翰福音 15:25 耶稣引用诗篇 35:19、69:4 来说明世界无故地恨他。使徒行传 1:20彼得曾引用诗篇69:25、109:8 论犹大「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保罗解释犹太民族沦为眼瞎,正应验了诗人的咒诅(罗 11:9-10、诗69:22-23)。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新约的作者洞悉咒诅诗里有预言的性质(注 4)。

综上,有几种看待咒诅诗的方法:

1.忽略它

2.推崇它

3.把它当作巫术

4.把它当作情感的流露

5.把它当作启示上帝圣洁公义的本性

6.把它当作预言

后三种我们都可以接受,前三种比较不相宜。

有人说,咒诅诗和新约中耶稣的教导不合。耶稣曾经吩咐门徒,要爱仇敌,因为上帝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 5:43-45)。这样看来,好像旧约和新约的精神不同;旧约才有这种狠毒的咒诅,新约强调的都是爱。

但是仔细研读圣经,这样的区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旧约也有爱人如己(利 19:18)、要替仇敌着想(出 23:4-5)的观念;而新约一样有咒诅的想法(罗 9:3、林前 16:22、加 1:8-9)。特别是加拉太书 3:13-14 说:「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灵。」可见,耶稣为我们受了咒诅,成就了上帝的义,使我们可以因信得生,脱离律法的咒诅,这更让我们看到咒诅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不过我们也不必感到害怕,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必能脱离一切的咒诅,因为这是上帝所应许的。上帝若帮助我们,我们还惧怕谁呢?(参看罗马书 8:31)。

 三、悔罪诗

古代的教会把诗篇第 6、32、38、51、102、130、143 篇等七篇诗归为悔罪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诗篇第 51 篇。

诗篇 51 篇是大卫在拔示巴的事上犯罪,招来先知拿单的责备之后,所写下来的真诚悔改的心声。它的历史背景记载在撒母耳记下 11:1-12:23。这是传统的看法,因为 51 篇的诗题就是这样说的。近代学者认为诗篇里的诗题都是后来附加的,并非原来诗篇所有。若持这种看法,诗篇的作者究竟是谁就无法确定。不过,既然诗题这样说,它也算是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看法,我们可以将诗题当做一种诠释,来看待这首诗。

无论如何,诗篇 51 篇很明显地是一首悔罪诗,它包含三个要素:

1.祈求赦免:1-2、7、9 节

2.承认犯罪:3-6 节

3.祈求复苏:8、10-17 节

19-20 节是附言,有可能原来不属于这首诗,后来才被收藏在一起。请将诗篇 51 篇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那一句话最能代表你的心声?或说,你最喜欢那一句?悔罪的意义是承认罪、面对它、离弃它。这不是一般人所喜欢的。一般人对罪的反应是遮盖它、掩饰它。事实上,罪带给人的不安,带给人与上帝疏离,只有真诚的悔改,得上帝的拯救与赦免,才能解决。

做了基督徒以后还会犯罪吗?你的看法如何?什么事情最容易引发你的罪恶感?你如何处理?

一个人要得到赦罪的喜乐,有两个步骤:

第一,要相信上帝愿意赦免。这里牵涉到对上帝本性的认识。有些人对上帝没有这样的体认与信心,让自责或是魔鬼的控告占据他的心,这是十分可惜的。约翰福音 3:17 说,「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上帝的心意是要赦免人的罪,不是要定罪。约翰壹书 1:9 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所以,不是凭着我们自己,而是完全信赖、仰望上帝,并主耶稣的救赎。只有上帝能够使我们复苏,为我们重新造清洁的心、正直的灵。

我们要特别注意如何分辨撒但的控告和圣灵的责备,免得忧伤过度。圣灵的责备同时也会带给我们赦罪的平安;而撒但的控告通常会带来混乱、不安,使我们不敢亲近上帝。如果是后者,我们要学会拒绝,而让上帝的圣灵来引导、帮助我们。你是一个容易自责的人吗?你如何处理自己的罪恶感?

第二,要愿意放下面子、放下骄傲、承认自己的罪。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罪得赦免必经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悔罪诗是在公开的场合念诵的,雅各书 5:16 也说,「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因此,愿意在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罪,不但可以得到赦罪的喜乐,也能够激励别人。不过有时候,把内心隐藏的恶念告诉别人,除了让自己安心一点以外,对别人可能没有多大帮助,这时就必须斟酌。路德会的礼拜程序中有这样一项,信徒向上帝认罪,然后牧师宣告上帝的赦免。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安排,一方面让信徒不忘记自己是个蒙恩的罪人,同时又能得到赦罪的平安。

在这当中,我们需要对上帝有信心。诗人深切地体会到:「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易轻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诗 103:8-9),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与赞美:「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 130:3-4)。对上帝的慈爱与公义有这样的体认,必能得到赦罪的平安,同时又对上帝产生敬畏的心!

 四、赞美诗

诗篇里有许多赞美诗,事实上,希伯来文中有许多字汇都是用来表示赞美的,诗篇里也反覆出现这样的字眼。不过更重要的是赞美的内涵,它多半是在描述上帝的本性和作为。当诗人看见上帝创造奇妙的大自然时,他就发出赞美(第 8、19篇)。有时是为丰收而感恩,如诗篇第 65 篇。有的是在描述敬拜中的喜悦,如第 95 至 100 篇。有的是在节期庆典中使用,如第 111 至 118 篇。至于第 146 至 150 篇则被称为「大赞美」(注 5)。而第 145 篇则是唯一以「赞美诗」为诗题的一首诗。

其实诗篇里的赞美诗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像第 103 篇,也是一首典型的赞美诗,它的赞美词主要是在破题(1-2 节)和结尾(20-22 节);中间部份则在描述耶和华的作为。

诗篇 139 篇,有人把它当做一个人被控告而向上帝投诉的哀歌。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因此诗人恳请上帝鉴察(注 6)。这是从第 19-22 节所推论出来的,作者似乎被恶人逼迫,不得不到上帝面前求助。但是看第 1-18 节这比较长的一段,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是赞美,是从诗人对上帝认识所发出来的赞美。虽然诗文里并没有出现「赞美」的字眼,但实际上,诗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魏斯特曼(C.Westermann)把它归类为赞美诗,其赞美主题是上帝的创造(注 7)。

诗篇 139 篇共有 24 节,划分段落的方法有许多种。比较简单的分法是把它分成四段,每段 4 节:1-6、7-12、13- 18、19-24。

第一段所论述的是上帝的无所不知,诗人体会到上帝在每一方面鉴察他。巴斯德认为第一节应该翻译成「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的心思」,而不只是「认识我」而已(注 8)。如此,一个人的心思、意念、行动、言语,上帝都知道。这是一种平行法的运用,表示上帝彻底的认识一个人。有此等体认,会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害怕、敬畏、欢喜、安慰?这对你的行事为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上帝是这样彻底地认识你,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第二段提到诗人想要逃,可是发现上帝到处都在,使他无法逃避。诗人用五个极端来描述上帝的无所不在:极高(天上)、极深(阴间) 、极东(清晨)、极西(海极)、极暗(黑暗)。这也是一种平行法的运用,表示上帝无所不在。

第三段描述上帝创造的奇妙和大能,巴斯德认为这是在述说上帝的无所不能(注 9)。体认到上帝这样的作为,诗人不禁要从心里发出称谢和赞美!

第四段,依照巴斯德的分析,它是从上帝的圣洁这个角度出发,因此必须要讨论上帝如何对待恶人。一个人对上帝的圣洁有深刻认识的话,必须与恶行断绝关系。诗人用一个祷告作结束,希望能够在上帝的鉴察、帮助之下,脱离罪恶,走在永生的道路上。由于这一段和前面的经文似乎不连贯,有学者以为它是作者后来加上去的(注 10)。

其实诗人并没有用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上帝的圣洁等这些神学字眼。他只是从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上帝的本性、上帝和人的关系。全篇用「你」字 34次,「我」字47 次,是「你我」之间灵交的真实体验。

读过诗篇第 139 篇,你对上帝有那些新的认识?139 篇里有那一句话是你想要用来向上帝说的话?我们曾经提到,诗篇是人心与上帝的对话。诗人把他跟上帝的对话、他对上帝的认识写下来,在历代以来,引起许多的共鸣。这就是诗篇受人喜爱的原因,也显示出上帝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诗 119:89)。

▲附注:

  1. L.C.Allen, Psalms 101-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21, (eds) D. A. Hubbard, G. W. Barker, J. D. W. Watts, (Waco: Word Books, 1983), p.254.

  2. 卜洛克(C.H.Bullock), 《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 赖建国、陈兴兰译, (台北:华神出版社, 1994), p.124.

  3. 参看梁望惠, 《律法书》, (台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教育委员会, 1998), p.140.

  4. 同注 2, pp.125-126.

  5. 舒兹(S.J.Schultz), 《旧约新语》, 赖建国、陈兴兰合译, (台北:华神出版社, 1993), p.297.

  6. 同注 1, p.258.

  7. cf L.C.Allen, p.257.

  8. 巴斯德(J.S.Baxter), 《圣经研究 II》, 杨牧谷译, (香港:种籽出版社, 1992), p.188.

  9. 同注 8, p.189.

  10. 同注 1, p.254.

▲背金句:加拉太书 3:13-14

▲作业:

  1. 请你挑选一首咒诅诗,仔细读它,揣摩作者的心境、上帝的心意,并用串珠圣经找出它和新约的关系。

  2. 请读箴言 1-16 章。

  3. 请阅读第九课的课文。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



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简介
       
律法书| 王国的建立| 列王与先知| 诗歌与智慧文学| 先知书
     
耶稣生平| 使徒行传与保罗书信| 门徒书信与启示录
【版权所有 欢迎应用 勿作商业目的之用】
欲购书籍,可洽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教育委员会tel:886-2-23625282 ex 215 or 218, email: yoh-nuo@mail.pct.org.tw。另,出版单位已不再提供幻灯片,敬请谅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