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 |
第九课 启示录(一):主必再来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本课目的: 探讨启示录的写作背景与其主要信息。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1. 说出启示录的主要信息,至少一个。 2. 说出启示录的解释方法,至少一个。 ▲本课金句:启示录 22:7 新标点和合本: 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 现代中文译本: 看吧,我快要来了!那遵守这书上预言的人有福了! 台语白话字: Goa kin-kin kau; siu chit pun chheh chham-gu e oe e u hok-khi. 台语汉字: 我紧紧到!守此本册谶语的话的有福气! ▲本课大纲:一、启示录的写作背景 二、启示文体的特色 三、启示录的解释方法 四、启示录的主旨与分段 ▲相关经文:启示录 1-22 章。 ▲讨论与分享:
▲课程内容 一、启示录的写作背景 你对启示录的印象如何?你喜欢读启示录吗?为什么?你觉得启示录和今日基督徒有关吗?启示录不是一卷容易了解的书信,有的人对它敬而远之,有的却推崇备至。它是约翰以启示文体写给亚细亚七间教会的一封信,将他在拔摩岛所见到的异象都写出来,里面有非常宝贵的信息,基督徒不能不注意。 1. 作者与受信者:作者约翰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早期教父游斯丁、俄利根、爱任纽、优西比乌、耶柔米等人都认为,他就是耶稣的门徒约翰,后来称为使徒约翰。但是到第三世纪亚历山大的学者丢尼修(Dionysius, 250A.D.)却主张,约翰福音和启示录不可能出自同一位作者,两卷书的风格、内容与主题截然不同;而且约翰福音的希腊文精简,启示录的希腊文却相当生硬,文法上的错误也不少(注 1)。不过,从内容与用字来推断两卷书的作者是否为同一个人,很难有确定的结论。约翰写启示录时可能没有旁人协助或代笔;而写作时期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与风格自然不一样。莫理斯就认为,约翰直接以此名字自称,不加任何说明,应该是人人皆知的使徒约翰;何况还有早期教父的认定(注 2)。 耶稣的门徒约翰,你对他有那些记忆?请大家轮流说出一件约翰的事迹。 使徒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原为渔夫,和哥哥雅各在加利利海边一同蒙召。他们两兄弟有个别名叫雷子,想必是个性暴噪。在跟随耶稣三年之中,他们经常与彼得随侍在耶稣身边(可 5:37、9:2、14:33);虽然曾经落入权力的试探,透过母亲要求耶稣在他再临时做耶稣的左右手(可 10:35-45),后来却眼见耶稣受审、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他自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约 13:23-25),耶稣临死以前,将母亲马利亚交待给他(约 19:26-27)。耶稣复活之后,他和彼得听到妇女报信,首先跑到坟墓看到空坟墓的现场(约 20:2,8);后来又有数次看见耶稣向他和其他门徒显现(约 20:19-29)。在提比哩亚海边,耶稣特别论到彼得和约翰的未来,门徒们都相信,约翰活得很长(约21:21-23)。 使徒行传记载约翰曾经和彼得一起医治瘸腿的,并在公会前为耶稣复活作见证(徒3-4 章)。他在耶路撒冷教会具有相当的领导地位,当撒马利亚人信主时,约翰曾与彼得同被派往撒马利亚,为那裏的人按手祷告(徒 8:14-17)。保罗信主之后访问耶路撒冷时,称他为教会柱石之一(加 2:9)。没多久,约翰的哥哥雅各被希律所杀(徒 12:1-2),耶路撒冷的门徒们陆续遭受到逼迫。约翰何时离开耶路撒冷圣经没有记载,其晚年详细情形如何,圣经亦未留下任何记录。早期教父,担任以弗所主教的坡律加得(Polycrates,190 A.D.)曾说,约翰晚年在以弗所为主作见证、作教师,最后在以弗所告终(注 3)。从他写给各教会的书信来看,约翰与邻近的亚细亚各教会都有联络。 2. 写作时间与背景:一般相信,作者约在公元 95 年写启示录。那时,他被罗马皇帝多米田放逐到拔摩海岛(启 1:9),在矿穴中作苦工。 耶稣复活以后,门徒们开始传福音时,罗马政府对基督徒本来并无敌意。使徒保罗早期传福音,屡受犹太人的逼迫和反对,罗马官员还对使徒们采取保护的角色。事实上,保罗上告该撒,目的就是要摆脱犹太人的纠缠。但是自从尼禄(56-68A.D.)火烧罗马城,却嫁祸与基督徒时,罗马人对基督徒的态度有明显的改变。等到多米田(81-96A.D.)开始推动该撒崇拜,以口头承认「该撒我主」为效忠罗马的表现时,基督徒更是面临困难的抉择。罗马皇帝并未禁止辖区内各地的人拜自己的神明,只要属民承认「该撒我主」,他们就可以享有本身的宗教自由。但是基督徒只承认耶稣基督为主,不愿意说「该撒我主」,他们遂被视为对罗马皇帝不忠。使徒约翰就是这样被捕、被放逐到拔摩海岛。优西比乌曾说,多米田死后约翰被释放,回到以弗所,在各地教会讲述他所见到的异象(注 4)。启示录这封信就是写给亚细亚七间教会的书信,约翰说自己是他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裏一同有分。」(启 1:9) 足见作者和收信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使徒约翰在受到患难逼迫时,还能够至死忠心,继续服事主。换了是你,会是怎样呢?如何才能够帮助自己持续下去,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二、启示文体的特色 启示录是新约中唯一以启示文体写成的一卷书。启示文体是新旧约之间在犹太人中相当流行的一种文体,旧约中的但以理、以西结有部份属之;伪经里的以诺书、十二列祖遗训、摩西被提记、以赛亚升天记、巴录启示录等,都属之。 犹太人自许为上帝的选民,虽然在历史中屡遭逼迫,但他们相信有一天,上帝要为他们兴起一位君王,复兴以色列国。他们把这个盼望寄望在大卫子孙身上。不过,随着历史的演变,情况愈来愈遭,这个盼望似乎遥遥无期,他们遂逐渐发展出一种历史模式,将整个时间划分成两个世代:今生是完全败坏、无可救药了,唯有来世,也就是万物结局时,上帝亲自临到,建立他的国度,那时,他们必能享受上帝所赐的位分(注 5)。启示文体的作品就是在描述这两个世代交替之间所要发生的各种灾难以及来世的祝福。其目的就在鼓励在受压迫中,因信仰而受苦的人。 归纳起来,启示文体有以下几个特色(注 6): (1) 对现况极度绝望,而对上帝的介入寄予厚望; (2) 采用象徵性字汇、梦兆和异象; (3) 描写属天与恶魔权势相对抗,它们是上帝计划进展的工具; (4) 预言恶人面临大灾难的审判,义人得到超自然的拯救; (5) 常用历史上的着名人为笔名,像以诺、以斯拉等。 启示录虽然为启示文体,但是它又与一般的启示文体有区别,第一,作者署名,第二,它有特定的收信对象,这都是它和其他启示文体作品不同之处。 启示文体是承继旧约先知书的一种作品,它充满了许多象徵性的语言,这些象徵有不少借自迦南或希腊宗教的神话故事。虽然在形式和意象上启示文体受到犹太四周围文化的影响,但其内容却承袭了旧约先知的预言。它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再次确认先知所提到的应许必定成就(注 7)。 启示文体通常与终末论有关,它所设想的终末状况是整个宇宙产生彻底的变化,有上帝直接介入、对列邦作全面性的审判、一个新的拯救时代的来临,这是启示文体最基本的信念(注 8)。 启示文体通常盛行于全国面临大危机之时,最明显的是公元前第二世纪,犹太人受到叙利亚西流古王朝安提阿哥依比芬尼的迫害(注 9);而它最后的出现在公元 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还有稍后对罗马人反叛的失败时(注 10)。 三、启示录的解释方法 启示录属启示文体,各种解释莫衷一是。葛理翰说,光是一个象徵性字眼,他就曾经听过有超过一百种以上的解释(注 11)。可能正因为这缘故吧,有许多人对启示录望而生畏,不知道它到底在说些什么。路德和慈运理都曾经对启示录表示存疑(注12);加尔文的全套圣经注释亦缺启示录。可见解释启示录的确有其困难在。 事实上,只要我们把握住重点、把握住作者已经讲清楚的部份,启示录的信息仍然清晰可见:它告诉我们,基督必然得胜,主必再来,那时新天新地出现,上帝住在人间;但在此之前,这世界将经历极大的灾难。葛理翰曾经用观赏印象派的油画来作比方,近看根本无法掌握其内容,唯有退后几步才能看清楚艺术家美丽的构想(注 13)。 大体上来说,解释启示录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主张启示录只是一幅象徵性图画,描写善与恶、基督教与异教争战的属灵真理,它并未预言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当一个道德上的大问题获得解决时,可以说审判日已经来临;基督的来临在这种解释中显得不大重要。这一类的主张称为「理想派」的解释法。 第二类的主张认为,启示录所预言的,在人类历史中一定会应验。至于如何应验、在什么时候应验,又可大致分为三种看法: (1) 过去派:根据过去派的解释,启示录所言,以当时作者来看都已经在过去的教会历史实现了,启示录 17:10 所说的七个王,就是罗马皇帝自亚古士督开始算起的七个皇帝(注 14)。作者提及未来的审判只不过是对当时的邪恶表示愤慨。 (2) 历史派:历史派认为,启示录所言系按顺序,从使徒时代末期一直到末世,将教会历史即将发生的大事预先都说出来了。因此,每一个异象、每一个印、每一个碗,都可以对照历史上的某一个时代。例如七印预指罗马帝国衰落之前的七个时期、七号指蛮族与回教徒入侵、那兽指十六世纪的教皇体制、七碗指十九世纪对教皇与回教徒的七个审判(注 15)。这种解释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照历史事件时,彼此之间并没有一致性的看法,让信徒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从那一种说法。 (3) 未来派:未来派认为,启示录所预言大部份是末世才要发生的事。第二、三章的七个教会是预指教会历史的七个时期,第四章至第十九章则指耶稣再来之前一个短时期所要发生的的灾难,第二十章提到千禧年与大审判,第二十一、二十二章则提到新天新地。 在历史派和未来派中,他们还关心另一个议题。启示录第 20 章提到圣徒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究竟这一千年是发生在耶稣再来之前或之后,学者有不同见解: (1) 前千禧年派:耶稣基督先来临,建立他的国度,义人将复活,与基督一同在世上统治一千年。一千年后,还有一次最后的叛变,但这叛变立刻会被制止,接着审判来临,永恒的国度来到。 (2) 后千禧年派:耶稣基督在这一千年之后才来临,而这一千年中,福音广传,引入和平之治,然后基督再来,作最后的审判。 (3) 无千禧年派:千禧年并未实际存在,它只是死人所面临的一种过渡状态。 以上这些不同的看法,教会与学术界均有人主张。持不同见解的人可以互相包容,因为这并不是有关核心真理之争辩。 对启示录的解释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四、启示录的主旨与分段 虽然读启示录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但是主给我们的应许说:「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启 1:3) 是的,日子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启示录,又遵守它,好领受主的祝福。 启示录一共 22 章,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段落: 1-3 章:主给亚细亚七间教会的信息 4-5 章:上帝掌管一切 6-16 章:即将来临的大灾难 17-18 章:巴比伦受罚 19 章:基督最后得胜 20-22 章:末日审判与新耶路撒冷 以上是根据内容的信息来加以分段,如果根据作者本身的经验,启示录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异象所组成(注 16): 1:9-3:22 第一个异象:教会中的基督 4:1-16:21 第二个异象:宇宙中的耶稣 17:1-21:8 第三个异象:征服中的基督 21:9-22:5 第四个异象:高峰中的基督 22:6-21 结语:向人挑战的基督 滕慕理根据这样的分析指出,启示录的中心要旨就是基督如何在启示未来的事情上彰显他自己。在最后的结语中,他三次重复地说:「我必快来」。第一次,他说:「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启 22:7) 第二次又说:「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个人所行的报应他。」(启 22:12) 第三次,当主说:「是了,我必快来!」启示录的作者约翰马上回应说:「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 22:20) 主必快来,这一方面是重述他给教会的应许,一方面也是向全世界提出警告(注 17),因为主来的日子,也就是全世界要面临审判的日子。感谢主,他要更新一切,将有新天新地的来临,主要永远作王(启 21:1-2)! 据你所知,启示录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 耶稣基督再来的信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否感到鼓舞呢?你要如何预备主再来? ▲附注:
▲背金句:启示录 22:7 ▲作业:
|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