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 |
第十二课 耶稣受难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本课目的: 介绍耶稣受难之前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了解耶稣受难的意义。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相关经文: 马太福音 21:1-27:56、马可福音 11:1-15:47、路加福音 19:29-23:56、 约翰福音 12:12-19:42 ▲本课金句: 希伯来书 12:3 新标点和合本: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现代中文译本: 想一想他的经历。他怎样忍受罪人的憎恨!所以你们不要灰心丧志。 台语白话字: I thun-lun phai lang chhin-chhiu an-ni heng-gek I, lin tioh siu I, bian-tit lin e sim sit-chi lai ia-sian. 台语汉字: 伊吞緛歹人亲像按呢横逆伊,恁着想伊,免得恁的心失志来厌倦。 约翰福音 3:14-15 新标点和合本: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现代中文译本: 正好像摩西在旷野举起铜蛇,人子也必须被举起,要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到永恒的生命。 台语白话字: Koh chhin-chhiu Mo-se ku-khi choa ti khong-ia, Jin-chu iah tek-khak tioh an-ni siu ku-khi; ho ki-na sin e lang tiam ti I u eng-oah. 台语汉字: 阁亲像摩西举起蛇伫旷野,人子亦的确着按呢受举起,互见若信的人惦伫伊有永活。 ▲本课大纲: 一、耶稣在世最后七日之行程 二、争论之日(星期二) 三、设立圣餐(星期四) 四、最后吩咐及祷告(星期四) 五、十字架上(星期五) ▲讨论与分享(请择题分享):
▲课程内容 一、耶稣在世最后七日之行程 虽然耶稣知道在耶路撒冷有患难在等着他,他还是毫不迟疑地去了。当他差遣门徒去牵驴子,并骑驴子进耶路撒冷时,众人夹道欢迎,用棕树枝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可 11:9) 但是在他进入耶路撒冷之后的第七天,他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在耶路撒冷最后的这七天,所发生的事情表列如下(注 1):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有七日可以活,你最想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 二、争论之日(星期二) 耶稣在进入耶路撒冷的第三天,也就是星期二,与当时犹太的宗教领袖有许多的讨论与争论。 1.辩驳耶稣的权柄 耶稣行事像是一个有权柄的人,引来当时宗教领袖们的质疑。祭司长和长老们前来挑战耶稣的权威:「你仗着甚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太 21:23)耶稣十分技巧地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反问他们另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施洗约翰的洗礼,究竟约翰的洗礼是从人间来的或是从天上来的。施洗约翰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事迹与见证是众所皆知的,百姓们都相信约翰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祭司长不敢回答耶稣的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他们说约翰的洗礼从人间来,百姓不会放过他们;而如果说从天上来,约翰曾经见证耶稣,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比他大,是上帝所差来、要用圣灵施洗的那一位,如此,耶稣的权柄自然没有疑义。耶稣藉着这样的反问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他的权柄是从天上来的。 2.纳税给凯撒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人结合要来陷害耶稣。这两种人原来是互相有敌意的,一个主张分别为圣,不与世俗掺杂;另一个则结合权贵。他们在信仰方面的主张亦不相同,但是为了陷害耶稣,他们竟然可以结合。他们非常聪明,要就耶稣所说的话来陷害他,而且先称赞耶稣一番,让耶稣没有防备。但是耶稣比他们更有智慧,他不但一眼就看穿他们的用意,而且能够用另一种思考方式来跳脱他们所设下的圈套。他们的问题是:「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耶稣如果说不可以,他就会触犯罗马律法;若是回答说可以,则会触犯犹太人。耶稣用钱币上的凯撒像来回答,「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 22:21) 有许多人用耶稣这句话来主张政教分离。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过去关心政治议题,被其他教会所质疑,认为教会只要管理宗教事务就好,政治上的事不要管。你的看法如何?耶稣要强调的是奉献给上帝和顺服地上的政权是没有冲突的。 3.撒都该人论没有复活的事 撒都该人属于祭司当权派,他们不相信死人可以复活,这是他们的逻辑:如果有复活的话,夫妻关系会产生混乱,像七个兄弟都娶过一个妇人,复活之后怎么办?因此不可能有复活的事。耶稣指出他们的错误在于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上帝的大能,复活之后是没有嫁娶的;而且,圣经说上帝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上帝是活人的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 你对上帝的想法是否修正过?从前的想法如何如何,现在却改观了,你有这样的经验吗?其实现在的想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需要保持弹性,愿意随时修正改变。这就是成长呢! 4.耶稣发问 这回轮到耶稣发问了。耶稣问法利赛人说,基督与大卫的关系如何,如果基督像他们所期待的是大卫的子孙,为什么大卫还称他为主?他们不能回答他的问题。你对这问题的看法如何?罗马书 1:3-4 说,「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裏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可见,基督是有双重身份的,以人子来说,他是大卫的子孙,但是就神性来说,他是上帝的儿子,这点有耶稣的复活可为凭证。 5.耶稣责备法利赛人 接着耶稣责备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有什么特性,让耶稣这么严厉地责备他们?一般人都认为法利赛人很虔诚呢!原来许多看起来是敬虔的事,不一定是真的敬虔。雅各书 1:26-27 比较真正的虔诚和假虔诚时说,真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法利赛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能说不能行,而且自以为义。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落入像法利赛人这样的陷阱? 由以上可以看见,当时的人和耶稣有许多讨论。从这些争论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耶稣的智慧远超过一般人,甚至超过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如果是你,你要问耶稣什么样的问题?你发问的动机是什么? 三、设立圣餐(星期四) 圣礼的施行是教会的标记之一,教会视圣礼为信徒领受神恩一个极重要的方式。天主教会共有七项圣礼: 洗礼、圣餐、坚振礼(类似坚信礼)、结婚礼、授职礼、告解礼(不定期在神父面前认罪)、临终抹油礼(帮助将死的人进入天堂)。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会鉴于仪式过多常常只流于形式,而失去其内涵,甚至执行的人、参与的人以为这样做是在累积个人的功德,因此只保留了洗礼与圣餐两项,其余均予简化。 圣餐是耶稣所设立的,耶稣在受难的前一天晚上与门徒共用逾越节的晚餐,在席中,他洗门徒的脚,希望门徒能够彼此相爱(约 13:1-17)。耶稣在此以行动来表示,他虽然身为老师,却愿意屈就自己来服事门徒。他这样做,是要给门徒作榜样。 当他们共进晚餐时,耶稣擘开饼递给门徒,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耶稣并且说明饼和杯的意义,就是代表他为世人打破的肉身和流出来的血,这是上帝与人立新约的记号。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太 26:28)耶稣要门徒这样遵行来纪念他,因此日后教会十分重视这个圣礼典。 加尔文认为圣餐最好「常常举行」,因为信徒在领受圣餐时,在圣灵里经历到耶稣的临在,可以坚固信仰,激发赞美与彼此相爱之心(注 2)。 你参加过圣餐吗?你认为现在举行圣餐意义何在?我们应当怎样行来纪念主? 四、最后吩咐及祷告(星期四) 耶稣在离开世界以前,跟门徒说了许多话。约翰福音 14- 17 章有详细的记载。 1.你们不要忧愁 可以想见的,当门徒知道耶稣快要离他们而去时,他们的心里都很忧愁。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跟从耶稣已经有三年了,现在耶稣要跟他们分离,他们将何去何从?耶稣这样安慰他们:他先去是为了预备地方,他还会再来接他们去(约 14:1-3)。他将留下人所不能夺去的平安给他们(约 14:27-28)。他们还要再见到他,那时心就要喜乐了(约 16:22)。 2.应许赐圣灵 耶稣离开世界以前,曾经应许要差遣圣灵来(约 14:16-27)。圣灵的工作是什么?约翰福音 14:26 说,圣灵会让门徒想起耶稣说过的话;16:8-14说,圣灵会叫人知罪、归向上帝,也会引导门徒进入真理。一个基督徒决志以后,开始会对自己思想或行为的任何不义敏感,甚至自责,这其实是圣灵已经开始内住作工的印证之一,让他常常谦卑悔改归向上帝。但是,圣灵所带来的责备经常也带来主赦罪的平安。只要信靠主,我们就不必再受良心的控告(来 10:22),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 4:16)。你有这样的体会吗?你经历过圣灵在你身上的引导吗? 什么样的人可以领受圣灵呢?耶稣说过,上帝乐意把圣灵赐给求他的人(路 11:10-13)。彼得曾经向那听他讲道而受感动的众人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 2:38) 领受圣灵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使徒行传记载,有的人在领受圣灵时会说方言(徒 2:1-4)。的确,说方言是圣灵的恩赐之一,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恩赐。第一位殉道的司提反,当他被圣灵充满时,讲了一篇很长的道理,但并未说方言(徒 7:54-56)。 圣灵随着他自己的意思,分给各人不同的恩赐(林前 12:4-11)。最重要的是在加拉太书 5:22-23 所记载的,圣灵会结出这样的果子来: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3.祷告的应许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曾经说过,「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 7:7) 现在,他快要离开世界,又再一次强调,门徒若奉主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就必得着(约 14:14-15、15:16)。是否我们无论求什么,上帝都会垂听?怎样的祷告才会蒙垂听?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 26:39) 在约翰福音 15:7,耶稣讲得更清楚:「你们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裏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只要我们在主裏面,明白天父的心意,照天父的旨意祈求,他就会垂听。但如果我们根本不求,或者妄求,那就得不着了(雅 4:2-3)。 4.葡萄树与枝子 耶稣用葡萄树与枝子来比喻他和门徒亲密的关系(约 15:1-10)。与主常连结,我们才能够多结果子,荣耀上帝。离了主,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今天,我们要如何才能与主保持密切的关系? 五、十字架上(星期五) 耶稣受死之前曾经受过许多羞辱,除了他最亲密的门徒不认他,甚至卖他以外(太 26:69-75、14-16),连钉他十字架的兵丁,与他同钉十字架的强盗,还有当时的宗教领袖,都讥笑他、辱骂他(太 27:27-31、38-44)。你想耶稣这时心中充满什么?这可从他在十字架上说的七句话看得出来:
听了耶稣所说的这些话,你有何感想? 你曾有被取笑、被藐视、被羞辱的经验吗?感受如何?如何突破? 耶稣死的时候,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是表示上帝和人的隔阖去除了,人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希伯来书 10:19-20 说,「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感谢主,让我们因着他,可以进到上帝面前;不但如此,还可以「终身在他面前,坦然无惧地用圣洁、公义事奉他。」(路 1:75) 耶稣受难对你的意义何在?请分享。 在痛苦中还能原谅别人是很困难的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请分享。 ▲附注:
▲背金句:希伯来书 12:3、约翰福音 3:14-15 ▲作业:
第一种进度表:约翰福音 13-21 章, 使徒行传 1:1-11。 第二种进度表: 马太福音 27:51-28:20, 马可福音 16:1-20,路加福音 24:1-53, 约翰福音 20:1-21:25,使徒行传 1:1-11。 |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