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 |
第五课 第二次宣教与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本课目的: 探讨保罗第二次宣教的经过以及写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主要目的。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本课金句: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 新标点和合本: 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裏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现代中文译本: 要常常喜乐,常常祷告,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感谢。这是上帝为你们这些属于基督耶稣的人所定的旨意。 台语白话字: tioh siong-siong hoa-hi, tioh ki-to bo soah, hoan su kam-sia, in-ui chit e si Siong-te tiam-ti ki-tok Ia-so ng lin e chi-i. 台语汉字: 着常常欢喜,着祈祷无息,凡事感谢;因为此个是上帝仃伫基督耶稣向恁的旨意。 ▲本课大纲:一、巴拿巴和保罗分开 二、第二次宣教:进入欧洲 三、未识之神 四、帖撒罗尼迦教会 五、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主必再来 ▲相关经文: 使徒行传15:36-18:22、帖撒罗尼迦前书1-5章、后书1-3章 ▲讨论与分享:
▲课程内容 一、巴拿巴和保罗分开 耶路撒冷会议开完之后,保罗和巴拿巴一定想要尽快把这些结果告诉他们从前传福音所建立的教会,免得教会还在为要不要行割礼、守律法等事情担心。保罗就邀巴拿巴回去,要看看弟兄们的景况如何。这时巴拿巴想要带马可同去,保罗不肯,因为上一次马可半途而废。两个人为了这件事起争执,最后只好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岛)去,保罗则拣选西拉走另一条路线,走陆路(徒15:36-40)。使徒行传接下来记载的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的经过。 巴拿巴和保罗,二人都是非常属灵的人,是安提阿教会所差派的宣教师,可是为了要不要带马可,两人意见不同,甚至分开。这里并未牵涉到是非对错,更不是什么真理之争,只是他们两人待人处世的方式不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是一个合一的见证,但是上帝的事工并未因此受影响,从此以后就有两个福音队产生。 在教会中当同工有意见不合的情况发生时,很多人会说,保罗和巴拿巴还不是一样,最后甚至要分开。不过,我们不能忘记,保罗和巴拿巴一向都以上帝国为念,可能巴拿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他过去对待保罗就是这样,对马可也是一样,要给他再一次的机会;保罗比较重视事工的推展,或许他认为所要探望的教会尚未能承担一个实习助手。记得上一次,当马可从塞浦路斯离开以后,保罗和巴拿巴在加拉太省南部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城市就遭遇到许多的拦阻与艰难。现在又要回到这些地方,会遇到什么事情很难说,保罗怕带马可同行没有帮助。 况且,保罗和巴拿巴、马可并非就此反目为仇,他们日后还是有机会同工,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时提到巴拿巴(林前9:6),在监狱写歌罗西书时,马可在他身边(西4:10)。腓立门书24节更说,马可是与他一起同工的。后来他又对提摩太说,在传道的事上马可对他有益处(提后4:11)。因此,在教会中,弟兄姊妹对推展福音事工的看法如有不同的领受,彼此应该用宽广的心来互相对待;也不要一成不变地认为某某人一定怎样。人都是会成长与改变的。 你有同工吗?当你和其他同工意见不同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做? 二、第二次宣教:进入欧洲 1.拣选同工 当巴拿巴带马可从海路往塞浦路斯(岛)去时,保罗拣选西拉,走遍叙利亚(省),基利家(省)。这一带是保罗被巴拿巴邀请到安提阿教会以前传福音的地方(徒15:40-41、加1:21-24),也是保罗自己的家乡。保罗过去在此约有8-10年之久,现在回来看看弟兄们,坚固他们的信心。有趣的是,巴拿巴和保罗虽然分开了,他们还是有共同点,他们都从自己的家乡开始。 保罗和西拉接着来到特庇(城)和路司得(城)。保罗此时一定感觉到福音的推广,需要拣选和栽培同工;因此,当他在路司得看到提摩太时,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潜能,就想要带他同行。不过,大家都知道提摩太的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信主的犹太人,保罗就给提摩太行了割礼。同时,保罗也把耶路撒冷会议的结果,带给众教会,让外邦信徒有所遵循。 既然耶路撒冷会议的结论说外邦人不必守割礼,为什么保罗又要提摩太行割礼呢?这是因为提摩太在犹太人当中出入,被当做是犹太人,为了避免给犹太人说闲话,就给他行割礼。至于另一个同工提多,他是纯粹的希腊人,保罗就没有叫他行割礼(加2:3)。 你所在的教会如何拣选同工、栽培同工?在这方面,你觉得教会的牧师和长执可以怎么做? 2.进入欧洲 保罗探望过去传福音所建立的教会之后,就继续寻找新的事奉工场。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省)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省),加拉太(省),来到每西亚(省)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北边的庇推尼(省)去,圣灵却又不许。保罗这时所在之处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亚细亚,这一带还没走遍,圣灵却有另外的带领。他们下到特罗亚(城),在那里保罗夜间看到一个异象,有一个马其顿(省)人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认为这是从上帝来的呼召,于是行船,经过撒摩特喇(城),尼亚波利(港),来到腓立比(城)。这已经是进入欧洲了,腓立比(城)是马其顿省的大城,依亚历山大帝的父亲而立名。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在这时开始用「我们」(徒16:10),可见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开始加入宣教旅程的行列。 3.在监狱里传福音 在腓立比(城),上帝藉保罗的手行奇妙的事,不但有卖布的吕底亚一家人信主,保罗还从一个使女身上把鬼赶出去。不过,藉使女敛财的人不放过保罗,把他告到官府那里去。结果保罗和西拉被打,又被下在监牢里。保罗具有罗马公民籍,本来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没有受审定罪就被打被关(看徒16:37-39),换了别人,早就丧胆或感到委屈万分了,保罗和西拉却在监牢里唱诗赞美上帝。结果地大震动,监牢的门大开,保罗西拉的锁链也都松开。看守监牢的人以为囚犯逃走了,他一定会因未尽职守而遭处死,就拔刀想要自杀。保罗叫住他,因为囚犯们都还在。这个事件让禁卒一家人都信主而且领了洗,他们因为信了主,都很喜乐(徒16:25-34)。 保罗在遭逼迫遇苦难时,不但喜乐赞美,还能够抓住机会传福音。他有这样的看见:「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腓1:12),实在是超乎常人所见。腓立比教会是保罗在欧洲所设的第一间教会,有吕底亚一家,和禁卒一家等,这个教会日后和保罗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众教会中保罗只接受他们的供给(腓4:15-16)。 4.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和雅典 离开腓立比(城)之后,保罗和西拉来到帖撒罗尼迦(城)和庇哩亚(城)。路加可能留在腓立比(城),因为使徒行传从这里开始不再用「我们」(徒17:1)。保罗像往常一样地传讲耶稣,使徒行传17:11说,庇哩亚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庇哩亚的人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听保罗说耶稣就是基督,不能确定保罗说的对或不对,但是他们有一颗寻求的心,于是天天查考圣经,好确定这道是或不是。圣经实在是最好的验证标准。今天,我们可能会听到许多的教训,到底它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真道,我们必须认真查考圣经才能知道。查考圣经时也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最好先有概括性的全面了解,才不失偏颇。 离开庇哩亚(城),保罗一个人先来到雅典(城),看到满城偶像,他在亚略巴古(注1)讲了一篇道理,内容我们在第三段再详述。虽然保罗曾吩咐西拉和提摩太赶快来会合,但是使徒行传并未地记载他们三人是否在雅典会合,只说,保罗到了哥林多(城)之后,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省)前来会合(徒18:5)。可能这时保罗记挂着帖撒罗尼迦(城)的信徒,所以派提摩太前往帖撒罗尼迦(城),坚固那里的信徒(帖前3:1-2)。西拉有可能被派到腓立比去(城)(注2)。 5.在哥林多一年六个月 保罗离开雅典(城),就到哥林多(城)。哥林多(城)属亚该亚省,前面的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都在马其顿省境内。在哥林多,保罗遇见一对从罗马来的基督徒夫妇,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本以制造帐棚为业,因为罗马皇帝克劳第(41-54A.D.)命令犹太人离开罗马(城),而搬到哥林多(城)来。 保罗由于和亚居拉夫妇同业,就跟他们同住作工,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六个月。保罗照他平常的规矩,在安息日先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但遭抗拒,就说:「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裏去。」(徒18:6)提摩太这时从马其顿(帖撒罗尼迦城)来到哥林多(徒18:5、帖前3:5),带来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好消息,引发保罗写帖撒罗尼迦前书,稍后,再写后书。 保罗在哥林多传福音还是遭遇困难,被告到亚该亚省的方伯迦流那里去。迦流是在公元51年7月上任做方伯的,他不愿意管犹太人关于律法方面的争论。对照上面所说,犹太人被逐出罗马是在公元49-50年初的事,我们可以确定,保罗是在公元50年初抵达哥林多,停留到51年7月左右。 不多久,保罗就带亚居拉夫妇一起离开哥林多(城),经过坚革哩(城),到达以弗所(城)。亚居拉夫妇留在以弗所(城),保罗继续前行,回到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结束他第二次宣教的旅途。 保罗一边传福音,一边作工制造帐棚。你认为传道人应该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或是可以兼副业? 简单地用一个表来叙述保罗第二次宣教的旅程,这是公元49-51年间的事,他们回到母会安提阿约在公元52年: 保罗第二次宣教行踪
请根据上表所述,用红笔箭头在下页图二中标出保罗第二次宣教的行踪。 图二 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 三、未识之神 使徒行传17章记载保罗在雅典的亚略巴谷讲了一篇道,他很会寻找切入点。雅典人什么神都拜,为了怕有的神没有拜到,就在一座坛上写着「未识之神」;这样,就把所有的神都包括进去了。保罗对雅典人说,你们所称的未识之神,我来告诉你们,有一位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你们并不认识他。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和人造的神明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不住人手所造的殿;第二,他并不需要人的服事,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注3);第三,他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这样的主和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人能够认识他吗?保罗指出,上帝为人预先定了年限和疆界,好叫人寻求他。当一个人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就会寻求上帝;而寻求的人就必寻着。「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3)真的,他离我们各人不远,因为我们原本就是他所生的。 过去,世人蒙昧无知,用金银石来雕刻,以为这就是神。当时上帝并不监察,但现在,在所定的日子,上帝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因此世人都应该悔改。 保罗特别指出,上帝叫耶稣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徒17:31)。耶稣从死里复活,这是许多人所见证的,这些人大半都还活着,如有怀疑,可以去求证(林前15:6)。耶稣复活,证明他是上帝的儿子(罗1:4)。耶稣复活,让所有相信他的人信得有凭有据。 依你的观察,创造天地的主和一般人所拜的神明有那些地方不同? 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寻求上帝的?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寻求上帝? 你信心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你会相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四、帖撒罗尼迦教会 帖撒罗尼迦位于希腊东北边,是马其顿省的首府及第一大城。它的原名塔尔弥(Therme)就是「热」的意思,可能是因为它的附近有温泉而得此名(注4)。约在公元前300年,希腊将军重建此城,以其妻名来命名为帖撒罗尼迦,现在它称为萨罗尼迦(Salonica)。 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当时,他刚离开腓立比监狱,在帖撒罗尼迦的会堂一连三个安息日讲道,讲解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而耶稣就是基督。后来因犹太人要抓他,就在夜间匆匆逃离,前往庇哩亚。 使徒行传17:2-3提到,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停留至少有三、四周,有些学者主张应该不止四周,可能长达三至六个月,理由如下: 保罗说他辛苦作工,不累着教会的人,可能是稍长期的计划(帖前2:9)。 腓立比书4:15-16提到,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腓立比教会曾经两次供给保罗。两地路途那么遥远,约相隔160公里,却有两次的供给,可见保罗停留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稍长。 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信心、爱心和忍耐的工夫均不错(帖前1:1-10),可能保罗在此工作时间稍长,才会有这样的果效。 使徒行传所记的三个安息日只是在犹太会堂,其他没记载。 帖撒罗尼迦这个教会可以说是一个在患难中的教会,他们被本地人所苦害(帖前2:14-16),但却乐意传扬上帝的道,而且有主再来的盼望(帖前1:8-10)。保罗称他们为主所爱的教会(帖前1:4)。 你知道我们的教会是如何建立的吗?我们的教会有什么样的特色?请描述其中三点。 五、帖撒罗尼迦前书及后书:主必再来 保罗刚建立了一个教会,却被迫离开,心情自是十分焦急、担心。虽然他很想再度前往帖撒罗尼迦,却有拦阻(帖前2:17-18)。可能是因为犹太人曾经叫收留保罗的耶孙具状,保证不再让保罗来住(徒17:9)。所以保罗在雅典时,特地派提摩太前去访问,鼓励他们。保罗最关心的是,他们有没有因为受到逼迫而放弃信仰。后来提摩太来到哥林多和保罗会合,他带来的消息是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并未离弃信仰,满有信心和爱心。保罗听了很高兴,满心感谢上帝,就提笔写帖撒罗尼迦前书,表达他因此所得之安慰和喜乐,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并提到主再来(帖前3:1-6)。 帖撒罗尼迦前书主要有下列几个重点: 1.为教会感恩(帖前1:1-10) 保罗在此特别提到,福音的传扬,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帖前1:5)。这可以说是保罗亲身的体验。他传福音遭遇许多困难和拦阻,但是他一点也不退缩,靠着圣灵和信心,勇往直前。 2.保罗之为人与工作(帖前2:1-3:13) 保罗提到被上帝托付福音的重任,所做的一切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人心的上帝喜欢(帖前2:4)。他没有要求人的尊重或求人的荣耀,倒像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任劳任怨;又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地劝勉他们(帖前2:7,11)。帖撒罗尼迦这个教会可以说是保罗所生的,他非常关心他们的景况如何,我们在此看到保罗有为父、为母的心肠。 3.信徒生活(帖前4:1-12、5:16-22) 很多人在问,上帝的旨意是什么?保罗在此清楚说了,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1)成为圣洁,远避淫行;(2)彼此相爱;(3)常常喜乐;(4)不住的祷告;(5)凡事谢恩;(6)持守美善之事,禁戒恶事。 4.关于主再来(帖前4:13-5:11) 基督再来,这是帖撒罗尼迦前书最主要的信息之一。主再来时,已死的人要先复活,还活着的人要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不过,主再来的日期像贼一样,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既然如此,保罗勉励信徒要谨守儆醒,与主同活。 5.彼此对待和结语(帖前5:12-15,23-28) 教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要如何对待?保罗在此提到:对劳苦的人,要敬重;对不守规矩的人,要警戒;对灰心的人,要勉励;对软弱的人,要扶助;对众人,要忍耐;对恶人,不要以恶报恶,要追求良善。 在教会中,你见过那种人最难相处?依你的经验,如何对待他较好? 保罗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之后,书里所提有关主再来的教训被误解了,而且有人冒保罗之名给教会写信(帖后2:2、3:17)。保罗要澄清这一切,于是很快地又写了帖撒罗尼迦后书。这两封书信都是他在哥林多居住时写的。 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保罗特别提到主再来之前,会有一些离道反教的事情发生(帖后2:3),他也劝那些偷懒以为反正主就要来了、不必努力作工的人要改正。如果他不听从,就不要跟他来往,让他自觉羞愧,但不能视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帖后3:6-15)。 ▲附注: 亚略巴古原为雅典最高议会开会的地方,它位于雅典城内一个小小的岩石高地,按字面它是「火神山」的意思,面积刚好可以容纳公开的聚会。后来作为雅典人聚集讨论时事或讲学的地方。见滕慕理,《新约综览》,陈伟明等译,(香港:宣道出版社,1996),p.231.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9提到,他在哥林多时,如有缺乏,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都补足了。由于使徒行传18:5记载,保罗在哥林多时,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而保罗在腓立比书4:15又说,论到授受的事,除了腓立比教会之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他,因此,有人推测,西拉可能是从腓立比而来。 既然上帝不需要人服事,为什么我们又常常说,我们是在服事主呢?原来,上帝要人服事他,乃是要人与他同工,更认识他。他自己原不缺乏什么。 见余也鲁编,《圣经启导本》(香港:海天书楼,1993),pp.1728-1729. ▲背金句: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 ▲作业: 请阅读使徒行传18:22-23:24。 请预习第六课的课文。 |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