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反思海角七号: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关于人与信望爱的再思考 (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贰)「海角」之美:

透过以上观点的反思,我一方面指出一些评论的盲点,但一方面又肯定他们在某方面评论的可贵,透过不同观点的相互参照及我个人的诠释想像,盼望能更细致的思考「海角」之美。

关于「海角」一词,电影里倒是出现高度的一致性,可谓是一种剧情的工整性,「海角」一词有多重隐喻,它不是中心,而是边缘;它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它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它不被重视,而被忽视;它不是欣喜,而是失意。这部片从地点的选择上(日治时期日本的国境之南,当今台湾的国境之南),恒春是个海角,对反着影片第一句话所呈现的中心 ―― 台北。在经济条件对比下,山和海都要 BOT 的状况,恒春人是个海角。在文化的地缘位置上,日本的流行文化随着台北的投资客进到恒春,在地文化是边缘,在地没有乐团,恒春是非主流文化的「海角」。 在人物的安排上,呈现出多元并立下的缺憾及非常态,也是个「海角」,如台大建筑与城乡所副教授毕恒达于 2008/10/02 在联合报所言:「非常态的家庭及爱情呈现在电影中,阿嘉的父亲过世,母亲再婚(或同居);旅馆服务生明珠有过一段与日本人伤心的感情往事,独自抚养早熟的女儿大大;明珠与祖母决裂,虽住在附近却彼此不相往来;机车行老板家庭虽是父母与三胞胎男孩,看到的却是水蛙与老板娘的情谊(婚外情),以及由水蛙来照顾三胞胎」,鸭尾常出现在阿公茂伯身边,却看不到他的父母。这些边缘 / 非常态及残破的角色在边缘的地点恒春,「海角」一词,将他们串了起来。

整体说来,海角七号对我而言,除了动画摄影及历史考究仍待加强之外,我欣赏的是此片让多元的状态并立,且细密安排交错出复杂的社会脉络以贴近对现实的亲近性,导演细致而暧昧的呈现手法表现在每个甘草人物的互动上,不落入单一框架的贫瘠,守住表现的分界而不过于多加评价,透过极佳的音乐效果及画面呈现,浅显易懂又饶富深意,且具有人性张力。故事本身将诸多事件串连,在合逻辑与不合逻辑中进行,在呈现冲突与和好中进行,在常态与非常态中进行,让故事留下一种圆满中又有缺憾的美感,就像耶稣复活后的身体仍然带着钉痕,钉痕是痛苦的记号,复活的身体既是不朽坏的,是强壮的,是荣耀的,也是灵性的身体(林前 15: 42-53),为何让钉痕这一缺憾留下,因为有它,凸显一种基督为我们舍命那份爱的代价的具体呈现,那是真实,也是美善!


(参)我们所处的世界:关于人与信望爱的再思考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冲突与不公的世界,不管是新旧、家庭、世代、族群、性别、语言、城乡、历史、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认同以及民族间的冲突,不管是经济、文化或政治的不公平,前述的殖民及宰制观点多少捕捉了部分事实,圣经也中肯地陈述我们深处在日光之下而叹息劳苦,魏导没有规避这些冲突与不公,反而将它一一呈现。魏导也没有规避本土的思考,正因在他的调度下,这些甘草人物鲜活地表现了「台味」,也呈现一种开放与包容而非本质性的本土观,他更试图保持个人互动与国族之间的界线,不过多诠释,并让剧情在工整与暧昧下进行,即使历史考究仍有些错误,然而他也让和好的情节与没有和好(或尚未和好)的情节一一呈现,加重和好的故事比例,在电影封闭有限的叙事中,试图引导我们将焦点放在和好的正面价值上。不仅如此,他更引导我们进入更高层次的课题,就是如何化解这些多元并立的冲突与不公,尽管不是每个冲突与不公在影片中都得到解决,但却引导我们站在「人」至高点上作关照,并在「信望爱」的行动中,赋予我们以下几点对生命价值的反思:

(一)人就是人

「海」片试图告诉我们,人是有共性的,而且应当从化解「被分类的人」(你们 / 我们;日本人 / 台湾人;老人 / 年轻人;继父 / 儿子;男人 / 女人,汉人 / 原住民等)的冲突性下进入「人就是人」的单纯性中。前述分析第二封及第五封情书的例子,就可说明「人就是人」的观念。换言之,以人际互动去正视人就是一个人,去了解这个人,才不会陷入公共分类所形塑刻板印象的泥沼中。海角七号正是试图凸显「人」的问题胜过区分「日本人」和「台湾人」的问题,胜过区分「你们」和「我们」的问题,也同样胜过区分其他「被分类的人」的问题。

(二)人与人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

然而,区分身份并非不对,海角七号又告诉我们,「人与人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透过彩虹的原则:「各个颜色彼此尊重,各有空间表现自我,又能合作共同展现绚丽」,以及普世民谣(野玫瑰)的原则:「在相同的曲调下谱出不同的歌词,并可用不同的乐器展现歌曲之美」,魏导点出了「强调普遍人性的关怀,却又尊重各自的特色」。这个原则体现了他开放性的本土论述,即「本土与世界交会又需被世界尊重,同样也需尊重其他世界」。这些原则已非基督教独享,但却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连,正因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每个被造的人,彼此不同,是因每个人都反应神形象的某些部分,因此,因着神形象所造的这人,要同等地对待并尊重因着神形象所造的那人。

(三)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我们过去何等失败痛苦

魏导更从「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我们过去何等失败痛苦」,来进行「海」片的励志故事,阿嘉那句「我以为我会很成功,十五年过去了,我还是失败,可是我真的不差」,正是魏导深处在萧条的国片产业中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最想表达的真心话,但是他总仍抱着期待,透过「疗伤」歌手在滂陀大雨中对日本友子道出的话,告诉人们,「难道,你不期待彩虹吗?」,那是一种信心,一种盼望,雨后总有蓝天,蓝天中有美丽的彩虹,「连结你和我」。这个期待彩虹的过程,必须经历大雨的洗礼,一个看不到蓝天的不确定过程,这个过程的体验,正出现在他拍摄海角七号的戏外真实故事中,拍片吃尽苦头的魏导,资金调度出问题,更借了一千五百万为要完成梦想,这种 Guts,我在台湾其他导演身上看不到,看来真是几近疯狂,他的不确定感铁定在「彩虹」未出现前在脑中数度盘旋,不知票房能否还债?是否会因资金不足,影片停拍,新闻局不再给辅导金?是否将来可能面对更困顿的生活家计问题,一辈子还不完债务?这个看不到日光的大雨洗礼,正是上帝磨练他进入更深邃的信仰经历与操练,使他能够拍出如此有人性的励志片。从他拍片的生命经历及拍片的内容,彷佛告诉人们,上帝处处给我们机会重新开始,并且时时眷顾着我们。过去的遗憾与失败,不管是身为失意的人,或是彼此冲突的人,或是因大时代的悲剧而造成遗憾与误解的人,透过接纳自己,接纳彼此及使人和睦的连结者以爱将信息传达出去,一种爱的主动,可以把属于每一个人「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说完」。

(四)人是可以被释放的,但释放需要一个宣泄的过程

除此之外,影片也传达,「人是可以被释放的,但释放需要一个宣泄的过程」,剧中的「情书」与「小米酒」,正是和好的过程中引人进入释放的隐喻。「情书」之所以可以疗伤,在于情书把内心身处最真实的感受表述出来,魏导说出他研究情书发觉以前的人写情书反而用词更大胆,我想这是在一个男女情爱相对保守的年代,男女矜持度较高,有时面对面未必能那样直接,交通、网络及通讯工具还没有那样发达下,距离感更增加了对对方的思念,当思念透过情书抒发出浓浓的爱意,反而是更大胆直接,那一种直接,正可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向恋者真实表露,当恋者收到情书,他看到的是对方对他诚恳又浓蜜的表述。「小米酒」也是让人放下心防,将苦闷释放而出的隐喻,哭过之后,苦闷的心境宣泄,抒解了内在的压抑,改变了过去的成见,宽广地面对未来。我们的上帝岂不也是这样待我们,我们能承受的底线上帝永远知道,承受不了时往往是他介入的开始。那时我们流泪祷告,神在倾听我们宣泄。魏导说他拍片常常祷告,祷告正是既期待又抒压的过程,过去他拍「七月天」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可看出他想谈的苦闷经历,一个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汹汹,本土电影无法走出困境的苦闷,想要坚持又常求助无门的压抑,承担着家计又处在负债的压力中,深处在一个不知未来该怎样的茫然不确定感中,这些生命的经历,让他愤怒与失望过,但他必定经历过释放与宣泄的过程,才能知道人被释放是何等重要,如此,也才能把他的「释放」元素,适切地放在海角七号中。

(五)人是需要彼此以同理心去感受的

犹有未言者,就是魏导要我们理解,「人是需要彼此以同理心去感受的」,这个原则表现在魏导还原小岛友子回到历史原点的那份「感同身受」上,影片的人多半在当代中进行,是相对容易让观众感受的层面,但已成过去历史的那两位主角,却是难以掌握的,情书的旁白让我们了解日本教师彼时的具体情境感受,但小岛友子的部分,导演选择用回到历史原点的「同理心」与当事者一同感受彼时的历史情境。「日侨遣返」似乎从未在台湾电影史上出现,海角七号上演了这一段,而且是以一种强大感人的张力进行,我们听不到说话,只用「野玫瑰」衬底与画面的不舍来呈现,刻画大时代悲凉的底蕴与即将夺眶而出的眼神,引导我们进入小岛友子当时的心境。大大亲吻伤心的劳马,也是用一种感同身受非语言的方式给予「同理心」的安慰。同理心,有时往往不用多说什么,而是默默地为他人付出,细心去体会并倾听他人的感受。魏导在拍片过程中也同理地对待演员,正因上帝也是同理心的上帝,当资金短缺几乎要停拍时,他仍守住承诺坚持继续拍下去,因此他不愿让演员听到资金短缺可能停拍的讯息,正因他过去也曾被人放鸽子,他体验过那种不好的感受。「同理心」的行动,在戏里戏外,展现出来。

(六)教会与「海角」

除了基督教精神在这世俗的影片中表达了上述观点,我们也来留心看看影片中的教会元素,魏导把它放在社会多元脉络的一部份中,所有成员里,我们只看到大大上教堂,而大大却是台日纠葛情节的后代,她的曾祖母因大时代的悲剧,日本教师选择了离开,她的母亲也因认识日本人而怀了她,面对这个边缘、被父亲抛弃的台日混血,所看见的,是教会的接纳,尽管她在教会弹奏忽快忽慢的阿门颂,使得会友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她戏称被上帝赶出教堂,但我们仍看到牧师按手在她头上为她祷告,教会扮演了接纳边缘的主动角色,那是与边缘「海角」人同理心的关切表现。大大也学会了教会同理心的元素,在亲吻伤心的劳马中,她关怀身旁的边缘「海角」,许多人也因为这一幕流下眼泪,我们如此便看见教会以生命感动生命,以「海角」人关怀「海角」人的力量因此而展现出来。

(七)人的关照与信望爱的行动

我已试图用「戏里 / 戏外」与「世界 / 教会」交错论述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片所蕴含的精神,身为基督徒的魏导,若没有经历上帝淬练,若没有经历过信望爱,很难导出这部好戏,有生命力的人才能拍出有生命力的好片。在他的内心世界有着基督教的「人论」关照,反应在海角七号中,从世界宽阔的层面而言,我们看见「人就是人」、「人与人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我们过去何等失败痛苦」、「人是可以被释放的,但释放需要一个宣泄的过程」,而且「人是需要彼此以同理心去感受的」,海角七号留下了这些生命价值。在教会角色的一隅,我们看见上帝与苦难弱势的边缘「海角」同在,并且透过基督徒与这世界的边缘「海角」同在。面对我们所处冲突与不公的世界,看似「天地不仁」,然而,信望爱的行动,正呼唤着我们改变的可能,亲爱的读者,难道,你不期待彩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