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從風災談專業宣教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利颱風為石門水庫創造了歷史第二高的洩洪量,更為台灣多處山區帶來重大的災難。面對台灣今年接二連三的土石流,所凸顯出原住民部落的水土保持問題,政府的態度卻經常只能停留在檢討缺失、釐清責任歸屬的層面,實在令百姓慨嘆。

 其實,關心原住民問題的不僅僅是政府,許多利用暑假差派福音隊的教會,都曾經長期關心原住民的教育與信仰需要。然而,面對這許多重大的災難,平地教會是否需要重新思考不同向度的宣教服事﹖

 過去的台灣教會對於宣教的理解,多數停留在特定的時間-暑假,與特定的服事者-學生的身上,這個觀念大大限制了教會參與台灣宣教的接觸點,也限制了許多信徒生命成長的契機。

 今天在許多宣教禾場上,我們可以看見上帝興起不同形式的宣教工作,宣教者有別於傳統直接講述福音的句子,但是卻直接將福音活在禾場中。通常這些文化性的宣教工作,是傳統宣教工作所不易觸及的領域,例如﹕教授英語、水利工程、社區計畫、公園設計、法律諮詢、貧民自助…。

 在台灣這個資訊相當普及的地區,不應當僅僅停留在收割式的宣教行動中,而是需要更多元的宣教策略來交叉運用。否則教會在宣教的禾場上,只能當一個按表操課的舊式公務員,而無法主動積極投入台灣社會的改造行列。

 特別是長期關懷原住民部落的平地教會,更需要在靈恩運動與收割行動中重新評估,考慮如何在下一波攸關生死的原住民危機中,及早協助當地住民改善生活型態。

 畢竟消極的抵制高山蔬菜、水蜜桃等做法,並無法徹底幫助原住民建立新的生活,而等候政府的行動除了繼續修護毀損的道路外,也無法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案。面對這個難解的實況,如果教會願意改變傳統的福音隊概念,那麼,更新的將不僅僅是成員的角色與身份,更是整個教會對上帝國度的理解與經歷。

 否則,每年暑假的福音隊所增加的,除了服事者與被服事者之間美好的回憶外,恐怕缺少更為長遠持續的宣教果實。相反的,如果教會開始思考專業宣教的可能性﹔那麼,台灣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不會僅僅停留在補破網的救贖階段,而是更積極地參與在創造性的更新階段。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二章15-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