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聖經在主日學教學上的運用(二)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綱

  1. 提問題的技巧:開放式、不以質問的口氣、配合年齡。
  2. 角色扮演:讓學員有機會進入經文之世界。
  3. 視聽教材的應用:圖畫、白板、錄音帶…
  4. 多一點想像空間:如果耶穌怕死逃走,那今天世界會如何?若亞當夏娃不犯罪,今日的社會將會如何?

實例一:路加 19:1-10 撒該的故事

經文焦點
背景:稅吏長的地位?眾人對稅吏的態度?成人爬樹的行為在當時會被如何看待?
教學上可強調那些重點?可用那些方法呈現?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實例二:路加 13:10-17 在安息日治好駝背的女人
焦點:婦人得自由?眾人得自由?
背景:安息日的律法?如何束縛人們?
教學上的強調點?有甚麼方法幫助學員進入經文中?

實例三:路加 18:35-43 耶穌治好瞎眼的乞丐
焦點
背景:瞎眼的人在當時的地位?為何眾人要責備瞎眼的?
教學上可強調那些點?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實例四:約翰 9 章
背景:疾病與罪的關聯?又是安息日治病。法利賽人?
教學上可強調之點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實例五:出埃及記 14:8-31 跨越紅海
實例六:約拿書一章


內容

  在帶一個討論時,通常我們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如何開始。你在帶查經時,是如何開始的?你會不會設計一張大綱來做討論開始前的暖身運動?設計一張大綱,不管是你自己看或是給別人看,它的好處在於你不會一下子跳入聖經說:「好,各位,我們來看今天的經文,你有什麼樣的感想?」這樣很難讓人進入聖經的核心裡面去。上週我們提到如果學習者的生活無法跟聖經連結時,你突然要他用跳的,他會跳不進去。帶領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學習者的生活和聖經做一個連結,不管你是在教主日學,或者是帶查經,都一樣。

  以下四點,在教主日學或是帶小組討論或查經都可以應用的。

  1. 問題的技巧:開放式、不以質問的口氣、配合年齡

      事先的預備很重要,你自己要做事先的預備,看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這需要仔細想過。問題有很多類,一類是聖經的問題,另一類是生活的問題。你要問生活的問題時,可能要先想好,要問到什麼樣的程度。一種是很難的、抽象式的問題,這種抽象式的問題放在開頭,對學生來說會很困難回答。例如,你對小學生說:「請我們來分享十字架在你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哇,十字架,已經很難了解,而「分享」對他們來說,又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他們可能會答不出來。昨天聖誕節,我們教會的小朋友在淡水報佳音,回來時師母就說:「各位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分享一下大家出去發玫瑰花的感想。」很多小朋友眼睛張得大大的,不知道要說些什麼。師母才說:「啊,你們大概不曉得什麼叫做分享、什麼叫做感想。」她就用一個例子去說明。很多時候因為我們的經驗比較多,問的問題就比較深,小孩子就不太能夠回答。要如何降到他們的程度來問他們聽得懂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小朋友可以回答的問題是什麼?這就需要從生活中去觀察。你在問一個有關信仰與生活連結的問題時,你的問題必須是他們生活上可以回答的。如果今天講的是有關「朋友」的主題,你所要問的就是他們生活上和朋友相處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是原諒、赦免,你就要提他們生活中可以經驗到的。例如,小孩子很多時候會有互相排斥的現象,或者,我跟某某人比較好。有時候一句話會得罪人。那種經驗,你就可以請他們來分享。其實不一定是小孩子,大人也可以分享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問問題時,需要有幾個技巧:

    (1) 用開放式的問題:你問的問題盡量不要二選,是非題。「你們曾經有很生氣的經驗嗎?」當然是有啊。「你覺得耶穌愛你嗎?」回答不是愛就是不愛,這樣的問題不好。開放式的問題比較好,開放式的問題可以給他很多的空間去想。「你覺得媽嗎怎麼樣愛你?」如果你要牽連到耶穌的愛,要從人的愛開始,你必須這樣去問。你可以提示一、兩個,然後讓他去發揮很多個,小朋友很會發揮,他們經驗到的就會講。我看見過一些小組討論,有不大好的示範,主持的人都問一些二選一的題目,它們明顯得會讓你覺得,你一定要選其中的一個;因為他把一項講得很爛,很絕對,你就知道一定不能選這一個,要選另一個。這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因為你限制了他的思考空間。
    (2) 不要用用質問的口氣:「你真的這樣覺得嗎?告訴你,你要想清楚哦!」這是不大好的問題,他就是有這樣的感覺,你不要去質問他。如果你不清楚的話,最好引導他再講多一點,不要質問他說:「你確定就是這樣嗎?」
    (3) 要配合年齡:我們需要看學生的年齡是什麼,才決定要問什麼樣的問題。大人你可以進一步問他感受的問題,可是小孩子不太能夠講抽象的東西。

      提問題的技巧需要時常操練,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出他的生活經驗,預備好來迎接聖經上的問題。

      聖經上的問題也是一樣。聖經的經文你自己要先看過,覺得有哪一方面不大清楚,就可以形成問題。形成問題時,盡量不要用是非題或是答案很明顯的。有一種問題是事實的問題,例如,這裡面有幾個人物,這可以問,沒有關係,他自己可以去看,你這樣問可以幫助他整理經文,這是歸納的東西。接著你就可以進一步問到感受,說:「如果你是那個人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這是進一層,可是你不能一下子就跳到那裡,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所以在一開始時,最好問事實的問題:在這故事當中有幾個人?你覺得這些人可分成幾類?你可以讓他歸納,大一點的學生可以做這樣的歸納。

  2. 角色扮演:讓學員有機會進入經文之世界。

      其實角色扮演不一定要有道具,可以用肢體動作,讓每一個參與的人去感受實況的東西;你可以讓他們有想像的空間來作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讓每一個人在表演的過程當中,去體會到當時聖經所講的情境中的感受,當然不一定很完全,但可以有一點類比關係。

  3. 視聽教材的應用:圖畫、白板、錄音帶…

      在查經的當中,你們最常用的視聽教材是什麼?可能是可以寫的東西,有沒有用過圖畫紙、蠟筆等等?很少。有沒有用過圖片?小孩子當然有,大人也需要用圖片嗎?不要忘記,大人的眼睛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是只有頭腦重要,眼睛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工具。當你講到 921 地震災難,你要討論苦難跟拯救的關係,你要提醒大家有關苦難的東西時,你可能要將那些苦難的照片拿出來,讓大家看一下,這樣他們的印象才會深刻。大人看到那些東西,他馬上可以連結到生活中的苦難,這是很重要的。錄影帶、錄音帶也可利用。有時你去訪問一些受苦的人,讓他講話,或者你在電視上有看到這樣的訪問,它的片斷,你覺得不錯,可以錄下來。這種輔助教材可以幫助我們用在生活的層面以及心靈的層面。

      在預備查經時,相關的題材要先預備好。不要一來就要學生憑空去想苦難和拯救的關係,學生想了老半天,好像很難作連結。這些預備工作如果做得好,進到聖經時,討論很快就可以進入狀況。所以視聽教材不是只有小孩子可以用,大人也可以用。

  4. 多一點想像空間:如果耶穌怕死逃走,那今天世界會如何?若亞當夏娃不犯罪,今日的社會將會如何?

      多一點想像空間,可以說是前面三種技巧最根本的點子,不管你是問問題,是角色扮演,或視聽教材的運用,想像空間都很重要。剛才提到問問題的方式,我們說開放式的問題才會有想像的空間;角色扮演的話,你必須讓他自己去想看看這個角色要怎麼演,他看完聖經之後,自己去想要怎麼演才是最重要,不是你去教他怎麼演。當然有時候你可以規定他演什麼,然後再請他去想像、去講出來;可是有時候也可以讓他們自己去演,特別是大人,更可以發揮。

      多一點想像空間意思就是問一些問題,讓他們去思考。例如,耶穌如果當時沒有上十字架,他害怕逃走了,今天的世界會是怎麼樣?這只是一個例子,讓他們想一下,耶穌如果沒有死,會怎麼樣?當然還可以用許多種情境讓他們去思想。例如講十字架的意義時,先用詩歌來帶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大家唱跟十字架有關的詩歌,比較能夠體會它的意義。

      剛才我說想像空間可以是上面三種的整合,可以讓他去聯想,包括想像,把它畫出來,或是把它演出來,這都是想像的空間。


實例一:路加19:1-10 撒該的故事

經文焦點
背景:稅吏長的地位?眾人對稅吏的態度?成人爬樹的行為在當時會被如何看待?
教學上可強調那些重點?可用那些方法呈現?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準備這段經文時,對小孩和對大人當然不一樣,不過最根本的就是你自己要先看過兩、三遍,默想之後再參考釋義書或問老師,好好地運用資源將不懂之處弄清楚。這故事講到撒該,耶穌進耶利哥城,正經過時,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他是稅吏長,是個財主。你自己在看這段故事時,就需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你對這個背景了解多少?主角撒該的身分和地位是什麼?稅吏長在當時是怎樣的一種人?眾人對稅吏的態度是什麼?這都需要參考釋義書才能瞭解。還有成人爬樹,在當時人家會怎麼看他。這些重點都問好了、都清楚了之後,你才可以開始去想,在教學時你要強調的是那些重點?有那些方法可去呈現這些重點?

  讓我們來做實際的演練。相信大家對撒該的故事都很熟,在教此故事時,你有哪些地方要強調?他很有錢、他很矮、他爬到樹上、他很吝嗇,還有耶穌接納罪人。還有呢?撒該有很大的轉變、撒該很想看耶穌。這些都很好,但是還有一點你們還沒提到。請看第七節,大家不喜歡撒該,甚至不喜歡耶穌接納罪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我們常說,耶穌愛罪人,耶穌喜歡罪人得救。可是當我們真正看到一個罪人得救時,我們會高興嗎?不一定。這是人的本性。像他那麼壞,上帝怎麼可以愛他?他得救的話,太便宜他了。當一個人講到自己是罪人,耶穌愛我時,都很好,但是講到別人是罪人,我的仇敵,他居然信主了,上帝竟然愛他,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就是一個重點。還有其他的那些重點也都可以強調,但是你要怎樣去呈現這些東西?除了用演講的這種方式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呈現。你要呈現他的吝嗇,可以在角色扮演裡做到;你可以請一個人出來,讓他表演出最吝嗇的樣子來。這些人都很討厭撒該,他很矮、看不到耶穌,如果這是你要強調的重點,你可以怎麼做?你可以請在座的排成一排,請一個人做撒該,蹲在後面,再請一個人做耶穌,那一排的人盡量地想辦法阻擋他,不讓他看耶穌。做一陣子之後,可以請撒該談談他的感受。然後,你讓撒該跟每一個人輪流勒索、要錢,每一個人都裝出很窮的樣子的,但是撒該不放過,他就是要從他們身上榨出錢來。這時再讓每一個人談談他被勒索的感受。

  多一點想像空間不一定要有道具,你可以讓每一個人實地經驗一下,在那個時候的場景,他們的感受如何。然後再解釋一下當時的背景,例如爬樹的動作,爬樹在當時是很不高雅的;你可以請一個人爬到桌子上,讓大家去笑他。讓他感受到說,我必須克服這些嘲笑,才有可能見到耶穌。這就可以成為另外一個重點。我常常在想,一個故事的重點雖然很多,只要抓住一、兩個好好討論即可。

  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讓眾人討厭的人?一定有的,在班上也可以看到。那種人我們要如何幫助他?透過撒該的故事有沒有可能去連結到他?讓孩子重新面對他所討厭的人,如果那就是你的重點的話,你就不要又談到其他的,像耶穌接納罪人,或什麼的,小孩子可能會覺得很複雜、無法一下子就吸收。主日學的教材其實有幾年一輪的設計,講同樣的故事,強調的重點可以不一樣。

  提到跟生活相關的經驗,如果你要帶小組討論的話,你就需要開始設計相關的問題。選定重點之後,你要如何設計問題呢?這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生活經驗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查經之前的生活經驗,另一個是查經之後的。查經之前要問的問題是跟這主題有關的平常的東西,好帶入主題。例如,你們班上或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有沒有發現一個人見人討厭的人?有,好,他為什麼會讓人很討厭?你可以讓大家講一下。每一個人造成別人討厭的因素不一樣,他可能會說,那個人就是怎樣怎樣。因素雖然不一樣,但他就是眾人所痛恨的人。大家講完之後,你可以再問,那個讓眾人討厭的人,他的感受如何?有沒有人生下來就希望別人討厭他的?應該是沒有。從這裡再帶到撒該的故事。撒該並不希望別人討厭他,但是為什麼會成為別人所討厭的人呢?討論形成撒該被討厭的原因時,可以從聖經的背景來談。這樣帶到後來,就會提到撒該跟耶穌相遇,他有了改變;但是在這改變的過程,有重重的阻撓。有討厭他的人擋在前面,有嘲笑他的人在他爬樹時笑他,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去想,還會遇到什麼樣的阻撓。像這樣的人要遇到耶穌,有這麼多的困難。你班上那個同學,要遇到耶穌,也有多困難。這是查經之後可以問的問題。你剛才提到的那個人,就像撒該一樣,他要遇到耶穌是這麼地困難,可能你我就是阻礙的人之一。這樣的查經對那些來說才有意思。否則查經只是講撒該、撒該,又怎麼樣呢?很多人帶這一段經文,通常會說,我們就像撒該一樣,我們需要渴望見耶穌。可是重點如果放在我們就像那些排斥罪人得救的那些人的話,就能夠帶出更多的挑戰。你如何幫助那個眾人所討厭的人遇到耶穌,去克服那些困難,而不是做一個攔阻者。如果你自己沒有先成為一個幫助者的話,有時候期待要那個人改變是很困難的。所以主題的把握很重要,設計的問題必須與它有相關。

實例二:路加 13:10-17 在安息日治好駝背的女人

焦點:婦人得自由?眾人得自由?
背景:安息日的律法?如何束縛人們?
教學上的強調點?有甚麼方法幫助學員進入經文中?


  讓我們先來做個早操,請大家起立。請假想你是這個駝背的女人,彎腰,不要直起來。現在開始,走來走去,跟旁邊的人講話,旁邊的人暫時扮演沒有駝背的正常人,你們彼此交談。好,現在調換,你作正常人,旁邊的人扮演駝背的女人,這樣的互動,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十八年了,這個婦人都沒辦法直起身來。好,現在大家可以坐下來了。

  在開始查這段經文時,可以先做以上的活動。在之前,也可以問一些問題。讓我們來讀這段經文。這是一個十八年,一直都看到人家腳、講話都必須抬起頭來的婦人,她得到自由、得到釋放。這個故事如何只講到這裡就結束的話,那就太可惜了。17 節說,他的敵人慚愧,眾人都歡喜。其實耶穌的拯救是透過很多爭議性的工作來釋放人。我們在講這一個故事時,重點不要只放在那個婦人腰得到醫治,更重要是那些周遭的人,耶穌對他們的挑戰,使他們得到釋放。他們以前都不敢講,因為以為文士和法利賽人講的話都是對的。耶穌卻讓他們知道在安息日應該要做救人的工作,應該讓人得到釋放。這個背景就是安息日在當時如何地束縛人。你要想的是,從安息日對當時人的束縛想到,在現在這個時代,有哪些東西在束縛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觀念在束縛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和其程度可能都不一樣。如果你希望這個經文能釋放每一個人,你必須找到每一個人的束縛點,而不是只談講員或帶領者束縛點。你不能說:「我覺得我們台灣現今最大的束縛就是升學制度。」因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束縛,有的人已經跨越這個了;也不能說就一定是教條主義,因為有的人已經跨越教條主義。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束縛。怎樣帶出每個人的束縛,你問的問題就很重要,而不是先假設每個人的束縛都一樣。當然有一件相同,我們都在罪的束縛之下,這一點是相同的;至於罪的表現在什麼地方,每個人又不一樣了。有的人覺得他自己罪惡比較深的地方是,他常常不誠實;有的人不是這樣,他覺得他需要改變的地方是他常常愛主的心不夠。怎樣帶出每個人的實況,設計問題就很重要。如果是你,你會想要問什麼問題?要進到駝背的女人故事之前,你會問什麼樣的問題來跟他的生活有連結。當然,成人你可以問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小孩子就不行,你不能對孩子說:「你現在生活上哪裡有什麼讓你覺得不自由的?」你這樣問,有可能大家都會靜默無聲,兩眼瞪著你。對大人就可以這樣問,你可以問他在生活上有哪些不舒服、不自由、有哪些無法如他所願的,這個他可以講得出來。可能有人覺得他工作太忙,都靜不下來;有的人覺得他的人際關係不好,跟別人之間有一道牆,這就是他的束縛,你可以舉這樣的例子,讓他們繼續下去。

  如果是小孩子的話你就不能問這種問題,問這種問題他們就會靜默,一問三不知。小孩子你不能問這麼抽象的東西,對小孩子你帶的主題可能需要有所不同。你一樣可以帶他們作駝背的動作,讓他們體會到不舒服的感覺。耶穌就是這樣,在我們不舒服的時候幫助我們。你可以說:「有時候你心裡會不舒服。」你可以讓他們去講什麼事會讓他們不舒服,你不要講不自由,不自由這種東西對他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常常會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什麼?他覺得被欺負,覺得自己比別人差、考試都考不好,你可以舉一些例子,像常被爸爸媽媽罵;在家庭接受管教的過程中,可能他受到很多的指責、沒有自信等等,這就是他的束縛。可是你可以帶到:耶穌來就是要讓他們這樣的束縛能夠得以自由。你也可以讓他們實際地經驗彎腰,然後你一個一個地觸摸他,讓他們去感受到觸摸時得到痊癒,能夠直起腰來。彎腰彎久一點不好受,想到十八年真的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實例三:路加 18:35-43 耶穌治好瞎眼的乞丐

焦點
背景:瞎眼的人在當時的地位? 為何眾人要責備瞎眼的?
教學上可強調那些點?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一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耶穌治好瞎眼乞丐的故事。瞎眼的人的地位,在現今的時代和在當時的時代實在差太多了,因此,我們沒辦法一下就跳到聖經的背景中,你要慢慢地帶領他們進去。瞎眼的人在那個時代的地位如何,必須研究聖經才知道。不研究聖經的人可能會說,瞎眼又怎樣,現在有盲人重建中心,還有導盲犬等等可以幫助盲人。我看過國外的圖書館,有專門為盲人設置的一個房間,全部是點字圖書,盲人由導盲犬帶入,裡面也可以開燈,因為導盲犬需要看路。我曾經站在那裡好奇地看,心想,盲人進到那裡不知道要幹什麼,原來,他可以看書,他也開燈,但不是為了自己看書,是為了狗。在公車上也是一樣。盲人那樣地被尊重,跟耶穌那個時代的情形有強調的對比。耶穌那時的盲人不是這樣,生病的人在那個時代是被咒詛的,別人對他是避而遠之的,你不健全,不是你犯罪就是你的上一輩犯罪。我怎麼可以跟罪人來往?不乾淨嘛!不乾淨的人,我不想跟你來往。而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找到工作,怎麼辦?當然只好坐在那裡討錢。這樣的人,沒有人願意多看你一眼,那種感受真的很不好。想一想,如果你是那樣的人,一定不好受。

  讓我們來看經文。它的描述其實都很生動,可是我們常常把生動的東西講得很沈悶。當然生動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用圖畫、你可以用白板。我建議說,如果有白板的話,那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要使用。我發覺小朋友並不一定要求你的美術技巧很高明,可是他們喜歡看你畫。你畫一個人,畫簡單的人就好,他們看了會很高興,因為你的程度跟他們差不多。有時候在畫的過程中,邀請他們來參與也不錯。我常常畫到一半時就說,啊,這個老師不太會畫,哪一個人會畫?他們會很高興才加入。小孩子在某個年齡很喜歡表現,他們會上來畫,補上去,如此,他們就參與在說故事的當中。他們的關係跟你好的話,你要他們講感覺,他們就比較會講出來。所以利用一些道具把故事講得生動是很重要的。

  這個故事,不同福音書有不同的記載。讓我們來看經文。這是很短的記載,如果你用剛才講的那種心情,就已經得到很多的幫助了。你會開始去想,聖經中的情境如何。當你研究聖經的背景之後,你知道瞎子在那時是那麼被排斥的人,他一定也聽了許多耶穌的事蹟,難怪他要把握機會,用叫的、用喊的,喊到別人受不了,叫他安靜;一定喊得有夠大聲才會這樣。這就顯出這樣的人內心的渴望。這一段的經文,其實你也可以用這樣的動作來做開始。瞎眼的動作就很容易做,你讓大家瞇著眼睛就行了,不一定要綁布條,這是很方便的作法。還有另一種方式,玩信任的遊戲,一個人閉眼,另一個人拉著他的手隨便走一圈。還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整排的人都瞇著眼睛走路,讓他們去摸、去經驗、去感受瞎子的不方便。然後再坐在那裡乞討,讓大家走過去丟個銅板給他。這時你只有接受施捨的份,你看不到別人,你不知道他們是在做鬼臉呢,還是怎樣,你只知道他們不喜歡你、不想跟你打交道。你也需要有人帶你到那裡要飯。那種感受,輪流做做看。這個活動,大人小孩都可以做。

  在生活的經驗上,你可以問什麼樣的問題,讓他們可以進入情境?這是需要事先思考的。你可以問什麼樣的問題,讓大家去想、進入到情境裡?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帶這段經文?請大家稍微想一下。還有,你在思考瞎子的感受時,可以問:「眾人為什麼要責備他?」當然在聖經背景解釋時有提到,當時的夫子 (老師),邊走路都會邊教導人,群眾跟著就是要聽他的教導。如果有人干擾、大聲吵的話,他們就聽不到了,所以他們責備他。這是一種對背景的瞭解。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我們是不是常常也會這樣?我們在跟隨耶穌,想要聽一些道理,我們常發現有一些干擾。那些干擾的聲音,常常是從一些需要的人發出來的,可是我們卻常常叫他們安靜。這就和有人要抱孩子來親近耶穌一樣,眾人責怪他們。其實我們常常錯看了耶穌,我們跟隨耶穌,要聽耶穌沒有錯,可是耶穌要我們去聽更多的人的聲音。我們以為聲音只有從耶穌那裡來。如果我們仔細聽的話,可以從小孩子身上聽到他們的需要,也可以從生病的人中聽到他們的需要。所以這個故事有更重要的信息可以討論。用瞎子的角度來想,可以去體會到我常看不清楚事情,我有沒有那麼渴望聖靈來,讓我能夠看清楚?有時候不一定那麼渴望,這是可以去想的一個重點。另外一個重點,我們常常在跟隨耶穌,我們想要聽到一些道理,但是被干擾時,他們常常卻是最需要的人,是我們要關心的人。所以當你重點取不一樣時,角度不一樣時,就會有不一樣的學習。

實例四:約翰 9 章

背景:疾病與罪的關聯?又是安息日治病。法利賽人?
教學上可強調之點
有那些問題可以幫助學員提出並分享相關的生活經驗?


實例五:出埃及 14:8-31 跨越紅海

實例六:約拿書一章


回應與討論

王道仁:
問問題,如果學生都不回答,怎麼辦?
王牧師:
碰到這種情形,我們需要考慮,可能我們問的問題太難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問的問題一定要有程度,因此在設計時會找一些較困難的。其實,很簡單的問題不一定不好。例如,如果你想瞭解在他的家裡誰最愛他,你不要一開始就問:「你覺得在家裡誰最愛你?」這樣問,他一下子很難回答。你可以問:「在家裡,你有幾個兄弟姊妹?」這是很基本的問題,是事實方面的問題,有幾個兄弟姊妹,他一定不會拒答。「你有幾個哥哥?」等他話匣子一開,他就會比較勇敢了。這就是一個話題。有人可能會說:「我只有自己一個人。」你就可以說:「哦,你自己一個人時,都沒有兄弟姊妹,會不會有時候覺得很孤單?」類似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讓他表達那種孤單的感覺,知道他有什麼樣的想法。有時候,你設計好的問題臨時需要修正。例如,你問了一個問題,他們都不答,這時就要降低標準,修正你的問題,可能你的問題太難了。小孩子在學習信仰的東西,不要把他拉到大人的層次,一下子要他學習很深的東西。讓他保有他自己的生活。其實小孩子要讓他的信仰和生活連結是最簡單的,反而是大人愈來愈困難。因為我們常將信仰的東西與生活抽離,以為信仰如果跟生活同一個層次,就太遜了,不屬靈、太世俗了。這是大人不正確的想法,大人會以為,如果我信仰的表達,沒有跟別人不一樣時,我的信仰就是不好的。其實有時小孩子問的問題比老師層次還要高,因為他想得比較多。多不一定就是好或壞,常常動腦筋最重要。信仰的東西不要停止反省和思考,這一點如果做得到,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梁望惠:
沒有答案的問題可不可以問?我曾經問過一些問題,學生會覺得說,他們都沒有想過,我怎麼把他們都搞糊塗了。
王牧師:
沒有答案的問題可以問,我們要常記得,我們不是上帝。到最後,沒辦法回答時,要交給上帝。當然我們不是每件事沒辦法回答都推給上帝,我們至少要很認真地想過,有一天,上帝會藉著聖經或其他方式讓我們瞭解;什麼時候?我們不知道。
剛才王道仁的問題很好,冷場怎麼辦?有的人很會帶,一樣的問題,他可以問得出答案來,別人就問不出來,這跟他的表情、口氣、誠懇的態度都有關聯。有的人問問題像這樣:「請問各位同學,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同學看了老師的表情,感受不到老師有意思要跟他們互動;他覺得老師都不想跟他們互動了,他為什麼要跟老師互動?如果你熱切地說:「各位小朋友,…」那種感覺就不一樣,小孩子會覺得,這個老師對我們不錯。所以問問題的技巧,除了你設計的內容以外,還包括你的肢體語言、你用什麼方式問他、你有沒有利用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學生當中你是否都認識、那一個人比較喜歡講話、有沒有機會讓他多講一點等等。
洪慧蓉:
我個人當老師的經驗是,我先舉一個例子,學生就有一個方向,知道怎樣回答。當然學生不可以講跟我一樣的例子,他們可以運用創造力再去想別的,但我舉過例子以後,學生就知道要如何回答。
王牧師:
如果你是一個蠻會互動的老師,有時候會有這樣的困擾,由於你跟學生太熟了,當你問一個問題時,大家都要回答,搶個不停,你要帶到主題都有困難。如果你有這種情形,讓我先恭喜你,至少他們願意講出來。接下來的技巧是如何將他們引導到當日的主題。所以我不怕班級吵,我怕的是他們太安靜。
洪慧蓉:
如果學生發言太踴躍,我用的方法是讓他們分小組討論,討論過後再派人出來發表。發表的時候還可以評分比賽,看哪一組講得最好。
王牧師:
老師可以給每一組適當的鼓勵,這是給他們的一種肯定。
王道仁:
我們的查經常常查到後來,對聖經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要帶出聖經的意義時,困難在於如果採用開放性的方式,他們有可能會回答出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就不知道要怎樣帶下去。可是如果不開放的話,又會變成回答的目標只是在猜帶領的人在想些什麼,那又蠻無聊的。
王牧師:
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他們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怎麼辦?今天如果我們設定好,我們對聖經有了解、有研究,但是他從中有衍生出另一個新的問題,帶領者可能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層面,如果經過他的回答之後,你發現那個也是一個重點,被你忽略了,這時最好承認,不要硬說這個不重要,或是將它排除。你可以告訴他說:「這個我沒想過,不錯,但是我們還需要多一點進一步的研究,或許下一次才回答你多一點,你提的問題暫時先這樣;我們今天還是要討論這個部份,這部份也是重點之一。你講的雖然重要,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還有我自己做的研究在此,所以今天我們先討論這個,下一次再討論你的。」這樣至少會讓對方覺得他看到的點也是很重要,有時候確實真的也是這樣。但如果對方硬要插進跟聖經無關的東西,那你就要清楚地跟他說,聖經不是這樣說的,你的根據是什麼?如果他說:「我憑我的感覺…」你就可以對他說:「解釋聖經不能憑你的感覺。」
吳玟樺:
談到駝背的女人,如果問他們說,他們有沒有生過病的經驗,再問痊癒以後的感覺如何,可以嗎?
王牧師:
當然可以。
王道仁:
可是有的小孩喜歡生病,因為這樣可以不用去上課。
大 家:
(哄堂大笑)
王牧師:
這樣的話生病好了反而會很傷心。有時候真的會有這樣的答案冒出來,沒關係,要容許小孩去表達。有時候你會有被打敗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離小孩子很遠,我們的思考邏輯很緊密,結果小孩子不按排理出排,一問下去你就倒了。如果你有一點幽默感的話,你可以跟他幽默一下,然後再帶回主題,這樣也沒關係。
梁望惠:
可不可以問說,這個被醫好的女人,會挨會堂主管的罵,因為耶穌很明顯地製造了一個跟當時宗教領袖不一樣的作法,有可能會引起衝突。這種問題可不可以問?
王牧師:
耶穌的醫治,其實本來都是好事一樁,沒有人會質疑。我就常常在想,耶穌如果不要在安息日醫病的話,就沒事了。那些病人都不是急症,不是像流血不止,像割傷了,不醫會死的那種病。那都是十幾年的老病,再延一天醫,也不會死掉。他們可以預約,週一再來看診,這樣,禮拜天好好休息,就不會招惹人挑剔,而且耶穌如果這樣做的話,搞不好還會被選為好人好事代表。真的,他如果都沒引起爭議性的話,有誰會找他麻煩?醫病本來是好事一樁,可是為什麼聖經常常記載耶穌在安息日醫病,或者他每次醫病都會起爭執?你可以看到耶穌的愛已經超乎我們所想像的了。我們所想像的就是,耶穌是好人,他要醫好生病的人。可是耶穌有更寬廣的心,他要醫治那些周遭環境當中,被很多觀念束縛的人,使他們得到解放;因為真正的自由絕對不是只有肉體得到自由,而是全人的自由。今天如果這個人禮拜一才來,耶穌把她醫好了,她很感謝耶穌沒錯,可是大家還是會被安息日的律法一直束縛著。我們看見耶穌一個醫治的動作,可是他的意義可能是更深層的。我們在問這些問題時,可以讓大家去想,可能我們將基督教限定在做好人好事。如果要做一個好人,不用信基督教也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做義人的話,你就必須要受許多的苦,因為你有堅持,堅持自由不是只在肉體方面,如此,你就必須為了挑戰許多現有價值觀的東西,而付上一些被辱罵的代價。這一點很多信徒都遇到過,當你真的有照耶穌基督的教導去做時,你就會經驗到。要做一個信徒,完全按照信仰去做,說真的,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你要問問題時,就看你要強調的是什麼。問問題的方式是在跟學員的互動當中磨練出來的,而且不同層次的人,設計的問題就不一樣。這裡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說,一定要問什麼樣的問題,要看你跟學員熟悉度如何,才知道你問出來的問題他們有沒有辦法回答。
我參加過一些查經,發現最困難的是,帶的人沒有把每個參加者的相關東西帶出來,這是相當遺憾的。我們可能把聖經解釋得很清楚,可是這個跟參加查經的人有沒有連上線,我們可能不清楚。尤其是在講道中,更困難。帶查經有時還可以提出質疑,可以發問;講道時下面的人根本沒辦法發問。如果假設大家的問題就是這樣,然後我就開始講聖經,講耶穌如何如何,下面的人根本沒辦法問問題,這是不好的。今天很多人參加查經沒有收穫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沒有預備好接受聖經的信息。講駝背的女人,今天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不自由的,你去聽駝背女人的故事,然後跟你講了一大堆的聖經背景,那女人得到自由有多好,對我來說,可能還是沒有什麼幫助,雖然聽得很快樂,但是沒有刺到我的心。如果你開始帶查經時,有讓每一個人去想,這個駝背的女人必須看著別人的腳很痛苦,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束縛你的地方、不自由的地方,你覺得比別人差的地方。從這裡再帶到女人的感受,比較能夠感受到那個女人的心情。
梁望惠:
針對一段經文,同一次的查經或上課,可以強調不一樣的重點嗎?
王牧師:
這要看時間夠不夠,也要看對象。如果是年齡比較小的,最好是能夠分兩次。一次火力集中,讓他們多享受、多感受那種情境。分兩次就會有很好的收穫。像講道,我會希望只抓一個重點。如果都混在一起,恐怕聽的人會感到混淆。長老教會的講道有一個缺點,有的講道長到四、五十分,因為牧師覺得內容太豐富了,我必須把它們都講完。可是對聽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都吸收,反而會搞混、模糊了。如果只抓一個重點,一直強調它,然後再舉合適的例子,可能十五分鐘就夠了。會眾聽完了,可能就會有很好的收穫,回去之後,一個禮拜都在想這個主題,幫助就會很大。
王道仁:
你說講道時講一個主題就好,但是由於會眾的差異性大,他們可能會針對不同的主題才會有回應,這樣的話,會不會只有一部份的人有收穫而已?
王牧師:
我說一個主題,其實還可以有不同的表現。用瞎子的故事為例,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你可能會同意說你有看不清楚事情的時候。你不可能一輩子都覺得自己看得很清楚,你一定有你的盲點、你看不清楚的地方。你的盲點跟其他人的盲點不一樣。可是每一個人至少都要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其實是瞎眼的,很多的瞎眼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有時候是環境造成的,因此那個主題對每個人來說,都可以有收穫。
王道仁:
所以你還是覺得用一個主題就好?
王牧師:
對,因為對你來說、對他來說,瞎眼的經驗不一定要一樣,但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我不需要將它標準化說,你們只能有這樣的學習,換句話說,瞎眼的狀況不是由我來定義,你們要去定義,在你的生活中在哪一方面你看不清楚。法利賽人曾經跟耶穌爭執,耶穌醫好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他們就責備那個瞎子,質問他說:「你說,耶穌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誰?」他們爭個不停,後來當耶穌的面時,他們質疑耶穌。耶穌說:「我…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約9:39) 那些法利賽人自己以為自己的眼睛很亮,他們很不服氣地說,難不成你也把我們當成瞎子?耶穌說:「你們如果承認你們是瞎眼的話,你們就沒有罪,但是你們說我看得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很多人其實沒辦法承認自己是不完全的、是有罪的。這一點可以在講道時強調,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問題在那裡,針對這一點每一個人應該都會有收穫,除非你選的主題不是重點。如果你選的不是重點的話,很可能只有這幾個人有經驗,那幾個人沒有經驗;如果你選的是核心的話,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共同經驗。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們常常會阻礙別人親近主。不要告訴我說,我從來沒有阻礙過別人親近主,每一個人有意無意都會有。無意的如,有時候我們見證不好,讓別人跌倒,不要來信耶穌,這也是一種阻礙。你要注意的是這個主題是不是普遍性要去討論的真理,如果不是的話,我提出來當然只有這部份的人會聽,另一部份的人就聽不下去。
吳玟樺:
現在我在帶慕道友查經,她看的速度很快,一個鐘頭可以看七章,我不知道該怎麼準備,因為是一對一的查經。其實也不算一對一,是一群人一起查,但是最主要是我跟她兩個人,我們常常一次就查七章,兩個禮拜就查十四章,馬可福音已經快查完了。
王牧師:
你通常是怎樣跟她討論?
吳玟樺:
因為她的速度很快,而且在家裡也都看過了,所以我會問她,你覺得這一段、這一個故事在告訴你什麼?我讓她先講給我聽,有不足的地方,我再跟她分享、作補充。
王牧師:
讀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你快速地看,另一種是仔細地去咀嚼。兩種方式都可採用。我不知道你們一般在看書時,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好的書,值得你思考的書,一次可能你只讀一篇文章,五百個字的短文,讀完以後就不要急著去看第二篇。人記憶的是這樣,你會有記憶記住它,但是只要有新的東西進來,就會轉移你的主題。就拿新聞界來說好了,像宋楚瑜的興票案,有一陣子大家都很專注地在探討一些東西。但是經過一陣子,如果很快的又有別的東西切進來,舊的東西還沒有仔細地反省就被遺忘,這樣就很可惜。因此,看聖經的速度可以快,但是討論的速度可以慢。你除了請她講她的感受之外,也可以再設計一些問題問她,幫助她進到背景和主題。因為有時聖經的重點會迷失掉是因為她用自己的角度去解釋,看不到它的背景,就不知道它真正的意義是什麼,這樣就很可惜。你可以幫她作這樣的整理。你們可以看得很快,但是討論最好有一個進度,例如一個禮拜一章。在那一章裡你將重點找出來,設計一些跟生活有關生活的問題來問她。
查經的時候你們可以自己嚐試看看,作一些小小的改變,例如找一些圖片,或者選取一些跟主題有關的錄影帶,放映其中片斷十分鐘。有些錄影帶,其中的片斷很值得討論。圖片隨手都可以拿得到,你看到的時候就把它剪下來,蒐集起來,以備將來使用。
王道仁:
很笨的問題可不可以問?我很不喜歡回答很笨的問題,例如,剛剛所說,耶利哥城的瞎子看見了,如果有人問說,這裡面有幾個人,我就會想,帶的人為什麼不自己看看聖經就好,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要問?
王牧師:
簡單的問題可以問,就看你怎麼問。問說,這裡面有幾個人,不如問這裡面有幾種人,並且稍微描述一下這幾種人的特色。例如講到瞎子,你可以問多一點。其實你問有幾個人的用意是,這幾個人各代表什麼樣的特質;可是有時候,你問到幾個人,就沒有再問下去,那就太可惜了。
梁望惠:
這是歸納法查經裡要問的人、事、時、地的問題,可是那樣問實在有夠無聊。
王牧師:
雖然無聊,但是你要記得,歸納法運用得好還是很有幫助。查經法有很多種,歸納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你必須混合應用。歸納法只是作預備而已,當你預備好了,進一步的問題沒有問到的話,就算失敗了。經文裡有這些人,so what? 這些人,你清楚他們的角色嗎?你清楚他們對當時帶來的衝擊是什麼嗎?如果沒有進到這裡,只問有幾個人要幹什麼?學員如果不曉得,你就需要替他們作簡單的解釋。如果是信主很久的成人,可能不需要你解釋,你可以直接問他,讓他自己來說。歸納法不要死死板板地說,有幾個人、發生在什麼地方,這樣的話就沒什麼意思了。像他是作什麼的?是要飯的,要飯的又怎麼樣?如果你沒有進一步地知道那時的情境,就沒有什麼幫助。



講師介紹: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波士頓學院教育碩士
曾任大專學生工作、現任馬偕醫院院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