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教育与教义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纲

前言

一、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时无法说清楚呢?
二、不是有道理的都是基督教信仰的
三、人找上帝或上帝找人
四、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五、律法和先知的总纲―爱上帝(申 6:5)与爱人(利 19:18),参看太 22:37-40
六、三种基督徒:血气的人、奴仆的心和儿子的心


内容

前言


  箴言 1:7「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 9:10「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这里将「敬畏耶和华」与「知识的开端」做一个等同。一般来说,开端就是开始,旧约用如此强烈的语言来表达,要学习知识、学习智慧的第一步就是敬畏上帝。根据希伯来文专家萧俊良博士的看法,开端在希伯来文有「首先、优先」的意思,如此,知识、智慧最终的结果就是敬畏上帝。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要带到一个最好的结果,就是敬畏耶和华上帝。在箴言里,敬畏耶和华是知识或智慧的开端,这样的表达总共有 15 次。我们在此看见敬畏上帝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今天最主要思考的主题。

  今天我的题目是「教育与教义」。我本身在台湾神学院教「系统神学」,系统神学又称「教义学」,「教义」原来的意思是「道德教导」。为什么会拿「教导」这样的名词来解释基督教信仰呢?因为基督教信仰在教导时一定要有条理、有重点,所以将「教导」这个字拿来指基督教信仰的教义。从这个字眼就可以了解,基督教教义,或者用台语来说,称为教理,一开始就跟教导有关。为了要教导,我们需要把所信的重点、所信的道理厘清楚。

  作为一个主日学老师,要参与教育的人,基督教信仰的教理教义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时无法说清楚呢?


  首先,我要来跟大家思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时无法说清楚呢?请你回想一下,你所遇过的主日学老师或传道人,无论是在圣经班、查经班,为什么有些老师在上课时,他要讲信仰,但是却讲不清楚?

  有可能是逻辑训练不好,传达的技巧缺乏组织结构;有可能是因为老师自己还没有进入信仰;可能是不会举例,举不出和学生共同经验相关的例子,讲得太抽象,学生不理解;可能是教导者对他本身所要教的东西认识不够;可能有些人的表达能力不好,他自己虽然知道得很多,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将它传达给别人,例如有的人很会念书但不会教书。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偏重以上所说的第四点。我认为,或说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当一个老师上课讲不清楚,很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不清楚。我自己当老师,当我表达不清楚时,常常是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愈讲愈心虚,但是却要装出老师必须懂的样子,把它讲得困难一点。以我个人当老师的经验,从准备到表达,到领受,是一层一层的降低。了解的部份是老师应该有的准备,假如满分是 100 分,你准备了 80 分,表达打个折扣,可能只剩下 60 分,学生的领受,再打个折扣,可能只剩下 40 分。所以你准备 80 分,很有可能学生只领受 40 分,这是在满分是 100 分的情况下。你可以想像,当你准备只有 50 分时,学生领受有多少。

  刚刚所提到的种种原因其实都有关系。如果表达不够条理,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了解不够。不会举例跟了解也有关系,当然不一定了解的人都会举例,但是很多人不会举例是因为他的了解不够;因为他不够了解,所以不知如何应用。没有信仰体认的人要去教信仰,这也是因为他了解不够。这里面只有表达能力不足这一项牵涉到恩赐,也牵涉到训练。

  我要提醒的是,做一个老师,特别是教与信仰相关的事务,没有足够的了解往往是讲不清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次,因为不够了解,导致一个后果,就是缺乏热情。这是什么意思呢?基督教信仰不只是教导,也是一种生命的道路。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教导信仰,而他本身缺乏对信仰的热诚,他所教导的东西一定很呆板,不会有感染力。这一点用在其他科目也一样。当一个老师对他自己所教的东西缺乏热情时,即使他很了解,他也很难教得好,因为学生无法从他身上感受到学习的热情。当然,如果你期待对所要教的信仰有足够的热情,这也和深度的了解有关。不过,我将它另外归类为一项,因为它很重要。不久以前,在台湾神学院有一个学生毕业讲道的题目是「主再来」,讲道完之后的讨论,有一个意见令我印象深刻。对于讲道的批判,我们会从圣经、从传达的技巧、从发音、从用词遣字等等各方面来检讨这篇讲道的好坏。但其中有一个意见是说,「你要讲主再来,如果你自己对主再来没有任何热切的期待,这篇讲章注定不会很成功。你只是在告诉人别人的资讯,你自己并未参与在里面。」我常常觉得,老师如果对自己所教的没有热情 (在信仰方面,我们可能不是用「热情」,我只是用一般的语言),如果你自己没有确信,没有投入在里面的话,那可能是无法说清楚、缺乏感染力的最主要原因。

二、不是有道理的都是基督教信仰的


  我们在教导信仰之前,需要稍微提醒一下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都是基督教信仰。最近常常听到有信徒和传道人,他们在提他们心中非常折服的道理。当他们陈述这些道理时,我听的感觉是,这些道理都很好,但它们并不是基督教的信仰。有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一些流传的讲法。例如,在主日学,我经常看到的一个论点,那就是「魔鬼的厉害」。我常常直接或间接听到主日学老师在讲魔鬼的厉害。但是从全本圣经看起来,有关魔鬼的部份并不多,它不是基督教信仰的重点。我们当然可以讲邪恶它对人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将它赋予形象化,讲得生龙活现,这样的道理虽然不错,但那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信仰。基督教信仰对邪恶的力量虽然加以肯定,但并不高估。很多主日学老师喜欢在上课时穿插魔鬼的角色,说这个角色具有很强大的力量。我有点担心,这是否从好莱坞电影或者是港片、民间传说,或是大家流传的一些观念拿出来的,并非出于对基督教信仰的了解。

  另外,我也发现主日学老师经常提到爱,但是爱的内涵是什么,却没说清楚。我发现很多时候主日学老师所说的爱,似乎正是民间所说的「和为贵」。只要没有争吵、没有冲突,这就是爱。这样的了解虽然不能说错,但这不完全是基督教信仰讲的爱。基督教信仰讲的爱跟公义是不能拆开的。在好怜悯之前要行公义,行公义、好怜悯,这是不可分割的一组 (弥 6:8)。但是我们讲爱,讲得变成不可吵架、不可大声,要温柔、忍耐,不可以有冲突、不可以有摩擦等等。这些强调虽然不能说错,但它所刻划的是人生哲学,是一般人流行的价值观,不见得是基督教信仰所要呈现的。

  我希望透过这两点的反省,才进入今天的主题。第一,我们反省说,做一个老师,如果有说不清楚的经验,需要想想,可能是我们自己了解不够清楚。这种了解不是只在知识层面,我们也需要反省,是否自己对所要教的热情不够、确信不够。接着,我们也要思考究竟我们所教的到底是基督教信仰,或者是我们个人的人生体验,或是流行的价值观念,这都需要做一个厘清。

三、人找上帝或上帝找人


  如果要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基督教信仰与其他信仰有何不同,我会借用巴特的分法来做说明。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色是上帝找人,而其他宗教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人找上帝。说上帝找人或人找上帝,这是代表一种信仰的思考模式。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使用人找上帝的语言,而是当我们将信仰思考做一个整理时,会发现基督教信仰比较多在讲上帝找人,而不是在说人找上帝。这意思是说通常是层级比较高的来找到层级比较低的,而非相反。层级比较低的所能找到的,通常是层级比他再低一点。

  路加福音 15 章讲到上帝和世人的关系,耶稣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说有一个牧羊人,他有一百只羊,失去了一只,他去找那只迷失的羊。在这个比喻中,究竟是人在找羊,还是羊在找人?很清楚的,是失去羊的牧人在找迷失的羊。第二个失钱的比喻就更清楚了,是妇人在找钱,不是钱在找人。就这两个比喻来看,牧人和妇人被比喻为上帝,羊和钱被来指人,所以这里的信息很清楚,是上帝在找人,不是人在找上帝。浪子的比喻看起来比较复杂一点,浪子到无路可去时,他想回家。耶稣讲这个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父子两个人相见时,是父亲主动。路加福音 15:20 说,「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耶稣这三个比喻都很强烈地在传达「上帝在找人」这样的信息。

  如果我们将此与民间宗教做个比较,民间宗教是很典型的,「人在找上帝」的信仰思考。那么多的庙,随人选。那么多神明任你选。人在选庙、选神明,往往是按照他们的需要来做选择。如果家中有人要考联考,可能他就去找文昌帝君;做生意的就拜关公,恩主公,讲义气,不会被骗。在民间宗教,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如果那个神明偶像不灵、所祈求的不应验,人就会换神明。在这种民间宗教成为我们文化背景下的台湾,我们可能要分清楚,到底我们的信仰思考模式是上帝找人,或是人找上帝;是上帝找到我,或者是我找到上帝。如果从圣经看起来,上帝找人的信仰思考才是主轴的话,那么基督徒应该有一种强烈的信仰体验,信主是一种被上帝找到的体验。我不是说信主不需要追求,也不是说信主不需要经过很多的波折、寻找。表面上,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我们的需要、追寻,经过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寻着上帝。但是真的跟上帝会遇时,那样的体验比较多应该是被找到的体验。

  今天的主题是教育和教义的关系,基督教信仰如果要抓一个中心的话,我会用「上帝找人」这个观点来看。这就连到我一开始所说的,对「敬畏耶和华」的理解。如果是我们在找上帝的话,我们对上帝的敬畏往往还是比较表面、肤浅一点。如果我们经历到的是被上帝找到,那么我们的信仰体验,会比较接近圣经所要传达的。如果这样说,有人会觉得抽象的话,让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祷告时,我们会说,上帝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也期待上帝能够有求必应;我们祈求什么,就期待上帝要垂听。但是我们的祷告如果只剩下这样一个思考,我求,我用信心求,我全心地求,全心地倚靠,上帝要听我,如果只剩下这样,很明显地,这是人在找上帝。这样说意思就是,我们期待上帝照我们所求的应验,这样的态度背后多多少少难免有一种想法,就是我优先。我这样祈求,你要这样应验。如果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是用这样的思考作主轴,这不只是会失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很可能会把上帝当作阿拉丁神灯的灯奴。阿拉丁神灯的灯奴有一个特色,就是有求必应。不过,他只是个灯奴。

四、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做一个主日学老师,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主日学,我们是否能确定,我们心中对上帝有真实的敬畏。刚才我们查考箴言 1:7, 9:10,「敬畏耶和华是知识或智慧的开端。」用「开始」这个字的提示是说,要进入智慧需要敬畏上帝,但从「开端」在希伯来文的引申意义,是「优先、重要」,也可以解释成「敬畏耶和华是智慧与知识最好、最高的一种结果。」要敬畏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上如果我们能够以被上帝找到这样的思想为主轴,比较能够传达对上帝的敬畏。身为传道者和神学院的老师,我有一个感觉,我们现在所参与的主日礼拜,如果无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无法展现它强大的力量,很可能是因为缺乏敬畏上帝的共识。我很少看见有人上班,九点也可以,九点十分也可以,九点十五分也可以,通通可以。下班如果是五点的话,四点五十分先走的也不多。但是我在很多地方参加主日礼拜,因为是站在讲台上看得比较清楚,我没有见过那一间教会是准时的。在台北市我粗略的印象,礼拜如果是十点的话,能够到二分之一的,已经相当不错了,通常都会迟到两、三分钟,才能够到二分之一;还不是全到,而是二分之一。很多教会都要等个两、三分钟,略有个样子,才能开始;礼拜开始之后,信徒才一个一个进来,每次祷告完之后,人数都会再增加。虽然我用很轻松的方式来讲这个现象,但是我感受到的是这群人对敬畏上帝没有共识。不要说在信仰里面去体验我们是被上帝找到的,我们是被动的,上帝有他的的权能,都还不要讲到这个层次,连最起码的敬畏在准时方面都很难见到。可能我们会说,准时很困难啦,台北人的生活很忙碌,准时不可能。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从作礼拜当中,从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环节,我实在不敢说,我们的信徒在整体来看,有足够的敬畏上帝的共识。这表现在听讲道的神情,表现在听人家念圣经的态度,也表现在唱诗的时候。

  如果将回归敬畏上帝当作所有知识和智慧的开始,也当作是知识和智慧所追求的最好的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箴言告诉我们的至少有两点,第一点在箴言 2:1-5:「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存记我的命令,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上帝。」这里也讲到敬畏耶和华,但它跟另外一个动作连在一起,要能够明白敬畏上帝、认识上帝,这个前提是「领受上帝的话语、存记上帝的命令」。对上帝话语的尊重,这是回归的第一步,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我参加过信义会的礼拜,他们礼拜的方式有一点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唱诗时会众是坐着的,但是读圣经时,大家都站着。我们长老会的礼拜正好相反,唱诗的时候是站着,读圣经时是坐着。信义会的礼拜这种形式上的提醒也不错,司会在读上帝话语时,大家都站着。我不是说我们要去改革礼拜的程序,而是说,这种对上帝话语实质的尊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另外一点在箴言 8:13,这里提到「敬畏耶和华在乎恨恶邪恶」,是我们台湾的文化比较不会注意到的。敬畏耶和华与恨恶邪恶连在一起。因为敬畏上帝,爱上帝的话,有上帝的命令存记在心,自然要对不合乎上帝命令的事情也要有所反应。这里是直接把恨恶邪恶和敬畏上帝连在一起。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和缓一点,但至少也用「远离邪恶」。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下去,我只是照箴言所能找到的,在经文上直接可以看到的跟敬畏上帝的关系,一个是尊重上帝的话,另外一个是恨恶邪恶。

五、律法和先知的总纲―爱上帝 (申 6:5) 与爱人 (利 19:18),参看太 22:37-40


  在圣经中除了敬畏耶和华是一个中心点之外,另外一个中心点是爱上帝、爱人。我们看马太福音 22:37-40,有一个律法师来问耶稣说,律法的诫命中那一条最大。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这里说到爱上帝和爱人。爱上帝这个教导来自申命记 6:5,这是很出名的一段圣经,对犹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段,用「听啊」来做开始。那段经文里就包括了刚才耶稣所说的,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爱上帝不仅在旧约中得到肯定,耶稣也说,这是律法和先知的总纲。

  现在问题就来了,刚才讲到敬畏上帝,现在却讲爱上帝,这两个观念在表面上好像是冲突的。敬畏在中文给我们的感受还不是很清楚,英文用 fear,敬畏上帝就是怕上帝,敬畏就是害怕。害怕和爱不容易相连,一方面讲道要敬畏,一方面讲道要爱,这要如何相连呢?我想,最大的关键应该是在敬畏上帝当中体验上帝的爱。一个人如果要爱上帝,他需要一个源头,我相信那也是从上帝而来。如果在导引一个孩子或一个成人认识上帝的过程,能够带到一个因为敬畏上帝而体验到上帝的爱的话,他就有机会学习,活在这样的爱里面去爱上帝并爱人。这也是马丁路德反覆多次强调的,只有真正的信,才会带出爱。而真正的信,敬畏上帝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一个人要能够完全地信靠上帝,他必须有对上帝的敬畏,才能够进入这种信靠的关系,不论这样的敬畏是用尊重上帝的话来表现,或是用恨恶邪恶、恨恶不合真理的事情来表现,敬畏是信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人懂得怕上帝,用这样做基础时来信靠上帝时,那样的信就会带出爱来。因为在这种绝对的倚靠中,他会感受到上帝的爱。虽然我们说要敬畏上帝,但是这位上帝并不是只有威严的一面,他也是爱人的上帝。如果比较基督教信仰和其他的信仰,就会发现,其他的信仰很少把上帝或者所敬拜的神明赋予爱的属性,很少那么直接了当地说,上帝就是爱。我们也很少见到有其他的宗教像基督教信仰这么直接说,上帝爱你,或说耶稣爱你。那样的爱是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份。我为什么要从敬畏讲起,因为那样的一种爱的认识,如果不是站在敬畏的基础上,很可能那种爱只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爱。我们现在所要理解的是上帝的爱,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上帝和人应该有的关系去理解的话,带出来的很可能还只是人的经验里的爱,而不是我们真正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爱。

  综合三、四、五,做一个基督徒,如果我们要教导人有关信仰的事情,我们要先确定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了解、深入的了解我们所信的;其次,也要反省我们有否足够的热情,有没有足够的确信。然后,就我在圣经中所看见的人与上帝的关系,如果要用最重要的几点来表达的话,我会用三、四、五这三条来开始,而这三条又有内在的关连。我会开始去反省说,我跟上帝的关系,是否有一个尊重上帝、被上帝找到的关系,或者比较常常是我在找上帝,甚至当我在求上帝时,实质上我跟上帝的关系好像是我在要求灯奴来为我做什么事情,或者真的我有一种臣服在上帝面前的体认,我跟上帝的关系是被找到的关系,这里就讲到敬畏。在敬畏的反省里就谈到我们对上帝话语的态度。一个真心相信尊重、上帝的话的人,一定会进到他的生活和应用,也一定会让他对不符合真理的事情有激烈的反应。我也从敬畏上帝去讲到爱上帝,因为真正的敬畏才能站在真正的信靠,而在信靠当中,去领受上帝的爱,从那里出发,人才有可能去爱上帝和爱人。

六、三种基督徒:血气的人、奴仆的心和儿子的心


  我读过卫斯理的一篇讲章,很有意思,他将基督徒分成三类,血气的人、奴仆的心和儿子的心。卫斯理发现基督徒的信仰表现有三种特色,第一种血气的人,他形容说他们是既不怕上帝,也不爱上帝。第二种人有奴仆的心,他怕上帝,但是他不爱上帝。第三种人有儿子的心,他有怕上帝的一面,他也有爱上帝的一面。这三种基督徒,按照卫斯理的分析,第一种人离上帝最远,他不怕又不爱,卫斯理称之为血气的人。第二种人,他怕上帝,他经常活在律法之下,上帝对他来说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他一想到上帝就害怕,而且只有害怕而已。他常常感受到一种压力,要去做到律法所要求的那些标准。只有到第三种情况,再加上爱,有怕有爱,就是用儿子的态度来看天父上帝,上帝对我们来说,不单单只是敬畏的对象,同时也是爱的对象,这时,他才有办法得到自由。所以只有第三种儿子的心的基督徒,他的信仰是带有自由。

  第一种人呢,卫斯理讲到这理很精彩,他说第一种人的特色就是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第一种人可以说是最有平安的,因为他们是虚假的平安,他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他不怕上帝,也不爱上帝,这种人最大的困难是他不知道自己有问题,他是在自以为有平安的情况下,拥有虚假的平安,这种人既不会挣扎,也不会痛苦。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将他们那种虚假平安来揭穿。奴仆的心,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常常有一束缚的感觉,他活在一种束缚的下面,没有真正的平安,他懂得怕上帝,但却好像背着重担,找不到出路。只有第三种人,有怕有爱,信上帝对他来讲是一种自由。我想如果能够将爱与怕做一个结合,就是卫斯理所说的第三种,有儿子的心的基督徒,是最理想的基督徒。作为一个老师的角度,我会期待信仰教育能够带到这个地步。这样的基督徒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长老教会的倡始者加尔文,他谈到基督徒所拥有的自由时,他有一种讲法很具有启发性,他说,基督徒有一种自由,就是自由的、乐意遵行上帝的律法。是出于自由来遵行上帝的律法。一个儿子的心的基督徒,他好像用儿子在看父亲一样,在爱上帝,他的遵守上帝的话,或说遵守父亲的教导,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第二个例子,这种情形到处都有,很不正常。有很多人问我,林牧师,如果礼拜天我不去作礼拜,会怎么样?被问了太多次,我就发现这个问题是话中有话。「礼拜天不去作礼拜会怎么样?」好像不只是在问没有作礼拜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背后有一些担心和忧虑。后来我才发现这个问题的背后要问的是,他不大喜欢作礼拜,但是又不敢不去。他要问的几乎是这样,礼拜天不去作礼拜跑去郊游,会不会发生车祸的机率高一点?我好几次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都有挫折感,因为问题出在那个人他对上帝的心态,好像作礼拜是给上帝面子,如果我不给上帝面子,上帝会不会找我麻烦?后来我整个问题想通了,就给他一个最简单的回答,「如果你礼拜天不去作礼拜,你自己会吃亏。」本来你可以很自由地来享受天父上帝与你同在,好像是在赴宴席一样,这么丰富的宴席你不来,是你自己吃亏。我觉得应该纠正这种给上帝面子的错误观念,我不是说不来作礼拜,买的股票都不会涨价,不是这个意思,而应该是把作礼拜当作是一种荣耀和享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活在奴仆的心,他会感觉说,作礼拜好像是背重担一样,已经累了六天了,礼拜天还要去作礼拜,最好能不去。


回应与讨论

梁望惠:




一开始时,你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而开端在希伯来文是优先的意思;然后你接着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最好的结果,这两个概念的关联好像有点不清楚,请你说明一下。「优先」是最重要,为什么又变成「结果」了呢?好像次序有点颠倒。
林鸿信:





我的了解是这样的,萧俊良教授在台神演讲时,提到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他说「开端」这个字的意思,除了原先的意思「开始」之外,当希伯来人用这种话,「…的开端」时,他们的意思是在讲 priority,在优先次序中是最高级的。从这里就看到,敬畏耶和华是一种最高级的知识和智慧,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最高级。
梁望惠:
这样就不能说是「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结果」了。
林鸿信:



他是用这样来表达,敬畏耶和华是最好的知识、最好的智慧,也是知识和智慧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或许我们将「结果」换成「目的」的字眼,比较清楚;将「开始」和「目的」作对照,比较好。
陈景松:
我想,他是在强调 priority,优先次序这个概念。
林鸿信:



他的意思是,知识的开端就是指知识当中最优先、最好的,接着他就说,知识最好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要带到敬畏上帝。他会做这样的解释是因为希伯来文有许多俗语是「…的开端」,由此归纳得来的。
许明基:

台语圣经在箴言 1:7 是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根本」,用「根本」这个字眼。
陈景松:

英文的 primary 意思是最基础的,是第一级的,另一方面,primary 是第一要务,是最优先的。
杨淑君:





你刚才说,敬畏耶和华要恨恶邪恶,对不合乎上帝的事情要有反应。究竟怎样做才算是远离邪恶?不合乎上帝的事就是邪恶,如果照这样讲的话,我们旁边有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讲很多事情跟我们不太一样,那些都是邪恶吗?例如他们讲很多禅学的东西,用他们的方法来寻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事情?
林鸿信:














对于邪恶最好的注解应该是诗篇第一篇。诗篇 1:1-2 说,「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它是透过真的行动,就是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来表达。每一个人对邪恶的认定可能不会完全一样,不过在原则上,跟一个佛教徒作同事,我想,我们只针对他的计谋、道路、座位而言,不是针对这个人。针对他的表现当中,跟我们的信仰有矛盾、冲突的那一个部份来说,要彻底的拒绝。圣经给我们的原则,恨恶邪恶不代表说一定要攻击那个人,至少你的态度上是一种离弃、远离邪恶的态度,这需要保持。一个信守真理的人,他遇到违反真理的事情时,他不能在里面有关系,所以用「不从、不站、不坐」来形容不愿意跟邪恶有关系。当然这在人生实际情况中的确很困难实行。我们如何跟罪恶的人在一起,但是跟他的邪恶、罪恶保持距离,的确不容易。
梁望惠:

你提到卫斯理说有三种基督徒,血气的人他也算他是基督徒吗?
林鸿信:





卫斯理是在讲章里作这样的分类,不是明确的神学定义,他是要提醒那样的基督徒。有可能那是挂名的基督徒。严格来说,他们不算是基督徒,只是挂名的。我们看到基督徒中有这样的人,也不怕上帝,也不爱上帝,他活得很平安,他一点挣扎也没有。卫斯理也提到,要让这种人觉醒,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他知道自己有问题。
陈景松:

针对这个问题,看罗马书第八章,比较有完整的概念。罗马书第八章整章都在作这种探讨。
林鸿信:
卫斯理讲道的根据是在罗马书 8:15-16


讲师介绍:

台湾神学院道学硕士
德国杜平根大学神学博士
英国诺丁汉大学神学与成人教育博士
现任台湾神学院信徒神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