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不只是团契,也是社团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每年此刻,是全国各大学社团干部改选交接的时刻。当然也是学校里的基督教学生社团,进行同工改选的时候。

 在过去,学校并不开放宗教性社团设立。但随着社会多元化,愈来愈多的宗教团体(佛教、道教、基督教)进入学校,获得正式的社团身份,并获得与一般社团同样享有学校的资源与各样的补助款项。

 不少进入学校的基督教学生团契,在观念思考与政策施行上,仍以团契自居,忘了同时具有的社团身份。

●套用教会团契模式?

 于是在经营社团时,就会习惯性地把教会青少年团契的模式,直接复制套用到学校社团上。教会青少年团契聚会内容有什么,学校社团内容也是什么。前面一定是唱诗歌或敬拜赞美,后面一定是讲道。即使有特别活动,也是跟团契特会差不多。

 学校基督教社团沿用教会团契模式,并非不可以。但这就会面临一种窘境,就是一些基督徒同学会质疑:「既然两边内容都一样,我何必要参加学校基督教社团? 我直接参加教会青少年团契即可。」「我们大教会青少年团契有用不完的奉献,办个读书会、退修会、营会都可全额补助。甚至因为经费多,我们可以用高价请到超级讲员,学校基督教社团经费自筹,学校补助有限,请的讲员,哪里比得上?」

 于是学校基督教社团的同学,在每年的「迎新」经验里,总是遇到这类的基督徒学生,只参加教会团契,不参加学校团契。这可以说是因为没有把学校基督教社团「二合一」的独特性给发挥出来而导致。

●学校团契同质性高

 基本上,学校团契之所以成立,可以说与商业行为中的「市场区隔」观念有些近似。「市场区隔」,将特定产品类别的消费族群,根据他们对该类别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划分成不同的次消费族群。

 同样的,学校团契与教会团契有何不同?基本上,教会里的青年团契,素质不一、年龄差距颇大,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也有的是从大学生到还没结婚的社会人士。因此在设计聚会内容时,就非常困难,因为个体间差异过大,关心的事情差异也大。

 至于学校团契,因为成员都是大学生,在聚会内容安排上相较于教会团契简单许多。即使某上千人的超大型教会设有大学团契,但还是比不上学校团契。学校团契因为成员与对象素质相近,以致能够轻易获致教会团契不易达成的果效。

●毕业后要学习多样性

 反之,学校团契的成员毕业后,不应要求教会团契能够有学校团契同样的果效,反倒是应该学习多样性多元份子组成的团体。过去,学校团契之所以常被教会诟病,就是因为有部分习惯学校团契的学生,毕业后不习惯个体差异大的教会团契而离去。

 但,如同「市场区隔」是商场一种策略性活动,不是制式的功课或规定,必须融入创意及巧思,才有意义。若学校团契核心同工与辅导在安排聚会内容,随便找个教会团契内容来套用,就失去了基本存在的优势。

 而实际上存在许多基督徒同学,甚至是一些基督徒老师,观念上多仍把学校社团当作「团契」,而忘了它也是个「社团」,有责任要把它的「社团」功能予以发挥。

 先不谈怎样将功能发挥,就针对不把学校团契当社团一事来看,就实在没有资格拿学校社团补助款任何一毛钱,社团指导老师更不可以拿学校的指导费。因为这种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恐怕是一种变相掠夺学校资产,上帝不会喜悦。

●社团经验重要

 至于怎样学校团契才算是社团?

 就拿社团干部(团契同工)改选为例。若当它是社团,就不可能发生学长姊拜托学弟妹接同工,也不会有推托的常见团契同工交接的现象。应该是会发生众社员人人抢着要当干部,甚至得竞选、发表政见才能脱颖而出的现象发生。

 为什么在社团里,会有人人抢着当社团干部的现象?当社团干部有什么好处?

 根据一份坊间工作杂志的调查,目前企业找人,学业分数占百分之二十几,社团经验却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显示企业不是只需要单打独斗只懂专业的人才,他们更需要有企划力与执行力的人才,以及懂得团队合作的人。

 以社长(主席)为例。当他在任职内完成什么大型活动,他未来求职时,可以拿企划书与学校补助款影印本,各样的活动照片光碟纪录,来证明自己的办事能力。

 而且他可以找指导老师写推荐信,深入介绍他曾经立下的功绩。这些社团经验,在求职上,甚至有些还比得上学历证书来得强。

●想挑战什么职务?

 同样的,其他各个社团干部(新生活动、小家总、文宣、财务…)曾经完成什么活动,也都应该在结案后,把企划案或工作志留下,并交给指导老师签名用印、证实这经验不假。讲究一点的,也可以找指导老师写推荐信。

 世俗人多知道社团经验的重要性不下于课业,有心的同学,会在这社团干部改选的时候,自愿提出自己想当的职位,以磨练、装备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也为自己留下未来求职可用的重要经历。

 若社团成员看见这个事实,新生应该会想想自己想接什么职务,并主动去找现任同工了解职务内容;现任的核心同工则会思考是否要留任,觉得自己过去一学年并没有好好学到什么,想要重新再来挑战;或是思考转换另一个职务,给自己不同的挑战?

 至于,身为团契辅导(社团指导老师)应该有责任替学生留下他们的资历。而不是只有祷告查经,就算交差,也应该在社团行政的作业程序上,帮助学生累积实力。

●办场低门槛活动

 另外,从社团「二合一」的独特性来看,对外办的活动,不能只有「纯」布道活动,也该考虑有其他的可能。例如举办一场门槛很低、非基督徒同学都乐于参加的活动。

 好比,与世界展望会合办饥饿三十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类似的「团契」与「社团」二合一的活动。因为对外,饥饿三十是「社会关怀」,举凡有爱心的同学,不管是佛教徒、无神论、各样的人,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响应,这就是所谓的门槛低。

 一般的同学看到这种活动,也会了解到「基督徒不是只会关起门来祷告,只有传福音时才会来探访关心,基督徒对这社会也有一份不计较是否一定得信耶稣的爱。」我们基督徒的爱,一向给人感觉很功利。爱这个人,背后目的其实是要他信耶稣。

 当然,耶稣本来就是上帝给人最大的福气与恩典,但是非基督徒他们还不一定体会得到,却先被浓厚功利的感觉给吓跑。

●活动兼具信仰意义

 而饥饿三十活动,对内也有十足宗教意义。在社团内部基督徒透过这个活动体会禁食,学习肢体受苦。这就是所谓的二合一功能。

 当然不是只有饥饿三十这种活动有二合一功能。「捐血」、「真爱值得等待」、「反堕胎」、「反嫖雏妓」、「孤儿老人院」、弱势课辅班…,都具有这类功能。

 一学期有一次这种二合一的活动,也才不至辜负学校对社团的补助。毕竟学校是因为社团身份才拨补助款,它可不是因其是团契的缘故。

 当然,这里并非要大家过于世俗考量,又忘了学校基督教社团所具有「团契」(上帝所呼招出来的一群人)的身份。

 就像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同时是天国的子民,也有地上国民当尽的义务。他从二个国度概念提出基督徒二种身份学说。基督徒当他(她)在世俗领域行事时,他(她)是公民身份。信徒的个人信仰生活是基督徒身份,臣属基督;但以公共生活来说,信徒也是公民身份,他(她)们臣属于地上君王。

 基督徒同时属于两个国度,两国亦在不同领域中影响着神的儿女。上帝的祝福不仅来自属灵的治理(赐下永生);亦来自属世的治理(赐今生的福分)。

●基督徒二合一身分

 若从属灵的角度视之,「旧人拜托新人来接」的奇怪场景更应该难以得见。因为上帝是指导老师,耶稣基督是大牧者,服事不仅具有永恒价值、更是荣耀无比。
 当我们忠心地为主摆上时,天上的众天使都为之欢呼奏乐。从天国考量岂不是更应该是新人向旧人请求:「给我服事主、服事肢体的机会」吗?

 并且,上帝为我们所的推荐信,威力更甚于社团指导老师写的推荐信,即使是王永庆、郭台铭、比尔盖兹等世界级企业家的推荐都比不上。

 因此,在社团干部改选之际,应该是一般契友(社员)向核心同工(社团干部)请求,「请你快点卸任,让我有机会服事上帝、服事同学」,这才是正常的现象。

 基督徒同时具有天上与地上两种身份,在学校社团是一种很实际的体会与学习。全国各大学基督教社团在这个进行干部改选交接的时候,不管是同学或辅导老师,不妨来深入思考这个独特的二合一身份。

图注:昆山科大天音社至台东巴喜告教会,举办暑期儿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