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

| | | | 转寄

第六课 诗篇:人心与上帝的对话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本课目的

让学生对诗篇的卷名、主题、诗题及其在圣经中的地位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1. 说出诗篇令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2. 说出诗篇的一种分类方式。

本课金句:诗篇 42:1-2

 新标点和合本:

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几时得朝见上帝呢?

 现代中文译本:

上帝啊,我渴慕你,像鹿渴慕清凉的溪水。永生的上帝啊,我渴望你;我几时可以到你面前朝拜呢?

 台语白话字:

 Khó-la̍h hō͘-è kà-sī ê si, kau hō͘ Ga̍k-koaⁿ.1) Siōng-tè ah, goá ê sim chhiat-chhiat him-bō͘ Lí, Chhin-chhiūⁿ lo̍k chhiat-chhiat him-bō͘ khoe-chúi.Goá ê sim chhùi-ta, him-bō͘ Siōng-tè, chiū-sī oa̍h ê Siōng-tè; Goá siáⁿ-sî oē kàu Siōng-tè bīn-chêng, lâi kìⁿ I ah?

 台语汉字:

上帝啊,我的心切切欣慕你,亲像鹿切切欣慕溪水。我的心嘴干欣慕上帝,就是活的上帝;我啥时会到上帝面前来见伊啊?

本课大纲

一、前言:诗篇在圣经中的地位

二、诗篇的卷名与数目

三、诗篇的结构与分类

四、诗题之谜

讨论与分享(请择题讨论)

  1. 请分享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或某一类型的诗,并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它。

  2. 你最常在什么时候读诗篇?为什么?

  3. 你曾藉着诗篇来跟上帝对话吗?当时的感受如何?请分享你的体会。

  4. 你喜欢用和合本或现代中文译本来读诗篇?文字的不同会影响你的喜好吗?

课程内容

 一、人心与上帝的对话

你喜爱诗吗?请说说看,你最喜欢的诗是那一首?唐诗、现代诗、台语圣诗、国语圣诗都可以,请你念或唱给大家听,并说说看,为什么你喜欢它。(在此让大家分享,每一个人都提一首)

圣经里的诗篇原来也是可以用来吟唱的,它表达了一个人的情感,包括哀伤、喜乐、感谢、赞美、懊悔、气愤等等。它所陈述的对象是上帝,因此我们将它称为「人心与上帝的对话」。诗篇受人欢迎的原因在于它反应了人类共通的经验,使读的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你曾藉着诗篇来跟上帝对话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诗篇广为古今圣徒所喜爱,古代以色列人在圣殿唱它,后来犹太人在会堂里也唱它,新约时代的信徒也唱它(西 3:16、雅 5:13)。使徒们在受迫害(徒 4:25-26,对照诗篇 2:1-2),传福音时 (徒 2:25-29,对照诗篇 16:8-11;徒 13:33,对照诗篇2:6-7)都唱它、引用它。希伯来书更广泛地引用诗篇作为对耶稣的信心与印证(来 1:6、1:10-13、2:6-8、5:6、10:5-7)。加尔文曾经说,「我习惯称诗篇为灵魂之解剖学―谁能不从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悲伤,痛苦,忧惧,怀疑,希望,焦虑,或是困扰我们思想上的问题,你都会从诗篇中找到回响―圣灵都要给我们显出来。」(注 1)

诗篇中充满了上帝的同在,以致于诗人忍不住要赞美。不论是在愁烦、苦难、快乐、犯罪、看到罪恶猖行…等各种时候,诗人都还能够看到上帝的作为、上帝的引导、上帝的同在,难怪读起它来叫人心里得安慰、得力量,也叫人心振奋不已。诗篇可以说是信仰的精华所在呢!

还记得诗歌与智慧文学的特性吗?第一,它讲究个人内心、生活与上帝的关系。第二,它讲究思想的平行,使诗的意义明白易懂,虽经翻译成各种文字,仍不失其原意和美感。

这么吸引人的诗篇,它在圣经中的地位如何呢?

希伯来圣经分为三大部份: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诗篇属于第三部份的圣卷。这三个部份同时也反映出希伯来经典形成的三个阶段:律法书先搜集完成,其次是先知书,最后才是圣卷。不过以各别书卷来说,这三个时期并未反映出各卷书的写成年代;换句话说,圣卷里有些作品可能比律法书的年代更早。诗篇里所收录的许多作品有些年代就相当早。

在希伯来文的抄本里,诗篇大部份被编排在圣卷的第一卷。耶稣在路加福音 24:44b(注2)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这里用诗篇来代表全部的圣卷,可能是因为诗篇列在圣卷第一本,也可能是因为它为圣卷里最重要的一卷。有一些抄本把历代志放在诗篇的前面,而犹太他勒目(Talmud)的传统则把路得记放在诗篇的前面。

从本周开始,我们要用三课来探讨诗篇。首先我们要对全本诗篇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周要读弥赛亚诗、智慧诗与历史诗,第三周要读咒诅诗、悔罪诗与赞美诗。希望藉着这样反覆研读,大家都能够跟上帝对话,跟他产生新的、更亲密的关系。

 二、诗篇的卷名与数目

诗篇的英文卷名「The Psalms」是从希腊文「Psalmos」(复数Psalmoi)而来,意思是「用弦乐弹奏的音乐」、「用弦乐伴奏的诗」。主前第三世纪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采用它来作为诗篇的卷名,新约的作者亦沿用这个称呼(路 20:42、路 24:44、徒 1:20)。

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诗篇的卷名是 Tehilim,意思是赞美。它和 Hale- luyah (哈利路亚,意思是赞美上帝)是同一个字根(注 3)。在诗篇的诗题里,只有第 145 篇出现「赞美」的字眼,不过在诗的内容里,它总共出现了 28 次。虽然诗篇里并不是每一首诗都有赞美的主题出现,但「赞美」是诗篇重要的信息,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用它来作诗篇的卷名,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犹太学者腓罗,当他提到诗篇时,采用的名称是Humnoi(翻成英文是 hymns,意思是赞美歌),这和希伯来文的Tehilim 意思比较接近。

腓贺(P.H.Pfeiffer)指出,诗篇的希伯来文卷名所描述的是它的内容,表示赞美是诗篇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主题;而希腊文和英文所描述的是它的形式,是用弦乐伴奏的诗(注 4)。

希伯来文圣经的诗篇是 150 篇,基督教的圣经诗篇也是 150 篇,但是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一共有 151 篇。而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有两次将希伯来文的两首诗篇合并为一篇 (9、10及 114、115);却有另外两次把希伯来的一首诗篇拆成两篇(116、147)。

罗马天主教的圣经所根据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其诗篇的编排和希腊文圣经一样,却和希伯来文及基督教的圣经有所不同(注 5),读的时候或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必须注意。

表一 诗篇数目对照表

希伯来文圣经和基督教的圣经 希腊文与罗马天主教圣经
1 - 8 1 - 8
9 - 10 9
11 - 113 10 - 112
114 - 115 113
116 114 - 115
117 - 146 116 - 145
147 146 - 147
148 - 150 148 - 150
  151(希腊文)

 三、诗篇的结构与分类

1.诗篇的组成与结构

诗篇是经过长久的时间搜集而成的,依现有的形式,它总共分为五卷,每卷均以颂荣作为结束:

颂荣

卷一 1- 41 篇41:13

卷二42- 72 篇72:18-19

卷三73- 89 篇89:52

卷四90-106 篇 106:48

卷五 107-150 篇 150:6

诗篇的卷一大部份是大卫的诗,卷二、卷三搜集了亚萨的诗和可拉后裔的诗,卷四、卷五则包括大卫的诗、上行之诗等。值得注意的是,卷一、卷四和卷五称呼上帝的名最主要是用「雅威」(YHWH),和合本中文圣经译成「耶和华」,现代中文译本译成「上主」(注 6);卷二则用「伊罗兴」(Elohim),中文译成「上帝」或「神」。至于卷三,前半(73-83 篇)用「伊罗兴」,后半(84-89 篇)用「雅威」。有可能编者在搜集、编排时,已经注意到对上帝名字称呼的不同,而把它分置于不同卷。

卜洛克(C.H.Bullock)把诗篇的作者归类如表二(注 7)。

犹太人的解经书米大示(Midrash)(注 8)论到诗篇时说,「摩西把五本律法书赐给以色列人,与它互相辉映的就是大卫的诗篇,也是分成五卷。」近代犹太学者德里支(Delitzsch)也说,「诗篇是另一套五经,反映摩西五经的思想。它们是以色列民众对上帝的心声,正如五经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启示一样。」(注 9)用这样的角度来看诗篇的五卷,其主题也和五经的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互相辉映:论人、论救赎、论圣殿、论旷野生涯、论上帝的信实。不过巴斯德指出,这种对照只能当做参考,不能牵强附会地解释( 注 10)。

 

表二 诗篇作者归纳表

作者 大卫 亚萨 可拉的后裔 所罗门 摩西 以斯拉人希幔 以斯拉人拉探
卷一 3-9 11-32 34-41 (37)            
卷二 51-65 68-70 (18) 50 42 44-49 (7) 72   88 89

(两标题之一)

卷三   73-83 (11) 84-85 87-88 (4)        
卷四 101 103 (2)       90    
卷五 108-110 122, 124 131, 133 133-145 (15)     127      
总数 73 12 11 2 1 1

2.诗篇的分类

要把诗篇这么丰富的诗集作个完善的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底下要介绍三种分类方式。第一种是按主题或内容来分,舒兹把它分成七类(注 11):

(1) 义人的祷告:诗 17、20、25、28、40、42、55 等。

(2) 悔罪诗:诗 6、32、38、51、102 等。

(3) 赞美诗:诗 65、95-100、111-118、146-150 等。

(4) 上行诗:诗 120-134 等。

(5) 历史诗:诗 78、105、106 等。

(6) 弥赛亚诗:诗 22、110 等。

(7) 字母诗:诗 25、34、111-112、119 等。

此外尚有智慧诗、咒诅诗等等。

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按功能来分,这是近代学者衮克尔(H.Gunkel) 所提倡的。他把诗篇按照它们的文学型式(英文genre,德文 Gattung)来分类,并且探讨产生这些诗的生活情境(Sitz im Leben)。衮克尔认为大部份的诗都有它的礼仪背景,是以色列人在敬拜的场合使用的。依照这种分类,诗篇可分为:赞美诗、登基诗、团体哀歌、王室诗、个人哀歌、个人感恩诗歌等。当然要决定产生一首诗的原始生活情境,有时非常困难,可能会牵涉到一个人主观的判断。不过这种分析,对了解诗篇还是很有帮助。

第三种分类方式,布鲁格曼(W. Brueggemann)把诗篇分为根源上帝(orientation)、偏离根源(disorientation)、重新根源(reorientation)三类。他指出诗篇所表达的信仰是以两种重要的转变为焦点;第一个转变是离开稳定的「根源上帝」,进入「偏离根源」的阶段,第二个转变则从「偏离根源」的情况进入「重新根源上帝」当中(注12)。

 四、诗题之谜

诗题就是诗前的小字,在 150 首 诗篇中,除了 34 首没有诗题外,其余的 116首都有诗题。卜洛克把这些诗题归为五类(注 13):

1.关于作者:

这种诗题是把一个希伯来文介系词加在一个人名之前,这个介系词可翻译成「属」、「致」或「为」。传统上把它翻译成「属于」,表示这首诗的作者或起源。属于大卫的诗有 73 首,属于亚萨的有 12 首,属于可拉后裔的有 11 首,大卫的伶长 1 首,摩西 1 首,希幔 1 首,以探 1 首,所罗门 2 首。

2.历史背景:

诗篇中有 14 首的诗题是关于历史背景的,其内容都和大卫的生平经历有关(诗 3、7、18、30、34、51、 52、54、56、57、59、60、63、142)。尽管有些学者质疑这些诗题的真实性,卜洛克认为它们还是可信的,只不过它可能是在事件发生以后,事后回想起来写成的。

3.文学形式:

这种诗题描述该诗的文学特点,像诗(psalm)、歌(song)、训诲 (maschil)、金诗(michtam)、流离歌(shiggaion)、祷告(prayer)、赞美(praise)等等。

4.礼仪用法:

诗篇里和圣殿礼仪有关的诗题并不算多,92 篇标明是「安息日的诗歌」,其他的诗题和礼仪的关系并不那么明确,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用途,像「纪念诗」( 诗 38、 70),「称谢诗」(诗 100),「叫人学习」(诗 60),「上行之诗」(诗120-134),「在献殿的时候,作这诗歌」(诗 30)。

5.音乐注解:

有些诗题是要告诉我们这首诗的音乐背景或应该怎么唱。像「女音」(诗 45 末)是用女声来唱,「无声鸽」(诗 55 末)是指大卫像树林中的鸽,逃避押沙龙,「流离歌」(诗 7)是高声呼喊,「慕拉便」(诗 8 末)指战士之死,「调用第八」(诗 5、11 末)可能是第八班次(注 14)。诗题是很早就存在的,但是它的意义不明显。西托(J.W.Thirtle)的研究带给我们许多的亮光,巴斯德认为这是解开诗题之谜的关键(注 15)。他最重要的发现就是:

有些诗题应该属于前一首诗的注脚,而非该首诗的诗题。原来,希伯来文的古抄本,在诗和诗之间并不像中文或英文那样篇篇分开,而只在诗与诗之间的边沿加上一个数目字。一般所说的诗题一直被认为是属于下一首诗,因为它被印在下一首诗的前面。

事实上,它也有可能属于前一首诗。圣经中其他的诗歌也有这样的例子,前有诗题,后有诗注:

第一个例子:哈巴谷书 第三章

(1) 诗题:「先知哈巴谷的祷告,调用流离歌」(哈 3:1)

(2) 本文:哈巴谷书 3:2-19a

(3) 诗注:「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哈 3:19b)

第二个例子:以赛亚书 38:9-20

(1) 诗题:「犹大王希西家患病已经痊愈,就作诗说」(赛 38:9)

(2) 本文:以赛亚书 38:10-20a

(3) 诗注:「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 」(赛 38:20b)

按照这样的型式,我们可以把诗篇中的诗题重新加以分析,将它分为两部份:

前半和后半。前半可能是上一首诗的诗注,后半才是下一首诗的诗题。这样的划分使许多的诗题更加切题。不过中文翻译的诗题经常前后颠倒,因为希伯来文常把主词放句尾、受词放句首,翻成中文必须调整先后次序,读起来才能达意。因此要重新划分诗题和诗注时,不能依照中文来看,必须回到希伯来原文。举个例来说,诗篇第 4 篇之诗题:「大卫的诗,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希伯来原文的顺序是:「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大卫的诗」。这样,这个诗题的前半「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应属于第 3 篇的诗注;后半「大卫的诗」才是第 4 篇的诗题。

再以诗篇第 45、46 篇为例,目前它们的中文诗题如下:

第 45 篇: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又是爱慕歌,交与伶长,调用百合花

第 46 篇: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

回到希伯来文的顺序,应该是:

第 45 篇:交与伶长,调用百合花,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又是爱慕歌

第 46 篇:交与伶长,调用女音,可拉后裔的诗歌

如果把这两个诗题分成前后两部份,前半属于上一首诗的诗注,后半属本首诗的诗题,则应该是这样:

第 44 篇诗注:交与伶长,调用百合花

第 45 篇诗题: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又是爱慕歌

第 45 篇诗注:交与伶长,调用女音

第 46 篇诗题:可拉后裔的诗歌

经过这样重新编排,诗篇第 45 篇有诗题「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又是爱慕歌」及诗注「交与伶长,调用女音」,比较切合第 45 篇的内容。

附注

  1. cf 巴斯德(J.S.Baxter), 《圣经研究 II》, 杨牧谷译 (香港:种籽出版社, 1992), pp.115-116.

  2. 学者通常用 a,b 来表示经文的上半节或下半节。

  3. A. A. Anderson, The Book of Psalm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vol.l,(ed.) R. E. Clements,(Grand Rapid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2), p.23.

  4. cf A. A. Anderson, The Book of Psalm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vol.1,(ed.) R. E. Clements,(Grand Rapid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2), p.23.

  5. P. C. Craigie, Psalms 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19,(eds) D. A. Hubbard, G. W. Barker, J.D. W. Watts,(Waco: Word Books, 1983), pp.42-43.

  6. 上帝的名字在希伯来文是四个子音 YHWH,和合本的「耶和华」是误译,最有可能的发音是雅威(Yahweh),详见梁望惠, 《律法书》 (台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教育委员会, 1998), pp.37-38.

  7. 卜洛克(C.H.Bullock), 《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 赖建国、陈兴兰译(台北:华神出版社, 1994), p.104.「诗篇作者归纳表」得华神出版社同意刊载,谨在此致谢。

  8. 自从以斯拉开始倡导研读律法之后,犹太人发现他们所了解的律法和实际的生活经验有一段距离。上帝的律法要如何解释?如何遵行?对律法书有研究的人开始用口头来讲授律法,后来再用笔记记录下来,其地位几乎可与文字传统的律法书相比。这些口述传统最后仍然集结成书,合称米示那(Mishnah)。他勒目(Talmud)则包含米示那及其解说。米大示(midrash, 复数是 midrashim)的希伯来原文意思是「探讨」、「解释」。凡是对律法,米示那或他勒目的解说,均可称为米大示。这些都是犹太人宝贵的解经资料。

  9. 同注 1, p.118.

  10. 同注 1, p.119.

  11. 舒兹(S.J.Schultz), 《旧约新语》, 赖建国、陈兴兰译,(台北:华神出版社, 1993), pp.296-297.

  12. 白如格文(W. Brueggemann), 《生命的对话:诗篇信息》, 范约翰译, (香港:道声出版社, 1988),pp.20-24.白如格文是布鲁格曼的另一译名。

  13. 同注 7, pp.106-107.

  14. 同注 1, pp.130-131.

  15. 同注 1, pp.126-129.

背金句:诗篇 42:1-2

作业

  1. 请阅读诗篇第 90-119 篇,并尝试将它们依主题来归类。

  2. 请阅读第七课的课文。

欢迎参观 梁望惠 的个人网站



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简介
       
律法书| 王国的建立| 列王与先知| 诗歌与智慧文学| 先知书
     
耶稣生平| 使徒行传与保罗书信| 门徒书信与启示录
【版权所有 欢迎应用 勿作商业目的之用】
欲购书籍,可洽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教育委员会tel:886-2-23625282 ex 215 or 218, email: yoh-nuo@mail.pct.org.tw。另,出版单位已不再提供幻灯片,敬请谅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