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神学》

| | | | 转寄

信义宗信条中关于圣餐的教导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一、前言

  在路德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教义辩论。它们分别是称义观(与罗马天主教)、 圣灵工作的方式(与狂热派),以及圣礼观(与慈运理等圣礼派),其中关于圣礼观 之辩论(特别是圣餐),更直接导致改教运动之路线分裂。虽然改教过程中,慈运理 所主张的象徵说,为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es)所普遍接受1, 然而关于圣餐观之争论,却并未因此划上句点。

  事实上,关于圣餐观之争论(特别是关于圣餐之本质)最早可溯及早期教父为对 抗幻影派(Docetism)否定圣餐之内,有基督身体的存在,例如:伊格那丢(Ignatius)、 犹斯丁(Justin)及爱任纽(Irenaeus)等。2林荣洪指出当时所关注的问题 乃是-「基督的身体如何临在圣餐中?」3并且他更进一步指出,在激烈 争论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第四、五世纪中,关于圣餐中基督临在的讨论,亦直接受到 影响4。个人认为改教时期之圣餐争论,与上述史实颇有类似之处。此外 ,江丕盛也指出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神学乃是「建基于基督神人二性合一的基础 上」5。因此,由基督道成肉身与神人二性为出发点,探讨信条中关于圣 餐之教导,实有其必要性。

  此外,E. Iserloh & V. Vajta认为若要正确诠释圣礼,唯独将其视为三一神拯救 方式(Triune God's economy of salvation)整体结构之一部分6。而 Braaten则认为圣礼乃是「三一神在世上不可分之行动(indivisible action of the Triune God in the world)」7。因此,个人亦将由三一神论之观点来进 行探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改教时期不同圣餐观之发展,都本于对圣经中基督设立圣餐之 命令的诠释,这不仅反映出改教团体所共同坚持之「唯独圣经」,同时也表达出「神学 思维必须是圣经思维(Theological mind is the acquiring of the scriptural mind.)」 8这句话。因此,探讨圣餐观中所呈现之释经原则,实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首先是简介本研究所探讨之对象与范围之背景及报告架构 。第二部分,则是分别就三一神论、基督之道成肉身与神人二性及释经原则等三个角度 ,探讨信条中(包括奥斯堡信条及其辩护论CA/Ap、路德大问答LC和协同式宣言全文FC-SD) 关于圣餐所表达之神学观念。第三部分,则是延伸第二部分之内容,探讨其对于当代信 徒之意义。最后为报告总结与感想。

二、信义宗信条关于圣餐所表达之神学观念

1.三一神论

 a.圣餐见证上帝为创造主

    信条对圣餐礼之定义为「主基督真正的身体和血,在饼和酒之中,亦在饼和酒之 下」(LC V 8),亦即奥古斯丁之「道临在原质中就成为圣礼(Accedat verbum ad elementum et fit sacramentum)」。虽然路德在大问答中,是要强调「道」在圣 餐中的首要地位(LC V 10),但同时也肯定原质在圣餐中的地位(LC V 9, 11, 12)。 换言之,圣餐中并没有使用宗教性、超自然化(supernaturalized)之事物,而是用普 通、自然的物质,而这正显示万物源于上帝的创造,并看为美好。9
 b.圣餐见证基督为救赎主
    路德在大问答中以「这是我的身体和血,为你们舍的,为你们流出,使罪得赦。」 (太廿六28)说明圣餐被设立的原因(LC V 21),这正说明圣餐见证基督在十架上中 所成就之事实。
 c.圣餐见证圣灵为成圣者
    圣灵使我们成圣,也就是将我们「领到基督那里,领受我们自己所不会获得的祝福」 (LC II 40),而圣礼正是「获得圣灵的媒介」(CA V 1),是「为全教会所设立」 (Ap XXII 1),并见证「基督教会之真合一」(CA VII 1),而且信经的第三条都包含 在圣礼中(LC V 32)。这些正足以说明圣餐见证圣灵为成圣者。
2.基督之道成肉身与神人二性

  Fagerberg指出道成肉身-神性与人性进入一不可分之联合(indissoluble union), 乃是理解道与原质间关系之起点。10而协同式则以此「位格之联合」为类 比,主张圣餐中基督的身体和血同着(with)饼酒,也是不可分离之联合,即「圣礼之联 合」(FC-SD VII 38)。并藉由「在饼之内(in)」、「同着(with)饼酒」、「在饼之下 (under)」来表达未改变饼(即原质)之本质,如同基督神人二性之联合(FC-SD VII 35)。 事实上,这表明信条乃是承继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的结论-「两性不 混乱、不改变、不分割、不分离」。不仅如此,路德更一步引用后迦克墩 (post-Chalcedonian)之教义-属性交换(exchange of attributes),亦即所谓 「属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来说明其圣餐观中之「同时遍在 (ubiquity)」。11而这也驳斥了慈运理之「基督未存在身体之唯一记号」 (FC-SD VII 4)及加尔文之「基督按其神性临在圣餐」。12

3.释经原则-字义(literal)解经

  协同式清楚的表明关于解释基督设立圣餐话语之原则-「按其字样固有明白的 意思」(FC-SD VII 45),也就是按「通常、严正与普通意义」(FC-SD VII 48)。事实 上,这也正是路德所重建之「历史与文法释经(grammatical-historical exegesis)」。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解释「这『是』我的身体」时,信条采取字面意义(慈运 理采取象徵意义),然而解释「坐在上帝的右边」时,信条却是采取象徵意义,而慈运 理却是采取字面意义。13

  在本段中,我们就三一神论、基督之道成肉身与神人二性,以及释经原则等方面, 进行探讨,并归纳出以下五点结论:

 1. 圣餐作为创造主(天父)、救赎主(基督)及成圣者(圣灵)之见证。
 2. 圣礼之联合乃一不可分之联合,正如基督道成肉身。
 3. 圣礼之联合乃是承继大公教会传统,特别是迦克墩会议。
 4. 圣餐中之「同时遍在」乃立基于「属性相通」之教义。
 5. 必须按字面意义解释圣经中基督设立圣餐之话语。

三、信义宗信条关于圣餐之教导对当代信徒之意义

  事实上,信条关于圣餐之教导相当丰富,其中所表达之神学观念,亦非前述五点 足以涵盖之。限于个人能力及篇幅,仅就上述之归纳,提出对当代信徒意义之个人看 法。

  首先是「圣餐礼有助于信徒对教义系统之认识」。在教会中,教义探讨往往被划 归为「理性」范畴,一般信徒通常不太在意自己这方面的不足(或需要)。当面对他 人提出教义疑问时,往往直接以「这是奥秘」,而一语带过,最常被如此「处理」的 ,便是「三位一体」和「基督神人二性」。此二者固然具有奥秘之性质,但「理性之 不能」并不代表「全盘不能」。圣餐不仅是三一神不可分之行动,同时也见证三一神 个别之工作特色;圣餐中基督身体和血与饼酒之联合,可作为基督道成肉身之类比。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圣餐礼中并不是局外人,乃是圣餐见证三一神作为,说明基督 道成肉身之受众。

  其次是「圣餐礼有助于信徒认识大公教会传统」。事实上,华人信徒对大公教会 传统是相当陌生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独尊圣经」。重视圣经的教导,并 加以应用落实,乃是理所当然。然而华人信徒对大公教会传统之忽视,甚至是轻看、 贬抑,彷佛华人教会是直接上承使徒时代,而上帝在历史中的教会内所展现之作为, 乃是与其毫无关联,难怪造成信徒信仰浅薄化。然而透过信条关于圣餐礼的教导,我 们可以对大公教会传统有所认识。

  最后是「圣餐礼有助于提醒信徒实践字义释经原则」。每次领圣餐时,重复基督 设立圣餐的话语,不仅是命令字句之重述,同时也表示我们负有一责任--即必须诠 释所听见之话语�命令。而诠释此话语�命令,应当按照其「通常、严正与普通」之 字面意义,而非按照满足个人理性(或趋势潮流)之方式,而此态度也应当扩展至日 常读经生活。

四、结论与感想

  本研究报告首先针对教义史中之圣餐观争论相关议题,以及其他学者之意见,决 定探讨信条中关于圣餐教导之三个方向:三一神论、基督道成肉身与神人二性,以及 释经原则等。

  接着,本报告特别针对路德大问答(第五部「论圣餐」)及协同式宣言全文(第七部 「论圣晚餐」),以前述方向进行探讨,并归纳出五项结果:圣餐作为三一神之见证 、圣礼之联合如基督道成肉身一不可分之联合、圣礼之联合乃承继大公教会传统、「 同时遍在」基于「属性相通」之教义、按字面解释基督设立圣餐之话语。

  接下来,本报告依据第二部份之结果,针对信条中圣餐教导之当代意义,提出三 点看法:圣餐礼作为教义教导之辅助、圣餐礼作为认识大公教会传统之辅助,以及圣 餐礼作为释经原则实践之提醒。

  最后,是个人进行此一研究报告之感想。在进行此研究报告之前,我对于「信条」 的认识,集中在「信仰立场的宣示」。然而对于「信仰立场」之渊源、发展历程之认 识,却是相当淡薄。透过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不仅是对此一信仰立场渊源、发展历 程,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透过阅读其他参考资料与书籍,强化自己对此议题进一步 的探究。由于我的服事以学生福音工作为主,因此在当代意义部分,我也比较偏向针 对自己于学生信徒的认识,所以刻意涵盖了圣餐礼在教义、历史、释经三方面之教导 可能带出的影响力。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必须承认此报告,实在有太多需要改进、 加强之处。盼望未来能有机会,继续针对此一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学习。


参考书目

林荣洪着。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一):初期教会。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5。
罗永光编。我信故我活。香港:信义宗神学院,1998。
Bratten, C. E. Principles of Lutheran Theology.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
Fagerberg, H. A New Look at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St. Louis, MO: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2.
Forell, G. W. and James F. McCue (ed.) Confession on Faith. Minneapolis, MN:Augsburg, 1982.
Presu, R. Getting into the Theology of Concord. St. Louis, MO: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7.


【注释】
  1. C. E. Braaten, Principles of Lutheran Theology,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87.
  2.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一):初期教会,(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5),270-271页。
  3. 林荣洪,271页。
  4. 林荣洪,273页。
  5. 江丕盛,「神学建构之我见」,在我信故我活,罗永光编(香港:信义宗神学院,1998),17页。
  6. Iserloh, E. and V. Vajta, "The Sacraments: Baptism and the Lord's Supper,"in Confession on Faith,ed. G. W. Forell and James F. McCue(Minneapolis, MN:Augsburg, 1982), 203.
  7. Braaten, 89.
  8. 江丕盛,11页。
  9. Braaten, 89.
  10. H. Fagerberg, A New Look at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St. Louis, MO: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2),164.
  11. Braaten, 93.
  12. R. Presu, Getting into the Theology of Concord,(St. Louis, MO: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1977)
  13. Braaten,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