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不是強說愁─談親子溝通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父母難為,現代的父母更是難為。如果你對孩子稍微兇一點,別人會說:「愛的教育不是這樣子的呀!」如果你對孩子過於疼愛縱容,別人也會對你說:「愛的教育是要有方法的。」因此,父母如何在盡了教養的責任之餘,還能愉悅地、有成效地教育出健康快樂的下一代,就有賴親子間溝通管道的健全和諧了。
  然而,儘管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也常把溝通二字掛在嘴邊;但當我們真正要進行溝通時,常會出現一些無形的障礙阻撓著我們,造成彼此間更多的隔閡與不快,也使得溝通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那麼,影響我們溝通無法順利進行的因素究竟有那些呢?
  當一對父子要進行溝通時,常常是做父親的有他內心的想法要告訴孩子,而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話要說;換句話說,雖然雙方同樣是要溝通,但彼此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卻不相同。這情形就好比雙方分別站在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上,即使「溝通」了半天,終究無法得到雙方都同意的結論。所以,進行溝通時必須先弄清楚彼此的目的是什麼。
  其次,同樣的一個行為會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原因;而相同的原因也會以不一樣的行為方式表現。例如,甲努力工作可能是因為他希望獲得別人的稱讚;乙則可能是因為對工作樂在其中;而丙或許是因為想賺更多的錢……。也正因為這許多不同的原因或不同的行為表現方式,使得彼此間的誤會更容易產生。
  過高的期望也是影響溝通的因素之一。父母對子女有所期望是天經地義的,但是這些期望常使父母親不知不覺地將整個注意力集中在那一點上,以致造成孩子相當大的壓力,而在這種情況下,親子間的溝通自然無法順利進行。
  另外,情緒常常是溝通時的一大障礙。我曾聽到一位年輕的爸爸說:「半夜時恨不得把那哭個不停的小孩好好地打一頓。」做父母的有時情緒來了,總是採取「先打幾下再說」的方式,而當情緒過了,又會對孩子感到虧欠,覺得自己的反應過於激烈。因此請記住:當一個人情緒化時,也就是溝通最差的時侯。情緒一定會干擾溝通!
  由此可知,「溝通的目的不同」、「誤解對方的意思」、「父母過高的期望」,以及「情緒的干擾」,都將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親子間溝通時究竟該如何來克服這些障礙呢?

  1.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正如剛才所說的,一個人的行為常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例如吃飯時若孩子不肯上桌,到底是為什麼?可能是孩子正在看電視、或是吃了太多零食、也或許正在生氣鬧情緒,或者是生病了"…。我們不妨多一點假設,然後仔細地觀察和瞭解,找出真正的原因,再針對原因來處理,如此將可減少許多溝通上不必要的困擾與誤解。

  2.多作描述少作批評:

  譬如孩子的臉弄髒了,我們只需告訴他:「你的臉很髒。」而不要說:「你是個髒孩子。」這兩句話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又例如孩子的功課做得很慢,我們只要告訴他:「你的作業寫得很慢。」而不該對他說:「你真笨,功課寫得那麼慢。」
  有時侯,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怎麼會講罵人的話?但仔細想想,那就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因此,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只需多加描述,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瞭解,並幫助他逐步調整,而毋須給予主觀的批評與論斷。

  3.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生氣鬧情緒時,他可能不願意或無法以語言表達,這時我們就應該幫助他表達出來。譬如,孩子一句話也不說時,我們可以試著問他:「你是不是很生氣?」「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做錯了?」「你是不是覺得我罵你罵得過分了?」「你是不是認為爸爸媽媽不公平?」當你這樣問他時,孩子就比較容易回答你的問題,父母也更容易瞭解他內心的感受並幫助他表達。又譬如孩子睡不著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問他:「你很害怕是不是?」「你害怕些什麼呢?」有時侯,當你這樣對孩子說時,他害怕的擔子可能就減輕許多了。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盡量把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

  4.多花時間與心思來傾聽:

  有一次小兒子跑來對我說:「媽媽,哥哥想吃糖。」如果仔細聽,就知道其實真正想吃糖的人是他自己而不是哥哥。從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傾聽很重要!如肯多花些時間且耐心地聽孩子們談話,一定可以聽出他們內心裡真正的聲音。

  以上是我們站在父母多去瞭解孩子的角度上,來談克服溝通障礙的方法;另外,我們也可以藉著許多方法讓孩子更瞭解我們,以消除溝通上的困難:

  1.完整的表達:

  有時候我們說話很容易只講了一半的意思而自己卻沒有察覺。例如,有一位父親對他的孩子說:「那邊有個水桶」,隔了幾分鐘,見孩子仍站著不動,就罵他:「怎麼還呆呆地站在那裡,還不趕快把水桶拿過來。」像這樣,就是表達意思不完整而造成的誤解。因此,我們應隨時提醒自己把想表達的意思完全地說出來,讓孩子能夠很清楚地知道究竟我們要他做什麼,如此才能使溝通有效地進行。

  2.多用「我」字:

  父母可嘗試直接用「我」來說明,讓孩子能夠瞭解父母的感受,而不要以打罵或諷剌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內心生氣、憤怒、悲傷或失望…等情緒。

  3.傳達出來的訊息要一致:

  例如當你告訴孩子不可以去做某件事,臉上便不可同時帶著微笑,因為這樣會使孩子弄不清楚你真正的意思。此外,父母親管教的原則或決定,必須一致,切勿隨時改變自己的意思。如果你尚未拿定主意,可直接告訴孩子:「我還沒有決定好。」或者也可以藉此訓練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學習如何做選擇,並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4.運用孩子可以瞭解的語言:

  雖然成人與小孩各自擁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是,當雙方說話的語言背景越接近時,溝通的效果便越好。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多運用孩子能夠瞭解的語言來表達,以促進溝通的順利進行。

  除了上述幾項,在溝通時還有一些技巧和原則應把握:

  • 盡量不要透過第三者傳話,面對面談話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 溝通時,若能注意並關心對方的感受,就越能加強溝通的效果。
  • 溝通的範圍要小,且內容越具體越有效。
  • 溝通的問題與孩子越切身越好。例如,考試成績不好時,究竟是在乎他到底懂了沒有呢?還是父母自己的面子問題?你必須讓孩子感受到「問題的後果是跟他自己切身相關」,溝通才容易進行。
  • 利用發現原則。亦即原本是父母內心想說的話,嘗試以各種方法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譬如,我們希望孩子交好的朋友,如果能讓他自己「發現」,並說出跟好的朋友相處會如何,而跟壞朋友在一起又會如何,這樣的話,孩子比較容易接受,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 在溝通的過程和行為表現上贏得對方的尊敬與認同,亦可增強溝通的效果。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我們進行溝通之前,必須先把其他的問題拋開;若是仍處於「情緒化」的情況下,則暫時不要進行溝通,等事過境遷後再談。
  孩子不斷地在成長,因此父母需提醒自己,進行溝通時,除了把握上述所說的原則和技巧以外,更應該隨時充實自己,讓自己處於進步的狀態中,這樣,便不用擔心會有代溝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