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文學 2025.07.20

圖片提供/123RF
「想想你所經歷的苦難,應該是上帝在管教你,你必然有隱藏的罪?」
「你是不是哪裡得罪了上帝?你必須要先悔改,祂才會赦免你。」
「祂在試煉你,你要更加迫切地禱告!」
對於正經歷人生低谷的我們來說,環境的困苦已令我們心情沉重、困惑,並處於悲傷之中,即使朋友好心來開導,解釋苦難的原由,但這些答案是否能解開我們的心結呢?
事實上,面對那些貿然而至的關心,或者主動提供的答案,我們往往會感到不自在,甚至抗拒。那些答案並沒有讓我們獲得安慰,因為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甚至對我們來說,那些人的靠近也許就是一種打擾,我們更需要的是自我療癒的空間和時間。但是,我們又自我矛盾地感到孤獨。確實,苦難中的人最需要陪伴,也最需要聆聽。
約伯在苦難中,他的三個朋友來探望他,也給他很多答案,試圖解答他對上帝的疑惑。顯然朋友們是以自己的角度來勸說約伯,甚至以律法師的身分指出他的錯誤。不先聆聽與體恤就去勸慰他人,某方面和妄論毫無區別,無法解決人的痛苦。
其實,真正能撫慰痛苦心靈的往往並非提出任何答案,而是先陪伴,並引導人思想上帝。答案,是有一些幫助的,但不一定確保真正的療傷止痛。因為能觸及受苦者的心的常常不是這些簡化的答案,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關懷。當人陷入泥沼,與其你指揮他如何解決,不如陪著他一起走出困境。
苦難是一種屬靈的爭戰嗎?是的。我們從聖經可以得知,任何苦難的背後,一定存在抵擋上帝的抗力。約伯的故事,就清楚地讓我們窺見上帝與撒但之間的博弈,是約伯受苦的幕後真相。
而落在我們身上時,就成了一種試煉,讓我們在當中經歷痛苦。我們或許會困惑、忿忿不平,似乎自己成了成就上帝的犧牲品,或者供祂取樂的工具。然而,這樣的想法正好反映我們並不愛祂,我們愛的是祂賜給我們的好處。我們愛祂,不過是出於一己之私。
我們常常用經歷來定義上帝。如果我們的一生充滿了幸福和恩典,我們會說:「有上帝真好!」但如果我們的際遇轉為充滿了艱辛和苦楚,我們就會責怪祂,認為祂是殘酷、不顧念人的上帝,猜測祂總是愛發怒、愛報復、毫無愛心、健忘、高高在上……即使不敢說出來,我們會在內心不斷地控告祂。我們完全憑著感覺走,甚至見風使舵,誰對我們有益,我們就投靠誰。
直到我們開始思考上帝的品格,才能真正地認識到祂──祂的憐憫未曾斷絕,祂的慈愛都是新的,祂的誠實極其廣大。儘管在逆境中,祂仍然可信!我們不在苦難中質問為什麼,而是選擇信靠,於是能像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章5~6節)
除了胡亂指控上帝,我們還常常忘記罪也會帶來苦難。我們必須承認自己並非完全人,有諸多的慾望,「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1章15節)若是因為犯罪而招致苦難,我們不必粉飾,既是上帝兒女,就應當趕緊悔改尋求祂的赦免。
當然,他人犯罪也會為我們帶來苦難,畢竟這是有罪的世界,我們置身其中難免受害。上帝並沒有收回人的自由意志,儘管我們要受這些錯誤的自由意志傷害,但祂憑著至高的智慧,容許他人傷害我們,並未出手干預。
甚至,上帝也容許人們傷害祂的兒子耶穌,祂因此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果不是在祂的兒子身上看到苦難,我們不會折服。
我們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這是苦難的答案。每天都有各種天災人禍發生,但都是祂許可的,在祂沒有偶然的事情,也沒有徒勞的事,每件事都會對愛祂的人產生益處。
對我們來說,任何經歷都需要理由;對上帝來說,祂至高的權能、智慧、憐憫就是理由。祂有美好的計畫,而且已定出美好的結局。如果我們對上帝沒有信心,會不斷追問為何有這樣那樣的遭遇,會自艾自憐、憤世嫉俗,似乎我們比祂更懂得體恤別人。但是,祂要我們藉著信心、藉著依靠,明白祂在我們生命中動了什麼工,以至我們能像約瑟對曾經害他的哥哥們說,雖然他們的意思是要害他,「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世記50章20節)
我們必須承認,好的答案往往不能在過程中讓我們折服,而是最後的結局讓我們折服。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認識祂,就不會相信祂,也就無法倚靠祂迎接那美好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