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
未來,在張力中仍有安息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在1980 年左右,我聽到一個名詞:「未來學」。那時,非常喜歡「未來」這個詞,再加上一個「學」字,真是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簡稱)——「未來學」大概是站在現在,以理性、系統的方式來分析、探索未來。這是既令我感到安全,又充滿了新穎、刺激、驚奇,令人嚮往的「東西」。
雖然我從未嘗試去界定未來,但仍模模糊糊地以為,未來是穩定的、是樂觀的,並將有更多跨專業的整合與創新。
未來原來是脫韁野馬
1980年前後,我學了些電腦;但卻沒有料到,2013年由中國廣州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發展、效率33.86 PFLOPS(註)的天河二號,速度竟是1980年同級電腦(400 MFLOPS)的84,650,000倍!我曾十分鍾情,以為先進高端的人工智慧,在今日隨處可見;我曾以為前景有限的個人電腦(PC),卻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使用者包括幼兒。
但是,人類並未因此而移民太空,也無法自由地「回到未來」。相反的,我們卻有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人類似乎更長壽也更健康,但卻受困於精神障礙的日趨普遍;冷戰結束(1991)了,卻出現了作風愈來愈惡劣的恐怖事件……
現實,遠遠超過我過去那點對未來貧乏的想像。而進入互聯網時代的二十一世紀,其改變之快,更是如脫韁野馬一般。只是,外在物質與文化上的巨大改變,並未改變人的本質,我們仍然在罪中掙扎、對愛渴求……這使得無名的悲傷,成為繁華豐盛下的一個基調。
面對脫韁野馬的狂躁,有無數人印證過的耶穌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
而我們這些受揀選的「祭司」(彼前二9),要如何才能「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彼前三15),將人帶到耶穌那裡,得享安息呢?
在兩極中調整平衡點
對於那些仍然持有「聖」、「俗」二分的世界觀的人而言,寇爾森在上一世紀已經發出評論,說這是將基督教「私有化、邊緣化……背離了我們從聖經領受的命令和我們自己的傳承」(《世界觀的故事》,p.9)。實際上,我們並不是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中;無法凡事按「現代性」(modernity。一般指1789到1989年)的概念,可以清楚歸類。
保羅曾提到,我們應該要敏銳於上帝在個人身上的帶領,不人云亦云;要隨時作自我調整,好在對自己如何去服事上帝的判斷上,能「合乎中道」(參:羅十二2-3)。我以為,所謂成熟的基督徒,是不斷靠主調整自己,在壓力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1. 知識──專精或廣博
從大學科系的多元發展就知道,現代人一方面追求專業,一方面則要求專業之間的結合。
由於網上資訊的豐富和便捷,基督徒若不求甚解,只是在需要時到網上搜尋,則很可能會拿到錯誤的信仰資料而不察。我們對聖經、神學、教會歷史……都應該盡量求精,否則很可能在遇到《達文西密碼》這類信息時,就傻了眼,甚至信心搖動。
另一方面,不論古今中外,博學總是讓人激賞、帶給人們樂趣的。基督徒要活得像「人」,有個人的興趣;對當代文化、生活要有認識,要接地氣。如此,才知道如何將信仰應用到生活中。不食人間煙火者,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關係。
2. 自我定位──群體或個人
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很大一部分是成長於「制服文化」。此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為了便於管理。抱群,也給人一定程度的歸屬感。華人教會承襲這個文化,也往往更要求會眾的統一性,如服裝、講話的方式等等。
但現代人卻更多地要求凸顯個體的特殊性,以及被視為一個有特性的人來受關注。
在聖經裡,一方面,上帝是揀選群體,如教會,如以色列民族。但另一方面,上帝認識我們每一個人(參:詩一卅九),我的痛苦,祂都記數(詩五十六8);連頭髮,祂都點過(路十二7)。
基督徒的合一,就好像交響樂團中的樂手們,既要表現個別樂器的特性,又要遵從整體的紀律與目標。同樣的,信徒與教會也要在這兩方面達成平衡。
3. 決斷──律法或憐憫
中國人講的是「情理法」。情最重要。但按章行事,確實是達成共識,比較公平的方式。不過,基督徒在領受上帝恩典之後,確實要比得救前更有憐憫心。因此,如何適當以憐憫調和律法的行使,有時成了相當艱難的決斷。
4. 權柄——外加的或自產的
現代人比以往更重視證書或學歷。但另一方面,由於自媒體的興起、教育水平的廣泛提高,一個人頂著大批的頭銜,未必能受到一定的尊敬。
聖經中,當摩西領受呼召要帶領百姓出埃及的時候,他必須與亞倫、長老、百姓,逐層溝通,來獲得真正的權柄(參:出四28-31)。權柄,其實就是影響力。基督徒若想能與神同工,影響世界,就需要加強自己與呼召配合的專業認證,以及從內在生命發出來的吸引力。
5. 靈命塑造——實踐或靈修
雅各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26)。這段經文有時會讓人誤會,不覺矮化了基督徒的價值,只是在作好人、作好事而已。其實,跟隨基督的特殊,在於透過行為所展現的信心,以及落實生活、因為信心而增生的品格。
信心與品格,在於生命的深度——這來自長期的靈修功夫,與現實考驗的通過。僅僅忙碌於外在服事,或藉口靈修以逃避各類挑戰,都無法培塑靈命。
6. 傳承——講述或傾聽
我們都知道,信來自「聽見」「傳道」(羅十14)。但一位熱情的傳道者,有可能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假設,給予聽者無法消化的長篇講述。要準確地拿捏聽者的理解水平與興趣之所在,需要先傾聽對方。只是,光傾聽而不給予適當的回應,又會讓對方感到迷惑。
最近看到一篇談溝通的短文,以「抓到重點。然後停止說話」(Get the point. And Then Stop Talking)為標題,談寡言反而帶來更大的震撼力。
結語
詩篇四十六篇10節寫道:「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本文與傳揚網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