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曾經認識一位優秀的大學生,從小到大考試成績不是第一便是第二。即使是面對錄取率極低的高中聯考、大學聯考(對,我們那年代還叫聯考),他依舊能有優秀的成績,進入明星高中、明星大學。

  詭異的是,他畢業後一段時間,居然找不到工作。當時我勸他先考慮服務業的相關工作,但是他說他不願意接受端盤子、當店員之類的工作。幾年後他仍然找不到工作,於是又回到學校攻讀研究所……

  近來在編輯新書《沒有時間怨恨 ── 布克爾華盛頓自傳》的過程中,讀到這麼一句話:「我們普通人中相當流行的想法是,受教育就意味著從一切必要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過著美好輕鬆的日子……在漢普頓期間,我不僅了解到勞動不是丟臉的事,還學會了對勞動的熱愛,不只是因為它的經濟價值,更是為了勞動本身而愛它,為了自力更生而愛它。」
  我十分驚訝,因為這句話出自第一位擁有哈佛大學榮譽學位的黑人學者 ── 布克爾華盛頓之口。學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應該是飽讀詩書、頭腦發達、四肢不勤、五榖不分……的讀書人。布克爾華盛頓偏偏熱愛勞動,他難道還沒勞動夠嗎?他從小便是奴隸,甚至直到美國解放黑奴之後,因著家庭的貧困,他仍然必須在礦坑中作童工(苦工)。

  布克爾華盛頓不僅熱愛勞動,後來他創立第一所教育黑人的學院,也如此教導他的學生。他說他教導學生有三項原則:「第一,學生接受教育後,要能應付現實的種種環境,他要具備能力做現實環境要他們做的事;第二,我們學校的每一位畢業生,要具備充分的技能、知識和道德修養,不僅能自力更生,還能幫助別人謀生;第三,我們要讓每一個畢業生明白,勞動是有尊嚴的,是美麗的,好讓他們熱愛勞動,而非想辦法避開勞動。」

  毫無疑問的,這種教育原則為他帶來不少麻煩:「很多家長來信抗議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從事勞動工作,還有親自到學校抗議的家長。大部分新生帶著家長書面或口頭上的請求,要求學校只要教他們的孩子書本知識即可。書本越多、書上印的名稱越長,學生和家長就越高興。」

  書本越多,書上印的名稱越長,學生和家長就越高興。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這實在是可笑至極的一個場景,但是,值得深思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有沒有比布克爾華盛頓的時代好?是不是依舊認為,勞動是一種卑賤的工作,服務業是沒有腦袋、沒有知識的人才會去做的工作?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去年十一月大學以上的失業人數為十一萬兩千人,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七一,連續五個月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失業者。幸好,到了十二月,大學生的失業率就不再居冠。但是跟其他學歷的失業率比較起來,其實也相差不大。

  主計處表示,根據調查大部分大學生都不是非自願性失業(被開除、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我們的大學生不是沒有能力。他們可能只是有點眼高手低罷了。就如先前所言,許多人認為勞動是一種卑賤的工作,服務業是沒有腦袋、沒有知識的人才會去做的工作。而這樣想的人,多半都自認為自己是有學問的人,不願意屈就這種卑賤的工作。我想這多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學生失業率看來居高不下,而網路人力銀行上的職缺需求卻從來沒少過。

  我認為正當的工作(意思是偷搶拐騙的工作不算)沒有高低分別,不管是什麼工作,其最終目的都是貢獻自己的能力,為他人服務。所以一個沒有工作的人,其實也就是對他人,對國家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我們花了大筆大筆的錢,又一天到晚壓榨孩子的時間,送他去補習各種學科及才藝,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擁有高學歷。但如果大學生跟高職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相差其實不大。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我們的孩子擁有高學歷不可?難道真的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虛榮心嗎?如同十九世紀的布克爾華盛頓所說:「書本越多、書上印的名稱越長,學生和家長就越高興。」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的部落格:草原狼的迷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