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6.01.17
前些時候跟一個畢業的校友聊天,他跟我說:「念研究所的時候因為身旁的同學一心想『趕畢業』,所以自己沒認真寫論文,現在好像無法釋懷這段『怠忽』;覺得自己很糟,連一件事都做不好,怎麼辦?」聽了這段話,我多少可以體會他的心情!因為不單是寫論文,包括自己在內,也會對曾經失敗的經驗懊悔不已,甚至久久無法釋懷。
我問他:「當初你有想過好好寫論文嗎?」他告訴我:「有!但是因為自己沒自信,看到同學論文一個個都寫比我快,所很怕自己落後,好像顯示自己能力太差。另外,爸媽也一直詢問畢業的時間,讓我壓力很大!」
我接這問他:「你小時候有跌倒過嗎?如果有,現在會不會很懊悔呢?」他回答說:「不記得了,但相信一定有吧!應該不會懊悔才對,不然應該現在還記得。」我又問:「你為什麼不會懊悔小時候跌倒過?」他說:「小時候因為還不太會走路,跌倒是一定會的吧!」
我接著又問他:「如果再給你一次寫論文,但還是十年前沒自信的你,同學寫論文的速度還是比你快,爸媽還是不斷催促,……你會毅然決然選擇『好好寫』論文嗎?他回答:「我猜不會!因為那種狀況下,我最焦慮的還是比同學落後,也不希望父母失望,所以我還是可能趕著畢業」。
說到這兒,這個同學似乎有一點點釋懷了……於是我說:「嗯!所以十年前的你已經做了『當時最好的選擇』了!能不能原諒自己,給自己一點機會學習人生的功課呢?」
同學離開後,我心中某些挫敗經驗的傷痛,似乎也獲得了「自己的寬恕」。我發現:緊抓著不合理的標準要求自己,試圖以此建立「不髒污」的自我認同,不但無法如願,反倒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懊悔;明白自己不同階段的真實侷限,適度地原諒自己,給自己合宜的標準,才能從失敗的傷痛中慢慢獲得自信。
圖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