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转寄

霸凌问题的「冰山一角诊断」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教育部给国内十二所左右谓「顶尖大学」五年五百亿的费用,至于其他将近一百五十多所学校,则是每年分食五十亿的经费。换言之,每年每所顶尖大学平均有八亿元,其他一般大学则是平均每所每年三千万左右。当然每所大学的师生人数、学校规模、学科领域不同,所需的教育经费费用本来就会有所差异,但值得思考的是,国家这种分配教育资源的方式所体现的究竟是怎样的价值?

深究国家教育资源分配的逻辑,不外乎是所谓「拔尖」;顶尖大学之所以为「顶尖」,多半是师生们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较多。为了狂飙学术论文的数量,当顶尖大学拿到教育部大笔补助款后,只需要拨出一小部分的经费,便可从其他「非顶尖」的国立大学或办学绩优的私大重金挖角那些「研究顶尖」的教授到他们学校任教。之后,再凭藉这些研究顶尖教授的研究成果,去向教育部或其他单位申请更多经费补助,进而将其他大学远远地抛在身后。

至于那些被挖角的绩优学校,为补充失去的研究能量,自然得到其他更劣势的学校去填补流失的空缺,如此一来,便使得更多已处于竞争劣势的大学(特别是私学)长期处在师资流动快、经费不足、招生不易的恶性循环中难以翻身。于是,国内的高等教育便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

有些人或许会说,本来「资源有限、欲望无穷」,所以国家必须订定一套公平的资源分配原则。但问题是,无论是从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义务论」、追求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效益论」,或在一定程度上尝试综合上述两种伦理观点的「正义论」,我都看不出将资源集中在少数菁英身上的合理性。


因为这种看似公平的「功绩原则」,其实只是在鼓励少数人疯狂地追求研究绩效,对广大非从事学术研究的民众,或教学或服务型大学的学生来说,能分享到的国家教育资源真如杯水车薪。另外,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这些获得丰厚研究与教育资源的少数菁英,所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或培养出来的专业知能,是否真能对台湾社会带来和谐进步,还是仅是建构一个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学术乌托邦,自己在里头争地封王?

看到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我直接联想到目前受到普遍关切的「校园霸凌」问题。因为许多研究指出,会去霸凌别人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在学业成绩上无法获得自我肯定的学生;换言之,他们之所以会透过嘲弄、孤立比他们更弱势的学生,或在身体上支配那些在其他方面比他们优秀的学生,多半都是内心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长期受到损害,简单说就是「不受重视或尊重」。

我十分赞成霸凌者应该受到应得的处罚,因为国家必须有法治为基础,才能运作发展得宜。但是当教育当局在思考如何透过通报管控、威吓惩罚、辅导教育等措施,降低霸凌问题恶化的同时,是否也能一并检讨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以高等教育为例,试想,如果我们自己或子女每年必须比「顶尖大学」学生多缴交四、五万元的学杂费,所能享用到的教育资源却只是他们的十分之一,无论从主观感受或客观教育品质来看,心中如何能建立「公平」的价值?如果那些被贴上办学绩效不佳或学业成绩低落标签的学校与学生,每天看到的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不断被「顶尖」或「优质」学校挖角,或是国家教育政策严重厚此薄彼,又如何能建立正向的自我价值与学校认同呢?如果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分配逻辑本身就是一种「霸凌」,又如何期待在这种资源分配逻辑下生活的师生们,能建立起公平正义、包容差异、和谐共荣的正向生命价值?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