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伤心咖啡店之歌》中的耶稣这个人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耶稣这个人

  我从网路讨论上,看到非常多的人,对《伤心咖啡店之歌》(作者朱少麟,九歌1996出版)这本小说中塑造出来的「耶稣」,都深感疑惑,也经常表达「没有兴趣」。或许是因为,耶稣这个人,作者藉他要说些话,于是作者太刻意太用力的经营,因而显得不够自然不够真实。

  作者为何要安排海安爱上耶稣,马蒂遇见耶稣呢?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主角们在小说中各自找到的答案。

  不拘是小叶、明子需重新去寻找一个值得爱与被爱的对象;或藤条、素园重新肯定家庭、朋友在生命中的意义;甚或是吉儿决定离开台湾,与爱人尚保罗齐心面对世界性的社会关怀―环保议题....,他们都是依着爱人、爱家、爱大社会的路径,尝试重新开始人生。对他们而言,寻找到爱的对象,不管是个人情爱、或社会大爱,都是找到自我的方式>

  但是,这条路径却也是随时有可能回到原点的――譬如说,有没有可能小叶、明子再度所爱非人?有没有可能藤条、素园再度情非得已的卷入都会工作金钱的压力中,或者朋友、家庭因变故而面临关系瓦解的危机?吉儿尚保罗投身的团体,有没有可能因特殊政治经济情境等,在还没有足够贡献时,却反而危害了社会?多少人不正是渴望以爱情友情亲情或理想主义的投身,尝试找到自我,却因此彻底幻灭失去自我?

  西方的重要经点文学作品,不正是在谈浮士德经历爱情、美、理想主义的投身,却全都幻灭以终吗?

  这是一条值得尝试、却「永不确定」的路径。除非爱或义的答案,在芸芸人世间,有永恒、确定不疑的超越性向度,这超越性的向度,是不管历经多少变迁幻化或背叛,仍可以不损其爱与义的价值的,否则,将爱与义定于此生的追求与经历,它势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小叶、吉儿、藤条、素园,都没有找到更超越的向度来支撑他们寻爱寻义的永恒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马蒂必须跟他们的路径不同。马蒂走的其实是一条宗教的路。

  马蒂原本是因着对海安的感情,决定跟随那个绰号叫「耶稣」的人,这是一种期望了解海安的心情、也是一种爱的补偿作用。

  结果马蒂却因海安跟耶稣完全背反的外在、与极度相似的内在,开始思考到「爱的本质」的问题。海安与耶稣到底有没有爱?究竟什么叫做爱?人为什么必须要爱?....最终问到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海安这个人

  海安素来我行我素,他有本钱可以放浪,他也从不回避他很放浪的事实。

  海安说:
你不能否认这种自我主义中颓废的积极性。没有自我主义、没有寂静主义,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沈闷沈寂了,在这样的世界里,连只懂得自律的人,都无聊的想跳楼。(p74)

  透过跟海安绝不相类的吉儿,海安一直被追问:
你的心在那里?(p7)

  这个渴望找到大爱的吉儿,一直跟海安死对头的喊出对海安以颓废方式「积极」抗拒社会的疑惑:

极端的自我主义是最颓废的。你们的生命被社会滋养,却不愿意对社会作任何回报,还妈的侈言你们灵魂中的清晰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要作什么样的人当然随你的便,但是在享有你们的极端自我时,不要忘记你们的自我得来自别人的自律。自由的前提是群体足够的自律,融入社会伦理的生命。(p74)

吉儿也提醒马蒂:

你们都陷入一种要命的偶像崇拜,你们看见了海安的美、海安的不平凡,简直像是美梦成真一样....要知道海安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天之骄子,生来就富有、强健、智慧过人,所以他有本钱颓废,有本钱作一个跟社会大众反其道而行的自由的人,这种人是世界的点缀,我承认是美丽的点缀,可是我要谢谢老天,这种人非常稀少,因为他们同时撩起人的梦想又摧毁人的方向。海安他,只为自己而活....。我可怜海安。(p78)

  最重要的,是透过辩论,吉儿说出非常重要的关键,那是想追求自由的马蒂和自认拥有自由的海安都不明白的。吉儿说:自由来自爱。你懂吗?(p259)

■ 海安与耶稣

  自由来自爱。

  现在马蒂碰到了耶稣。耶稣以最简单最朴素的生命型态,居无定所的游走在马达加斯加,透过针灸医疗,安慰疾苦贫民。乍看之下,耶稣应当就是吉儿心目中的大爱者,是因爱得到自由的人。

  可是马蒂越追随耶稣,越是从耶稣的沈默、无表情、无笑无泪、无七情六欲中,看到某种颓废。

  马蒂相信耶稣是在修行,以一种宁静的方式修行。但是耶稣不与他物接触、不听不闻、不为所动、不参与不干涉,好像他就活在另一个次元的空间。....让马蒂最不快乐的原因,是耶稣....表现出来的无情....她没有办法想像一个无情的心....。

马蒂开始觉得这个叫耶稣的人,真像海安。

但是马蒂知道这个人不是海安。他们两人在某些方面完全相反。

在台北享尽繁华生活的海安,放浪形骸游戏人间,而在马达加斯家荒原里独自流浪的耶稣,宁静的不愿与任何人交谈。

仔细想一想,他们两人又有些地方真的很相像,相像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不完整。耶稣和海安,是从天上跌洛地面,摔成两半的星星,一个是充满目标追寻真理,可是却活的不似人间,就像槁木死灰没有生命,另一个纵情享乐活的五光十色,但是却没有目标。

为什么?为什么耶稣失去了他的人的感情?耶稣是在朝向神性的途上独行,可是他毕竟是人,在未达到神的境界之前,却完全失去了人的根性,那他是什么?一个幽灵?....

马蒂终于发现,耶稣宁静的自我放逐,是一种更深沈的颓废。

■ 人为何必须去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于是马蒂终究得面对「人为何必须去爱?」的课题,与这相关连的问题还在于:「生命的意义是不是爱?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答案在哪里?」

  这问题尾随着马蒂,一如马蒂尾随着耶稣。

  直到一次,马蒂亲眼目睹一个村子因瘟疫,男男女女陆续死绝,耶稣却因知道无望不伸援手,却也没有伤痛....,马蒂引爆了对耶稣强烈的不满。

「你怎么能见死不救?」马蒂哭了,她抹掉泪水,愤然望着耶稣。马蒂看见的,还是耶稣的那双眼睛,黑的像夜、冷的向冰、平静的像死亡....他总该试试看阿....。

「死亡的颜色....这才适合你....。」

  结果耶稣带她走向一海阔天空的高地,让马蒂知道,他的宇宙观世界观的根源。

.. 坐在此刻的高度,马蒂不止看到了死村,她的双眼看见了死村以外更多的地方。这个死村看起来不再阴气森森,事实上正好相反,马蒂看到了一片繁荣的生命力。....从现在的高度看下去,马蒂才知道,看起来毫无意义的随处生长的刺芦笋,原来是这么有规模、有计画的在发展它的巨观生命体....刺芦笋缓缓地伸展过来,正要淹上死村的现址,而死村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旷野里的水源地....对人来说,是个凄凉的死村,在旷野里,这是另一片生气盎然的滋养美地。

....一个村子死了,马蒂非常悲伤,因为她终究是一个人,有着人的感情....但如果不以人的角度去观望呢?那么就没有悲伤的必要,连悲伤的概念都没有了,人和大地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活过、死了,存活下来的继续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不管是横死、暴死、悄悄的死、寂寞的死、整群的死,死于天灾、死于战争,结果都是一样,只有人才会为了死亡而悲伤。

而大自然不用人的观点。它集合了万物的生灭、增减、垢净、枯荣,大自然不用人的观点,大自然没有人的悲伤....她充满了人的感情而耶稣没有,因为耶稣没有人的感情,所以鱼的死亡于他不是苦恼,所以村子的死亡于他不是负担。

人的感情,到底是一种高贵的本质,还是作茧自缚的未进化象徵?(P353-354)

  耶稣让马蒂知道,他的修行已将自己提升到与浩瀚天地同等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人的感情是没有地位的,甚至人冲突挣扎的一生,也是没有地位的。天地无情,万物循环,用人有情的眼睛来观照,难免徒惹感慨。

从大山上看下去,眼前只有黄色的土地蓝色的海,锭放橘红色光芒的天空。生命在这三者之间太微小、太微小了,只是附着在地球表面的微尘。一百万年之后,马蒂、耶稣,以及她身边所有的生命都不复存在了,可能连他们的后代也绝迹了,可是天地长存,一百万年后的浪花还是要照样拍打着海岸。潮来潮往,只有不用心灵计算时间的,才能脱离时间的摆弄。」

可是这答案却带给马蒂另一个更沈重的问题:

活着的生命阿,在长存的天地里是何许的短暂渺小,穷其一生地并发光亮,以为自己达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事实上连痕迹也不曾留下。人是风中的微尘。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盘之争、那些自由之争,即使争到了,又算什么?人只不过是风中的微尘,来自虚无,终于虚无,还有什么好苦恼执着的呢?就算是什么也不苦恼执着,结果还是一样,生命本身,和无生命比起来,一样地虚无,一样地没有意义。....生命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p356)

生命本身,和无生命比起来,一样地虚无,一样地没有意义。....生命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P356)

■ 从虚无到虚无之间

  这简直是回到了小说中一开始的马蒂。小说一开始的马蒂因失去爱、找不到方向而徬徨,如今的马蒂因天地浩瀚无情而看见生命是虚无。

  唯一的差别是,了悟生命虚无的马蒂,反而生出要「学习、经历」人生的勇气。

....生命来自虚无,终于虚无。人的虚无就是虚无一物,而「神」(体会一切圆满后的意识)的虚无,是一切冲突、一切翻腾之后的一切抵销,一切弥补。因为平衡了、圆满了、宁静了,所以虚无。

  那么中间的这一遭人生,有什么意义?

从混沌之初的地球中,电光石火里产生了生命的原始体....因为人来的地方虚无,人要去的地方也虚无,所以中间的这段人生,是满溢人性冲突的、纷乱的过程,如果不是尽可能地去体会人生中的一切,那么如何去融合、化解以得到神的虚无呢?

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繁华大都会如台北....旷野游牧如安坦德罗人....。即使从一切生活方式中逃离,还是在经历。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的慢,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走回头路,有的人如行尸走肉....但这一切都还是经历。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死亡,是人生另一种经历,因此也有意义....。(p359)

  从虚无到虚无的过程中,生命意义在于经历。经历本身就是意义。

  我们非常惊愕的发现,这跟尼采的超人哲学,竟是如此的神似,在「经历」就是意义中,是马蒂、是小叶、是明子、是吉儿、是海安或是耶稣....,都没有差别!一切的选择都是对的,一切的争辩都是不必要的。

  无论我们同不同意经历就是意义,在马蒂的死亡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比较同情抉择经历爱的马蒂。

一些热情、一些鲜血、就算是一滴泪....马蒂仰望星空,关于一滴眼泪就能赋予一个人生命的童话....现在她才知道,能够流出一滴眼泪的人阿,拥有多么大的幸福。(p366)

  马蒂渴望爱,渴望回返她曾拒绝的台北,但却为拯救耶稣,她选择死亡。

  我们得承认,在从虚无到虚无的生命历程中,抉择因爱而死,是何等超人的哲学。

  海安曾经狂喊:「我要用神的思维来看它,我从超人那里得到神的思维。」(p135)

  而马蒂,领悟人世是从虚无到虚无以后,拯救了被马达加斯加人当神一般期待的耶稣。马蒂,比耶稣更像神。

■ 超人哲学的答案

  在这部小说中,尽管伤心咖啡店里每个成员,都有艺术才情非平庸之辈,但是马蒂、素园、藤条、小叶,都还算蛮典型的台北都会人物,我们可以从周遭人中找到蛮类似的例子。

  而作者显然对马蒂别用上感情,所以拿笔派她去寻找生命与爱的答案。

  而海安与耶稣,却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反高度现代化文化的反抗典型,两人各走左右两极,一个属艺术之美的,一个属神秘宗教领域的,作者却又十分睿智的点出,他们两人其实内心深处源出于一――彼此相恋,时乃自恋;虽一具艺术之美的入世不安、一有宗教修行的出世寂静,却都是高度现代化文化中的颓废代表。

  最终作者透过马蒂确认生命的虚无,却肯定了爱与经历。

  而作者何以要把出世寂静的宗教修行者取名叫「耶稣」?作者在文中指出:

....远异于马蒂所知道的宗教形式。耶稣的修行,无关任何已知的宗教,他直接隶属于更根本的东西。(p317)

  透过耶稣这个人物的创造,作者尝试点出那修练神性过程中,失却人性的特质。他成为似人非人的存在。因此马蒂说:

一些热情、一些鲜血、就算是一滴泪....马蒂仰望星空,关于一滴眼泪就能赋予一个人生命的童话....现在她才知道,能够流出一滴眼泪的人阿,拥有多么大的幸福。(p366)

  与耶稣外现迥异本质相同的海安有没有人性呢?外型看来是太有了,简直人性到彻底的肉欲,但本质上,透过吉儿,作者如此描述海安:

我总觉得海安也是他美好形象的受害者,我认为他病态的自恋,自恋到这种程度是全世界最孤独的人,因为他拒绝面对其他人的感情。海安他病了,疯狂一样追逐着他自己的影子,已经陷入一种旁人无法触及的孤独绝境....(p194)

海安的心里,其实是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p199)

■ 真正的耶稣

  我们现在就来看被作者偷用的「耶稣」,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本质。

  耶稣乃上帝因爱而有的「陷溺」,这意味什么呢?意味上帝基于爱,决定入世承负人间苦罪,好让人因他入世承负苦罪之爱,摆脱苦罪而有的永恒虚无。

  因此,透过耶稣而有的生命意义,确实是爱,并且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的爱,这跟马蒂理解的答案近似,而根底的差异,是在于生命因上帝之爱始,也回归上帝永恒之爱,是以永恒的意义起,也以永恒的意义终。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因上帝的爱,连结于于永恒的意义。

  终结苦罪的虚无,恰是上帝入世、成为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的目的。

  信仰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也因此能让确认生命中勇于去爱去经历的抉择,不是一种超人的哲学信念,而是因信仰上帝,连结于上帝的爱与义,因而生出的能力。这正是圣经中保罗的陈述的深意:「我们有这宝贝(耶稣)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注四)

  最后我们拿西方文学经典作品《浮士德》来作比较。

  这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作家歌德,他是怎么说浮士德最终被上帝接纳上天的呢?浮士德经历爱›的幻灭美的幻灭理想主义的幻灭,上帝却纪念他这一生为爱与义而有的追求。不是只有经历学习,从虚无到虚无,而是因为有永恒的爱与义,是此时此刻不完全的爱与义,被永恒纪念。

  《伤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好书,具有文学细腻优美的文笔、挑旺情感的剧情张力、引人思考的哲学思辩....在面对高度现代化的都会社会,其反文化情境,也再在告知读者,众人以为的人生之路,不是唯一必然的人生之路。人可以让生命活的更美、更好。

  只是,最终迂回到原点的超人哲学,需要容让人更加深思,是否恰好命中吉儿对海安的要害描述:

你们都陷入一种要命的偶像崇拜,你们看见了海安的美、海安的不平凡,简直像是美梦成真一样....要知道海安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天之骄子,生来就富有、强健、智慧过人,所以他有本钱....

  强人哲学,将会导致答案只能少数天之骄子才能拥有。对生命追寻之旅的答案,除了「自认是强者」能得着,岂不也该让坦承自己是平庸的平凡的人,一样能获致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