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主日学发展史(有果效的主日学事奉)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纲 (以下资料来自「更新与成长:主日学成立九十年史」)

  雷克士系于一七三五年九月十四日诞生在英国古诺斯特(Gloucester),他是圣公会的信徒。当时英国的普通教育渐渐普及,设立不少私立的教会学校;教授基督教信仰的学课,注重学生的宗教生活。可是这些学校是属于特殊阶级的弟子才能享受的贵族学校。

  雷克士是人道主义者,关心贫困无薪上学的小孩,所以他特别在一七八○年设立了「主日学校」,不久普及到贫民阶级的子弟群中,使人人皆有机会接受正当的信仰与生活教育。

  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三日雷克士在古诺斯特日报的社论中,发表一篇长久闷在其心内的宗教教育方针与计划。果然,这一篇划时代的社论,引起教育界的共鸣,摇醒当代舆论界,得着社会一般的赞同与鼓励,雷克士再接再厉发表其宏论,每一次的发表,皆得广大读者的绝好反应,所以雷克士这一位慈善家,更勇敢地为贫民教育献身,这是普世教会设立主日学的远因。

  1. 导火线--贫民学校

      若是依照雷克士本身的告白,设立主日学的导火线,就是因为:有一天,他为了要聘请个园丁,走到大头针工厂的附近,有一群孩子在那里玩。这些小孩都是工厂女工的孩子,父母为了生活,不能教督小孩仅任凭他们在外边自由玩,也因为没有人管理,当然有的孩子打架,所穿的衣服也多破烂,身体既脏,又有的喜欢聚集赌博有的作坏事、有的唱流行歌……这是产业下革命下的悲剧,雷克士看到这个光景,伤心透了,恻隐之心,油然而生。

  2. 生活训练开始

      一七八○年雷克士,聘请四位女教师,一日付一先令的谢礼,在圣加特林家,聚集六岁至十四岁的小孩一齐读书与读经---消极的,预防他们坠落地;积极地培养他们有信仰与道德观念。特别规定研谈时间为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下午必须一齐礼拜后再读教理问答,到五点半以后才放学。

  3. 自编教材、善用管理

      雷克士自编教科书,颁发奖品给优秀的学生,鼓励青少年热心读书。上流或是贵族阶级者,不肯让其子弟读这个学校,后来这个学校改名为「安息日学校」,再更名为「圣经学校」。

  4. 宗教与一般教育并进

      由雷克士办理的学校,使我们确信两点:
    (1) 基督教教育的实施并不困难,有异象与信心就可推动。
    (2) 虽然其所教的不是纯基督教教育的课程,亦可达成基督教教育的果效。

  此事工渐渐得到社会一般的注意与关心,普遍在各地方设立不少这一种学校。三年后的一七八六年,在全英国已都普遍成立主日学校,教员由领谢礼转变成志愿事奉,由「聘请」改为「志愿服务」。

  雷克士的事工有两大世纪性的影响:(1)刺激一般教育的兴起;(2)教育的平民化。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主日学发展简史

  早期外国教师都聚集在台南,所以许多教会制度,或机关的发源地是在台南,后来才渐渐传至各地去。主日学的发起也是从台南,因为当时的台南是府城,是全台的政治中心,人口多,人才亦多,不单仅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也可说是教会生活的中心,所以有称台南为台湾的耶路撒冷。

  教会渐渐增加,信徒也渐渐增添,当然会友的儿女也日日加添。因此就有许多信徒感到教育信徒子弟识字与识圣经的必要。那时日本人尚未来台湾,国民教育尚未普及,只有极少数的「汉学仔」而已。

  所以每间教会都有权力办教会小学。虽是这样,但在乡村偏僻的教会就不容易开办小学。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困难无法请到好的老师,可是基于时代的需要,这个制度也从都市的教会渐渐普及到农村偏僻的地方,这就是台湾主日学的前身,不过教会小学是 Daily School(日日学)不是 Sunday School(主日学),因为他们不是一礼拜才聚集一次教他们读圣经,乃是天天上课。 照文献记载,正式组织主日学的教会,照一九二八年的主学年鉴,台湾主日学成立的顺序,第一鸟牛兰(一八八八)今爱兰教会,第二是太平境(一八八九),第三是马公(一八九四),第四是屏东(一八九五),以后许多教会先后组织主日学,到了一九一六年,台湾南部的主日学,就像雨后春笋般产生,已经有四十四间了。

庆祝圣诞节的起源

  最先举行圣诞庆祝会的主日学是台南太平境会,高金生牧师驻任太平境的时候,有日本军队的牧师叫西川,他觉得许多日本人的信徒没教会可做礼拜,应该建设一所用日语礼拜的教堂,之后,他便向台湾信徒兴日本人信徒募捐来建设了台南民族路教会,因为高牧师成为他的好邻舍,他在一九○七年,举行圣诞庆祝会时,请高牧师去参加他们的庆祝会!高牧师参加了之后,觉得我们的教会也该庆祝主的降生。许多会友也赞成,可是许多宣教师却不大赞成,因为怕以后会演变成外邦人庆祝妈祖生日那种精神。后来因为大家都同意了,一九○八年就在太平境教会举行台湾第一次的圣诞庆祝会,奖品都是会友自己买来非常热闹。

  太平境主日学的发起人是高天赐先生,他与高牧师到过大陆福州福音书院读书,他视察了那儿主日学发达的情形。回来台湾之后,就在台南鼓吹组织主日学,他本人当了老师兼校长的职务,当时尚未有统一的教材,不多久,由于他的热诚引起了许多外国女宣教师的注意,后来她们乐意来帮助他。最后,他们也觉得有必要制定一套定的教案就开始合作编辑了一个月的教案。

  后来,每月都将一个月的教案发表于公报上,以便帮助地方上的主日学,所以太平境的主日学,可说是当时全岛教会进步当模范的主日学,也可说是初代主日学的元老或称长兄。

  到了一九一六年四月,大会聚集在台南市设立,才正式派几位详加研究,计划未来主日学振兴诸题,这个就是主日学受统一的前兆。此时期对主日学贡献最大的宣教师就是宋忠坚牧师与师母。

  此时期的贡献,从此时期的主日学,至少我们可学习三件事:(1) 喜欢引导子女信主的热情;(2) 热切的学习精神;(3) 不怕艰苦。

内容

  很多人认为故事是假的,是编造出来的,但是,我们要在此要讲的故事是真的,是真活上帝的作为。

  主日学的创始人雷克士,他是英国的一个平信徒,他将教育与信仰结合,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至于台湾的主日学发展史,我在找资料时遇到困难,本来长老会庆祝主日学百周年时想要编一本这样的书,但是资料很少,只能从教会的周年纪念册去翻。但是这些纪念册都只有大事记,至于教会主日学的历史记载很少。只有原住民教会有一本「主日学简史」,不过这本主日学史只做年代记载,较少作事工批判分析,较少记载推动者有那些理念、理想,如何经营主日学,如何发展。

  从英国雷克士的传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推动者。一个领导者应该要有以下特质:

  1. 他要有异象、有远见

      异象是一个梦,大家都希望美梦成真。我接总会教育干事这个工作时,有一个梦 ――「完成全龄教材推动终身学习」。当一个梦落实之后,接着再编织另一个梦。如果没有异象,事工就会停顿。在教会牧会也是这样,到某个段落,牧师如果没有设定整体教会的目标,教会就会停顿。我在台南东宁教会牧会总共有 13 年,到第十年的时候,我就想离开。会友问我,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要离开。我说,如果我继续做下去,可能只是在享受成果而已,不会再有突破,会友也没有突破,牧师和会友就一起在享受成果。异象需要不断更新,原先设定的目标快要达成的时候,就要再设下一个目标,向前面的标竿直跑。做一个领导者要先有异象。

    当人们认同你的异象时他们就会认同你的领导。

  2.  

  3. 要有可达成目标的策略

      有异象,如果不能达成,只有徒叫人失望而已。我在总会工作时一直在注意这个问题。以两千年福音运动来说,原来的目标是要达到教会 20000 间,会友人数 200 万。当初设定目标是要信徒人数达到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目标呢?他们说,这是来自圣经的教导,圣经教人要奉献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就向上帝说,两千年时,会友的人数要达到 200 万。现在两千年近了,达不到目标了,怎么办?只好再重新设定目标。

      其实上帝赏赐我们许多恩赐,有科学研究、社会调查与分析可以运用,这都可以跟事工来配搭。要达到异象,必须要有可达成目标的策略,这都要研究与分析来配合。这不是只有凭空想像或祷告完之后凭信心,就做决定。

      查经也是一样,我们需要读圣经背景、了解圣经历史、探讨原文的含意,否则就无法了解上帝的意思。有的人祷告完,翻开圣经,就说他知道上帝的旨意、这就是上帝要对他说的话。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谈目标、谈策略,我们需要做研究、做分析。要如何发展主日学?我们需要调查,教会会友有多少子女?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来教会? 东宁教会的少年团契,孩子有四、五十个。我从前自己带领他们,十年后一半以上都成为重要的领导者,但是那时候有些人都不来教会。我去调查,了解到底原因在哪里,结果发现最大的阻力来自父母。为了达成目标,我先分析这些阻力,找到阻力之后再一一化解。原来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业,虽然孩子喜欢到教会,父母不放心。我找父母沟通时先不谈信仰,否则他们会说,牧师只会谈信仰。我对作父母的说,先看看你的孩子,他读书那么忙,下课后还要补习,压力一定很大,你可不可以替他找一个时间和空间来舒解压力?他们都点头同意。我再说,教会团契是可以提供他舒解压力的地方,何况还有信仰的栽培,又可以训练他的领导能力、栽培他成为一个领导人物,而且又可培养人际关系,学习团体生活。父母听了之后就都鼓励孩子来到教会。我们的团契就一直在成长,参加的人灵命也成长。我的这个策略形成之后,带给教会、家长、社区很多帮助,因为有一半的孩子来自社区。可见形成一个可达成目标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当人们相信你有可以达成目标的策略时,他们就会跟随你。

  4.  

  5. 要有明智的决策

      决策的形成与策略运用有连带关系。平常你就要去了解、看见这个社区的需要,探讨这社区百姓的问题何在,教会要怎样针对这个社区提供服务。 以主日学来说,如何形成决策也是相当重要的。决策不是只有几个人在想,如果只有几个人在想,是很危险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最棒,我知道得最多,我想出来的一定最好。

      雷克士会想到要教育孩子是因为他有道成肉身的精神。我曾与神学院老师分享说,神学院今天的问题是肉身成道,将神学讲得本身及别人都无法实践。耶稣是道成肉身,将上帝的话讲得我们都明白,而且能够遵行。主日学老师要成为活教材,老师本身就要先体验,先实践,有实践的过程,成为领导者时才能做好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才不会与事实相差太远。否则相差太远,大家都会认为那是天高皇帝远,高高在上达不到。

      我刚推动主日学教材时,有人说,总会编的教材很好,但是说好还不够,这些教材只是白纸黑字,如何让上帝的话活出来,老师本身要成为活教材,这才是重要。基督教教育不是只在教知识,而是在分享生命,是生命的培育。老师本身要先得到丰盛的生命。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你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如果教育者没有这样的体验,所做出来的决策,或所推动的事工,就和一般教育没有什么不同。有教材,有教室,有老师,有学生,但是缺乏生命体验的决策,就无果效。我们要去了解主日学学生的需要是什么,老师所面对的问题在那里。

      很多教会都期待有好教材,然后有人愿意教就好。有人愿意教主日学,大家就感谢主,赞美主。我说,慢点感谢;这些老师如果没有加以培育、装备,而有了教材就去教,学生原来用很渴慕的心来到教会,因为老师没有准备、没有体会,教的是自己所不相信的,孩子就会感到来主日学好无聊。孩子都可以感受得到、知道老师有否准备。

      老师,这样错误的决策,其结果是孩子觉得基督教很无聊,就离开。长大后很难再邀请他们来教会。

    人们愿意跟随能做明智决策的领导人,这包括对问题的辨识力以及处理能力。

  6.  

  7. 要能明智的分派

      决策之后就要分工合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教幼儿,像我,虽然以前很会教幼儿,现在就不行,孩子不会找我。我跟青年在一起还可以,几年之后可能会被视为 LKK,那时就要跟老年人在一起。主日学校长要知道每个老师的专长、特质,然后分派工作。有人比较会讲圣经故事,有的会教唱,有的会组织。做一个主日学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也是一样,你也需要在班级中分派工作,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一间教会要成为有活力的教会,一个团契要成为活泼的团契,每个人都要有事奉。今天教会无法成长是因为旁观者太多,参与的人少。看的人说,作的人少,批评就会多,问题也多。

      我在牧会时如何让会友参与教会事工呢?我让每个家庭在每主日轮流当招待。这是牧会经验,主日学也可参考。教会聘牧师时对牧师的期待通常有二,会讲道、会探访。但是很会讲道的牧师经常没做三年就离开。信徒听完讲道之后不一定行出来。第二,会探访,会友期待牧师会探访。但是你去探访之后,他是否能够站起来,去关心别人。如果没有,你探访了 100 次,第 101 次没去,他就会说,这牧师懒惰,只照顾那人,不照顾我。我们需要帮助这人自己站起来,在教会参与事奉。明智的分派就是让他参与、让他体验,发挥他的恩赐。

      教主日学也一样,分享故事、圣经真理与信息之后,学生有否活出生命来,如果没有,所教的只是形式化而已。 教到很难教的孩子怎么办?大部分的人都推给牧师教。其实这种孩子最有潜能,他的生命改变之后,他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有的学生上课时调皮是要引人注目,希望有人关心,如果你关心他,给他工作,他就能够发挥他的才干。明智的分派,这是做主日学老师很重要的工作。

    当人们能按个人所领受的恩赐,以及所拥有的才能,被分派在适当的岗位上时,他们就会有更优越、更美好的表现。

  8.  

  9. 能确切的授权

      有很多领导者常常自己一手包办。如果你成为主日学老师,做一个领导者,很多人会说,都看你的了。我刚去教会牧会时,第一次与长执见面,长执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张牧师,我们教会一切都看你了。」我说,不要这样说,我们一起来同工。同工很重要,每个人的恩赐不一样,有同工才有力量。

      主日学老师不要说,他比较棒,我们都看他的,我比较差,我做一点点就好。我们需要思想,我的能力是什么;透过不同恩赐,来分享并同工,可以将主日学经营好,教会也会变得更好。如果没有充分同工,大家就会观望,最后就推给主日学校长。教会聘牧,常希望找一个全能的。如果牧师工作全包,那牧师就是最笨的了。样样都要做,结果是样样做不好。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有限与长处,你是某方面的专长,藉此专长与其他人配合,一起来做。

    当人们感受到被需要,以及被信任时,他们的表现精神更旺盛。

  10.  

  11. 有负责的督导  

      授权之后就需要督导。督导不是监督,而是要辅导他,帮助他,授权者成为协助者、帮助者。代祷本身就是一种关怀,单为某事代祷还不够,如果真的关心他就要去探访他,了解他的问题,再来替他祷告,这就不一样。有时自己无法帮助他,但可为他找资源。

    人们时常不是在做你所期望他们做的,而是在做你所督导他所做的。

  12.  

  13. 善意的沟通

      很多事工推不动,阻力很多,就好像水沟如果不通,就会发臭。这些阻力要如何化解?我们需要先找出阻力是什么。面临阻力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我无能为力,其实可以倚靠上帝,求圣灵帮助尽力而为。我们教主日学,不是只我们在教,有圣灵在帮助。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用。

    唯有善意的沟通(包括对理性的工作以及感性的生活状况之关切)才能鼓舞人有更美好的表现。

  14.  

  15. 有诚意的推动  

      要有心,有心才能做大事;如果能力很强,无心的话一样无法推。作主日学老师要有心,有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有这样的爱心来推动,才有动力。雷克士有心来关心孩童,他就能够推动事工。

    人们时常在诚意的推动下,成为领导人希望他所成为的那种有效率的工作者。

  16.  

  17. 有宽广的胸襟  

      有宽广的胸襟,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我在总会推动事工,有时接到教会的人打电话来骂,总会到底是在干什么,声音又很大。这一次震灾,有很多会友打电话来问,张牧师,为什么总会都没做什么,电视上都看不到。其实地震当夜,半小时之后,彰化基督教医院就已经派医疗团到南投埔里,总会的牧师翌日也已经进入灾区了解状况。会友一再打电话来,听多了质问的都一样,说,为什么电视没看到,我急起来,反问他说,我在电视中也没看到你,他很生气,我说,你慢点生气,我很温和地跟他解释:我电视中没看到你,并不会否定你的存在;你也不要因为电视没看到就认为总会没在做事。你最好问,总会现在在做什么,我可以参与否。他听了之后,就说,对不起,我了解了。如果没有宽广的胸襟,就容易起冲突,弄到最后没有同工,就变得孤立。作主日学老师也一样,有时学生问的问题使你很难堪,你也要学习如何去化解。

    当人们知道他们的声音(包括他们的看法、建议、心声)有被听见时,他们会更愿意委身。

  18.  

  19. 有计画的培训  

      今天教会会有断层是因为教会缺乏栽培人才的计划。没有栽培人才就会断层,断层之后要传承就很困难。每个时代都需要人才。我们并不是因为某个人是可栽培之才,才栽培他。你看耶稣选学生,耶稣的学生,以我们今日的眼光来看,没有一个是可造就之才。我小时候以为彼得可能是念台大的,否则,他怎么有可能做这么伟大的工作,长大以后才知道不是。他们这些人在耶稣眼中都是可造就之才。耶稣看每个人都是宝贝,他有计划栽培他们。雷克士也是一样,看每个孩子都是宝贝。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富人和贫穷人的差距很大,富人有贵族学校可念,教会设的学校也成为贵族学校接受富人子弟就学。那时代,由于父母都在工作,孩子在街头游玩,父母无法关心照顾,他们在那里学坏,雷克士看见这些孩子的需要,看到他们都是上帝的宝贝,将他们聚集起来,教导他们。他规定,吃饭要洗手,服装要整齐,从基本的生活习惯教起,然后教信仰,慢慢,就形成主日学。有计画的培训,不要看这人是可造之才,才加以培训,而是要看到每个人都有恩赐,要去关心。耶稣已经给我们很好的模范。耶稣的学生有个特质,他们都看见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他们身上有不平凡的信息要分享。做一个主日学老师,我们知道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我们的身上要见证出不平凡的信息。我们也要栽培新的一代,训练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的生命发挥基督的香气,见证基督的爱。

    人们所拥有的恩赐与才干,在多方面的培育下,总会有更显着的工作表现。

  20.  

  21. 有鼓舞的奖励  

      小时候参加圣诞节,最期待的就是奖品。现在的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期待,因为礼物太多了。当时我拿到的礼物,现在算算约十块钱而已,但是到现在印象很深刻。老师送我礼物时告诉我,我为什么得奖,礼物的意义是什么。我记得那是一个木制的飞机,老师说我今年表现很好,所以得奖。我那时才八九岁而已,那时很多事情都忘了,但是那年的圣诞礼物,我却记得很清楚。老师讲完之后,也告诉我有哪些地方还要努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鼓励很重要,责备使人挫折感很深。

    人们对有所鼓励的工作(包括口头的鼓励,以及各种奖励)总会加倍用心去完成。

  22.  

  23. 成为活教材,成为可信赖的品格  

      我最近在思考,宗教改革,要改革宗教、改革制度吗?其实最需要改革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生命要让圣灵来更新,不断地更新。有再好的制度组织,如果人不好,人进去以后,制度也会变坏。司布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一直希望找一个完美的教会,换了好几间,都不满意。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教会,但是没多久,由于他的加入,那间教会就变得不完美了。

      我们要从本身来做信仰反省,特别是主日学老师,需要反省,在反省中看见我们本身的软弱,看见上帝在我们身上所要成就的工。

    做为领导者无可信赖的品格,以上所言的皆会被大打折扣。

  教会做纪念册都是一模一样,教会大事,特别是牧师的大事最多。里面多半写长执何时就任,主日学老师何时担任,做了多久又换了谁,很少写到这个教会在这时代为社区做了什么样的事,有什么特别大的事可成为历史。我们也可以做分析,批判,反省。不过,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我期待和平教会如果要出纪念册,可以努力这样做。主日学历史,团契的历史,团契发生哪些感动人的故事,如果不留下来,以后就找不到。

  我是在太平境教会的纪念册找到一些资料。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主日学发展从太平境教会开始。南部的传统是从苏格兰来的。雷克士是英国人,他创办主日学,影响到全英国,所以英国最先有主日学。雷克士对教育有两大影响:刺激一般教育的兴起、教育的平民化。这个刺激有直接影响到台湾,台湾第一间学校是教会设的,长荣中学。第一间大学,台南神学院,第一个印刷机也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这个印刷机目前放在长荣的教会历史馆。教会过去对历史不重视,以前台南神学院有个历史馆,但是里面陈列的东西被小偷偷走许多。第一个印刷机现在保管在长荣中学的教会历史馆,有机会可以去参观。第一份报纸是台湾教会公报,在教会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主日学要建教室,其实,雷克士并不注重教室。主日学在做的都是无形的工作。教会在编预算时,教育经费占多少?政府宪法规定,教育经费要占 15%,我曾经在教会公报撰文说,我们在批评政府,说政府未达宪法标准,钱都用在国防建设,用在教育的很少。但教会也一样,用在国防建设多,用在教育少,教会的国防建设就是建礼拜堂,建教育馆,买房子,用很少的比例在做教育事工,这是看不到的,长执和会友也不会去关心。过去主日学历史,所注重的是看不见的教育事工,使它平民化,打开教会的围墙,使社区的孩子进来。主日学不要限定于教会的孩子。我曾经在公报的社论写道,有 195 万的小羊需要喂养。我从教育部得到这样的统计,全国有 2520 间的小学,有 195 万国小的学生,教会说没有主日学学生,这些不是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是否去关心?初代教会在发展主日学时都是对外,做野外主日学的工作。

  胡文池牧师所着「忆往事看神能」,书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主日学事工,但是他在布农族作宣教事工,也是先招聚孩子。他来到村庄,都是先和孩子在一起。他如何跟孩子讲故事?这些孩子不会北京话,只会布农话,他就向布农孩子学布农语,日后他还帮助布农语的圣经翻译工作。他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就将耶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布农族主日学的形成从这里开始。这也是平民化的作法。他在社区、山区里,跟孩子作朋友,从学语言开始,将耶稣的信息传扬出去。这也是一种福音传达的方式。太鲁阁族写他们的故事,没写到主日学事工,但是我看到福音在太鲁阁的开始,也是从部落,从学语言,从讲故事开始,这和宣教师来台湾宣教的方式相同,先办英语班,然后用英语查圣经。1908 年台湾第一次庆祝圣诞,在太平境教会。当时的宣教师并不赞成庆祝圣诞,怕像民间在庆祝妈祖生日一样,宣教师当初所关心的,现在真的变成这样,圣诞变成耶诞,大家都在庆祝圣诞,却不知道其意义,这就失去庆祝圣诞的意思。

  一般说主日学,都是指儿童主日学,我接总会教育干事时,就主张要发展全年龄的主日学,在教会,常只停留在新生命诞生的喜乐,有人来洗礼,就感谢主,洗礼完之后,我调查的结果十间教会,十间没有作洗礼后的教育,洗礼后,没教育,没栽培,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成长,会让外面的知识所影响。他们来教会,常聚会就被选为长执,当长执又没接受训练,不知道长执的角色与职责,担任主日学老师,又没有加以装备,这就好像一对夫妇,结婚之后生子,生了孩子以后,都喂牛奶,喂到两岁、三岁还在喂,如此,孩子成为家庭的负担,今天教会都在负担这些长不大的信徒。新生命诞生之后,我们应该期待生命成长的喜乐。养育孩子,一夜长一寸,教会都没作这种事工。这些历史只停留在儿童主日学。我们应该改变,要有全年龄的主日学,没有毕业证书。我们不要发毕业证书,主日学没有毕业,只有结业。生命成长的喜乐,要有人去关心、付代价。总会现在出版全年龄的教材,很多人在使用,有此教材,推动成人主日学比较容易。教会无法推动成人主日学的理由,没教材,没老师。我们所出版的,除了查经教材外,还有基督教教义的教材,教会历史的教材,基础教育的教材。没老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主日学不要排排坐,最好坐成一个圆圈,如此,没有一个人躲在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互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老师,有教材,里面有问题分享,有一个人带领就可以了。我们要训练如何带领,根据讨论题目来分享信仰的体验。每个人都有他的信仰体验,只要不离题或讲个不停就可以。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分享,你经验到的上帝和我经验到的可能不一样。每个人的信仰体验和经历都不一样,透过分享可以互相建造。圣经用「认识」指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契合。我们不可能用有限的我去认识无限的上帝。但是上帝透过启示让我们认识他。太空人看见浩瀚宇宙,就说,上帝这样伟大。很多科学家有这样的体验。这是一般启示。上帝也透过特别启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我们当中帮助我们认识上帝。这些不同的活动、分享,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上帝。成人主日学非常重要,总会已经通过法规,长执要受训,牧师也要有在职教育。

  我在总会编小羊月刊,曾与台北市教育局签约,要出版里面的内容「儿童人权与你」,这是用故事的方式来改写联合国儿童人权宪章。发展主日学,要了解社会的需要。 主日学推动全年龄的学习,全人的成长,现在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发展胎教的主日学教育。这也是很重要,这是可以开发的领域。生态保护也可以做主日学教材。

 
回应与讨论

传福音的策略

杨淑君:

你所说的主日学历史,这些孩子不论是英国或台湾早期,他们都没有机会上学,所以教会让他们进来。可是今天我们所处的情况不是这样,小孩子忙得不得了,他们有各种活动,排得满满的。我们如何让他们有生命的成长?

张牧师:

福音不变,社会在变,教会要怎样因应,这是需要思考的。例如,孩子很喜欢玩电动,任天堂的电动玩具,它的内容大都充满暴力的,我们能否从圣经故事来开发游戏程式,请基督徒的电脑程式设技师来思考这个问题。台湾每年都从日本进口两百万册的漫画,连大人也喜欢漫画。我们能否将圣经故事变成漫画,或卡通。要如何进到社区?其实不是没有孩子,公园里也有许多孩子。像这次在埔里灾区,小羊月刊寄好几箱去都还不够用,原因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忙着重建,无法顾及孩子。这是一个宣教时机。我们必须掌握时间地点。从前东宁教会的社区和这里很像,我们组社区合唱团,父母很感兴趣。当开始时没多少人,后来大家抢着要报名,要考试才能进来。通过社区儿童合唱团,孩子有参与,复活节、母亲节时他们会献诗,献诗时,不必邀请父母一定会来。那个主日就做福音主日。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去邀请。我们还可以想到其他不同的方式。大人也是一样,妈妈教室就可以有此功能。福音不改变,传福音的方式可以多样,多变化。教会如果一成不变,教会就不会进步。英国教会就是这样,他们复兴之后,认为信仰不能强迫,让孩子自由选择,结果,现在教堂很漂亮,但是很多却在拍卖。英国的教会有一半在拍卖,我看到了,很想买回来。我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十字路口看见一间很漂亮的教堂,想进去,有牧师告诉我说,你要注意,那不是教堂,那是餐厅,因为教堂被卖掉,人家将它改为酒吧,十字架被取下来。福音没变,社会在改变,我们要怎样来传福音。要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福音事工,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教会应该成为开放的教会,成为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教会。否则教会盖得再怎么漂亮也没用。我说,世界上最浪费的就是教堂,一个星期只用一次,一次只用一两个小时。我调查了台中以北,在这五年内盖了 20 几间的教堂,总共花费了约十亿,一间将近五千万。我说的十亿只是建筑物,不包括土地。用十亿盖礼拜堂,有多少信徒?约 2000 人而已。十亿,2000 人享用,一个人用了约 50 万。教会增长了没有?没有,因为只注重硬体建设。这十亿如果换个用途,不要用来盖礼拜堂,而用来做福音事工,来训练人,来传福音,十年内至少应该可以增加一万个信徒。这次的地震,会友对地震灾区的关心捐献超过一亿元。回想我们在做各样事工时,常常募不到足够的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认为即使是救灾,也应该用更多在心灵重建方面,不需要那么急着在硬体方面盖教堂。应该先帮助受灾的人站起来,这就是教育的过程。我们也应该要推动全年龄的主日学,从幼儿开始,一直到老年。

梁望惠:

师资训练是否应该由教会来办?或是中会、总会办就可以了?

张牧师:

从前总会办师资训练,后来我接教育干事之后,推动由中会来举办,参加的人比较多。我们也在中会推动办教学观摩,办教学观摩的效果是,教会可以截长补短,教会可以分享经验。办教学观摩时还有另一个效果,教会如果缺少什么设备,长执会很愿意这时去购买,因为有人要来观摩、参观。如果主日学没有什么制度化的话,人家要来观摩了,应该改进一下,赶快建立制度。教学观摩可以刺激教会主日学做得更好,可以互相学习与分享,这是很重要的。师资训练教会也可以做,可以针对教会的需要来办。中会办的活动、地方教会办的活动都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总会的角色应该是整合、提供资料。教会或中会要出版教材,做研究比较困难,这都必须由总会来做。总会要提出政策和方针,透过研究发展、包括资料搜集。像教会就很难成立类似总会的教育中心,或主日学资料馆。

如何做好宗教教育?

王道仁:

教主日学时感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难建立,因为只有礼拜天见面,上完主日学,就要赶着参加崇拜,完全没有下课时间可以跟学生互动。周间虽然也可以关心,但是还是感觉不够。老师和学生无法建立深厚关系时,很难说从实践生活来建立他们的信仰,无法让学生看到身教,大部分只有言教而已。

张牧师:

主日学学生来到教会的时间的确很短,我们常把基督教教育的责任放在教会,放在那一个多小时里。包括教会牧师、长执,大家的观念都是只要小孩有来上主日学,就很好了,而忽略师资的培育、教材的选择、装备等等。其实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是家庭,家庭很重要。犹太人今天文化传承那么好,亡国后两千多年还可以建国,他们的家庭宗教教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在以色列进修时,看到犹太人的家庭一直强调家庭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只将教育的责任全放在教会。教会里的老师,透过家长的重视,和家长联系,如此,才有可能进入家庭。特别是目前台湾的教育特别重视学业,因此主日学变成只是一个装饰或点缀。老师如果关心,但是家长不配合,就很难奏效。要如何重视?教会的牧师、长执要经常强调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宗教教育有两个场合,一个是教会,另一个是家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主日学老师,一个是父母。父母影响非常大。一个礼拜只来一小时,真的是很难关心。基本上是需要去了解这个孩子,从家长来了解比较快。如果无法每周探访,或许可以一个月一次。让小孩知道我们在为他祷告,也让孩子愿意、敢将他的困难告诉你,请你为他祷告。我当牧师,觉得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会友信任我愿意将他的困难告诉我。做老师的要让学生信任你,也鼓励孩子将他的困难、痛苦、甜蜜都告诉老师,请老师为他祷告。人一生中很快乐的事就是,我们可以将内心的话与所信任的人分享。在教会我强调的是,教会一个大家庭。教会如果不是家庭,你来到教会就变成像是客人,不会将教会当作自己的家,你就不会去爱教会、去关心它。我们可以从主日学做起,从团契做起。我们的少契聚会室有个门牌「这是我们的家」,在此可以煮饭,可以看书写功课。我的牧师馆,冰箱他们也可以来开。这有个好处,他们看到里面没东西时,也会买东西放进去。那时在团契的人大家都很熟悉,到现在彼此感情还是很好。他们觉得这就是我的家,都是自己的人。教会如果建立到这样的地步,你就会发现人进去不会流失。韩国教会有一本书叫做「爱网重重」,抓鱼时虽然有网,但是鱼也会流失,因为只有一个网,只网到大鱼,小鱼都会流失。爱网重重的意思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爱,不分大小,不分彼此,可以彼此帮助。我们可以从主日学做起,鼓励父母要重视这个,如此才能与孩子交流。父母如不重视,你要去关心,他会说,我的孩子读书忙死了,你不要来干扰,礼拜天有去就不错了。我发现,孩子不到教会的,有很多是长执的子女。我不知道我们的教会如何,其他教会这种现象很多。

王道仁:

我们教会的长执没有阻挡孩子,不过有父母强迫孩子到教会,孩子不喜欢。

张牧师:

说到强迫,这是传统基督徒家庭的问题,我们要教导会友,信仰不是强迫的,像我就是被我父亲「强迫」做牧师。我父亲是第一代的信徒,我是长子,小时候很自然长子被奉献做牧师。我告诉我父亲,我不合适,因为我很内向,没有口才,我的兴趣在机械。玩机械,我可以玩得很久。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对文学没兴趣。现在要常常写文章、讲话、接触人,这都是被训练的结果。不过在这过程中,首先是我父亲将我奉献,后来是我自己奉献。如果我做牧师很快乐的话,不是因为我父亲奉献,而是我自己奉献。信仰必须出于自己。我们要鼓励会友说,如何让孩子喜欢到教会。如果只是强迫的,信仰就变成一个负担,无法找到信仰的真谛。

如何管教学生?

洪慧蓉:

有些主日学老师反应,在一般学校教书与在儿童主日学教书很不一样,在一般学校,学生都很尊重老师;但是在儿主,学生就不是这样。老师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反正我就是来服事的,学生不尊重我没关系;或者是应该想办法推动,让学生能够尊重老师?

王道仁:

当然,老师和学生要彼此尊重,这是前提。但是我不觉得在教会学生要非常尊重老师,最好能够打成一片。对于维持主日学的秩序,这次我们举办教会夏季学校和福音队的经验,我发现有人扮黑脸的效果不错,真的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个扮黑脸的人要有很明确的分际,只有当他挂值星官布条时才扮黑脸,卸下布条时就又笑脸迎人,和其他老师一样。

洪慧蓉:

在儿童主日学,遇到非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可否管教?如何管教?在一般的学校,处罚可以立竿见影。在教会呢?可以处罚吗?

张牧师:

处罚是可以的,就看如何作。很调皮的学生,学生会说,老师,这个我都听过了。在主日学就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听就是大卫用同样那颗石头打死歌利亚,故事一成不变。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方式,让孩子去讲。

洪慧蓉:

这样的学生还好,我所说的是他在上课时会捣蛋,发出怪声,一直讲话,或者走来走去,打其他同学,妨碍到其他同学。更严重的像过动儿,要怎么办?

王道仁:

这一定是你小时候非常乖,才会觉得这些学生很皮。像我们这种小时候不乖的,就会希望老师最好多一点爱心。

张牧师:

这样的孩子是要引起注意,我会邀这样的孩子来做助教,坐在我的旁边。坐在我旁边的话,他比较不敢乱来。我叫他作什么,他就帮忙拿什么。我告诉他,我讲完了之后,轮到你讲,这样他就会很注意听。你要看他为什么要引起注意,有时需要人进一步关心,有时是希望表现,有些比较内向的,也要提供机会让他表现。下课以后跟他个别谈谈,告诉他老师的看法与感受,取得他的信任。他对你愈信任,只要你讲一下或是眨个眼,他就知道了。我请某某同学来帮老师作一些事情,这其实是处罚他,但他会很高兴。效果一样,方式可以不同。不必直接处罚他。牧会时也碰到类似问题,我曾遇到一位长老,每次我提议什么,他都反对。后来我送他一本书,叫做「可能」,是美国水晶教会出版的,已经出了 32 版了。隔周这位长老把这本书丢在我面前说,牧师,你买这本书是专门冲着我来的,我也很坦白地对他说,「针对你没有错,但是每一件事情你要看它的可能性,不要每件事都反对,如果要反对,也要说明理由何在,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同时我也在调整、改变我自己的心境。我一直在向上帝祷告,最后体会到上帝也藉着这位长老在磨练我、训练我。到有一天,他改变了,每一件事情变成都是他在支持我。如果我那时跟他对立,他没改变,我也没改变,教会就不会进步。他改变以后,本来是阻力,却变成很大的助力。这要看方式、时间等因素。

潘锡安:

我教的是国中生,可能是老练度的问题。授课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到你。让小朋友有纪律感很重要。让小朋友知道,老师是有爱心的,老师不是痛恨你,只是你不要捣蛋。

张牧师:

作领导者或作老师一定要受尊重,这是必要的。我当牧师时曾对会友说,今天如果你们不尊重我做牧师这个角色,我讲道你们一定听不下去。如果学生不尊敬老师,如何能够听老师教导。这是最根本的。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在学校也一样。影响我很深的老师,今天仍然是很好的朋友,包括神学院的老师。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这个角色需要拿捏得好。儿童主日学也要学习尊重老师。我曾经遇见规矩差的学生,我就请他管理秩序,我跟他说,这班的秩序由你来管理。他非常高兴。我问他,如果你要管好秩序,你要怎样表现?他说了一大堆,我说,如果你要当模范,应该怎样,这不要由我来讲。他自己说的,他会思考,会自己去作。我们今日的教育常常是老师讲一大堆,但是老师不在时,学生的表现又是另一样。我们的社会变成这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人的表现是两样。要改变社会,就要教到这样,即使老师不在,也一样表现。只有教会能够教到这种地步,因为我们无论到那里,上帝与我们同在。老师的责任就是将这活活的上帝分享给学生。

教学要用启发性。我教过的主日学学生,在大人礼拜时敢起来祷告,这是从儿童主日学的崇拜训练起。儿童主日学有四十分钟自己的礼拜,只有一个老师带领,他们自己写周报,内容很有趣。他们自己领会、自己读经、祷告。学生的祷告先写下来,老师过目,礼拜时就念出来(祷告不必闭眼睛)。这种训练到时候都能够派上用场,到少契时他们就很独立,后来就参与教会成为重要的同工。这都是从小训练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质,只有在教会最有可能看到这些,在学校由于人数过多,无法注意到这些个别差异。有时透过教学分享、教学研讨会时提到这个问题,分享不一样的经验,将这种观念传递出去而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另一个构想:在教会最好能够组成主日学的家长会。比较少有教会这样作,我曾经鼓励一些教会这样作,效果不错,因为家长才知道他的孩子在教会主日学学到什么。你去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只是在问他的孩子在学校学什么,考试考几分。很少有家长关心,我的孩子在教会学到什么。透过家长会,鼓励家长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在主日学学到什么,这样来鼓励家长参与。我们在说全年龄的学习,父母如果参加成人主日学,他就比较有体会。最近在推动将儿童主日学老师进修教材的部份抽取出来,成为另一套成人主日学教材,供父母来读,父母上这样的班,读完以后,由于跟孩子有一样的主题、故事、进度,就可以跟孩子分享、对话,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可行的方式。父母的参与很重要。关怀如果只是单向,效果有限。有父母参与的话,效果比较好。否则单说要替主日学学生祷告,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要祷告什么。

给家长、给老师的资料

梁望惠:

记得我们家孩子在美国时,每个礼拜,主日学老师都会分一张单张让孩子带回家,这一张就是要父母跟孩子讨论、分享的,建议总会的教材也可以将这种单张设计在里面,目前只有一季给家长一封信,可考虑每一周都有一份。

王道仁:

关于函授课程,像万国儿童布道团有出版月刊,给主日学老师看,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我看了觉得很好。总会所出版的小羊月刊是给学生的,是否可出版给老师看的刊物。

张牧师:

总会也有出版给老师的刊物,叫做「导师」,目前发行 7000-8000 份,可自由索阅。从前这些刊物都是寄给教会,但常未能达到主日学老师手中。后来我们改变作法,搜集老师的地址和电话,直接寄给老师,效果还不错。我搜集电话还有一个附带的目的,有时可以做电话民调,看老师对教材的反应如何。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查,总会不知道地方教会的需要如何。

王荣德:

我们先调查一下老师的需求,再将名单转交给总会,请总会来寄。调查时同时也填上 e-mail,如此比较环保。

牧师所扮演的角色

张牧师:

成人主日学非常重要,改变传道人的观念,是总会的责任。我在中会推动造就训练时,阻力大部分从牧师来,牧师心想,这些会友如果去学那么多,懂那么多,那我牧会就困难了。中世纪会产生宗教裁判所,这就是宗教专制的结果,将信仰变成牧师的专利。其实牧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是多经过神学院训练,责任比较重大而已,我的责任是帮助人认识上帝。要运用更多人的恩赐才能来参与这个事奉。如果有人问圣经问题,有时我不会回答,他看到了也可以分享。这个分享并不会对我造成伤害或威胁,我很清楚让你了解我是有限的,如果你问我多一点儿童心理学,我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不懂。我们要时时承认自己的有限性。然后才有可能进步,否则教会不能成长。推动全年龄的学习不用害怕,牧师长执不用怕,自己才会更努力追求。

梁望惠:

这是因为张牧师有自信,所以不会感到受威胁。

王荣德:

我们教会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终身服事,成人主日学比较有系统性,教导圣经真道如何生活。当然也有其他方式,像团契活动,只是它们比较没有系统。牧师的工作是让弟兄姊妹成长,他们就会自己去做工。

张牧师:

牧师的角色是发掘每个人的长处,提供每个人服事的机会。如果每样工作都是牧师作,这个教会就惨了,不会成长。这个教会如果更多人参与,更多人学习、成长,成长以后才能分享。没有成长就不可能分享,如果他对自己的信仰没自信、没把握,怎么能够去传福音呢?这就是我们教会没有在传福音的缘故。学习、成长、事奉,这三点很好,可以当作教育事工的口号。像「师资训练」改成「师资培育」,「全年龄的教育」改为「全年龄的学习」,这都是好的口号。愈事奉,就会愈谦卑,因为事奉以后会知道自己的有限;愈事奉,才发现需要祷告,祈求上帝帮助我有能力;在事奉中也发现,不是只有我会而已,很多其他人也会。而学习在团队中服事。


讲师介绍:
台南神学院道学硕士
曾任东宁教会牧师、长老会总会教育干事
现任长老会总会助理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