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圣经好好吃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就走到天使那里,对他说:「请你把小书卷给我。」他对我说:「你拿着吃尽了,便叫你肚子发苦,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我从天使手中把小书卷接过来,吃尽了。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吃了以后,肚子觉得发苦了。(启十9-10)

「吃这卷书」是笔者特别挑选出的隐喻,作为以读经来塑造我们生命的象徵;圣灵就是使用这样的方式,使基督在我们里面成形。我们不再只是用头脑知道的更多,而是想让自己的生命能够更像基督。

这项任务极其迫切。我们显然活在以自我取代圣经地位的时代;在各方面,我们被鼓励要掌控自己的生命,并且让自己的体验成为生活的依据与权威来源。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精神已经彻底侵入了教会。未受洗礼的世界,企图要独立自主自治,多多少少是意料中事。然而,我们这些以耶稣为救主的人,本不应该如此行事。我不是惟一看见教会正处于一个怪异、尴尬处境的人,我们当中有许多人热切地相信圣经的权威,却不顺服它,反而是利用它、引用它、无止境地掌控它;依据自己的体验,作为如何使用圣经、何处使用圣经、何时使用圣经的权威依据。

当前基督徒群体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好好对抗这种追求自我掌控的精神。我们要一再地宣告,从里到外把圣经给活出来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该再用圣经来满足我们对虔诚的想像,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在满足我们自己的控制欲罢了!

■ 跟随约翰吃圣经

我所使用的隐喻「吃这卷书」,出自使徒约翰。新约中有三类约翰撰写的书卷,分别是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启示录,在这三卷书中,他都特别关注在耶稣身上,认为他揭示了上帝的话语,是上帝话语的核心,也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这些书卷都是出自约翰的手(尽管早期传统认为这些是约翰写的),尽管如此,有件事显而易见,那就是这三个书卷都有着共同的核心要义和重点,或许可以这么说,这全都是「使徒约翰式」(Johannine)的。耶稣道成肉身,说出话语,使混沌变成和谐有序(福音)、罪变成救赎(书信)、破碎变成圣洁(启示录)。

约翰的福音书以「道」这个显着的字眼开始,重复强调了三次:「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一1)。没多久,读者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耶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福音书的故事便忠实地呈现了耶稣这个真实的话语,如何成为实体的存在。

约翰所写的书信,同样也回到了创世之初,接着他以使徒的经历,见证确信「生命的话语」(生命之道)正是耶稣,因为这是他们所听见、所亲眼看过、所亲手摸过的。在这里,我们五官中的三个感觉器官(看见、听见、触摸),都被用来确认核实这件事(约壹一1)。这位耶稣开口发出命令,成为救赎的生命,表彰在爱的群体中。

最后,约翰的启示录同样藉着对话语的描述,呈现出复活以及今日的耶稣:约翰将「上帝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启一2),都证明出来。这位复活的耶稣,如今按字母顺序的方式「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表明他自己——他是字母,是所有从A到Z的字母,也是组成所有文字的母音和子音。透过耶稣的话语,约翰让信徒们看见了我们破碎的生命和世界,如何被带进那灿烂的神圣世界中,届时天上和地下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将参与在一场隆重而盛大的敬拜中。

语言是上帝施展作为的主要方式。在各式各样见证上帝话语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上帝的语言带有具体的物理特质。当然啦!我们能听见话语。不过,我们也能看见话语(「我转过身来,要看见声音」〔启一12,作者自译〕)、咀嚼它们(诗一2)、品尝它们(诗十九10)、在它们当中行走和跑步(诗一一九32),并且在圣经最后的阶段,我们吃它们:吃这卷书。在基督里,塑造我们的上帝话语,是十分具体的。

我们归属的是一个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神圣群体,上帝的话语从里到外塑造我们,这些话语被听见、品尝、咀嚼、看见、实践。阅读圣经是十分具体的。在上帝的启示中,那个能让我们的灵魂更接近上帝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身体了――所以我们要用身体来吃这卷书。我的朋友曾告诉过我,有位早期的犹太拉比,选择了另外一个身体的器官,来表达类似的重点;这位拉比坚决主张,接受上帝话语的主要身体器官,不是耳朵,而是脚。他说,你不是透过自己的耳朵,而是透过自己的脚——跟随拉比——来学习认识上帝。

因此,这就是基督徒群体需要培养的阅读操练,让自己的认知敏锐,并且让上帝的话语在我们内心塑造自己的生命——我们愿意竭尽全力,像我们的前辈做的一样好,定意不要像在柜子储藏腌肉罐头一样,让书中任何的话语单单只是留在书架上。我们要培养出好胃口,加入使徒约翰的行列,吃这卷书。

■ 令人坐立难安的圣经

约翰吃小书卷中有一段细节,我无法略过。那便是:吃了圣经,让约翰胃痛。

当书卷放在口中时,他觉得甘甜;然而,当书卷进了胃里,他开始觉得胃很不舒服:「我从天使手中把小书卷接过来,吃尽了,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吃了以后,肚子觉得发苦了。」(启十10)

就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对圣经的体验一开始总是甜蜜的;我们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自己,感觉是那么的美好。我们得以一尝上帝的应许和祝福的滋味,我们学着去领会与感激圣经中明智的建言,以及对我们生命的指引,我们背诵一些诗篇,好叫自己在生命黑暗期和寂寞时能从中找到安慰。圣经里有太多地方,使我们的心欢喜。

诗篇一一九篇使用详尽阐述的文体架构,透过希伯来二十二个字母组成二十二个段落诗,好来欢庆上帝话语所带来的无尽喜乐,我们会看到,这份喜乐如何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方式与形式临到我们。二十二段诗的每一段都有八行,包括了八个「话」或「上帝的话」等同义字,重新组合它们,表达出从上帝话语所散发出的丰富多样性。(在这八个同义字中,各有一些小小的差异,表达出诗人创作时的自在洒脱。)这篇令人惊奇的诗篇传递了一份喜悦,透过默想和祈祷,圣经把真理、应许、祝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你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诗一一九103)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曾经说过,他在神学院时,有人告诉他这篇诗是诗篇中最令人觉得无聊乏味的诗,不过当他被纳粹关在监狱,他发现这是内涵最丰富的诗篇,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诗篇。

然而,我们迟早会发现,这本圣经中的记载不是样样都让我们的心欢喜。一开始,我们品尝到甜美滋味,而后我们发现它开始让我们无法安稳坐立;在我们的胃里,它变得发苦。在这卷书中找到自己,是最美好的一件事,甚至会觉得受宠若惊;然而接下来,我们发现这本书的撰写不是为了要奉承我们,而是要领我们进入真实 ――上帝的真实;这份真实决不是要满足我们对自己的幻想。

在这卷书中,有我们难以招架的事——难以聆听、难以遵行的事。在这卷书中,有些话令人难以消化。约翰有严重的消化不良问题。

可是,这里并不是指难以接受的格言、警句,而是指圣经临及我们的方式。有时候,我们觉得圣经读来彻头彻尾的陌生,难以切合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我们竭尽全力想要使用这个启示,来符合我们所喜欢的做事方式。我们所谓的研读圣经,往往无非是企图提出某些解释和计画,使神圣的三位一体切合我们的「神圣需求」、「神圣欲望」、「神圣感受」。

每位用心的圣经读者,都会因着圣经屡有「反覆不断的奇怪和格格不入」,而目瞪口呆,这本圣经的信息超乎我们的习惯和认知,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圣经「不容易读」。我们在面对圣经的时候,往往培养出问题解答的习惯,想要弄清楚那些看来似乎格格不入的地方,这就像用砂纸磨去粗糙的边缘,为的是让它能更容易地滑进我们的思考方式中。我们习惯使用经文来安慰人,倘若经文的内容无法让人觉得舒服,我们就重新组装,以便达到安慰之效。我有一位好朋友,就曾经警告他的学生,要提防自己变成熟练的「经文技术员」。经文技术员学习圣经正文,从里到外娴熟掌握其内容,为的是能够修补一些我们觉得有点儿小「偏差」的地方,好让它能够顺利运转,按着我们的需求、欲望、感受,满足我们。

然而,圣经中,没有一处是一度空间、系统化、神学化的。每处经文都紧密地与那活生生的上帝真实相连结。我们不能够再用图解与曲线,干脆俐落地去标明圣经的主题或发展。我们难以在花园里标示每一株植物,因为花朵和杂草同时在长,花园的景观不断在变化中;圣经也是如此。或者我们还可以再用另一个较复杂的类比:让我们想像一个乡间的园游会,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摊位,穿插着许多表演节目,儿童手中握着零用钱,还有农场动物展和赛马,到处可见各样阶层、各样年龄的男男女女。这个地方充满了生气,无论是人或是动物、好或坏、贪婪或是慷慨、懒散或是果断。圣经启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实体,这个上帝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掌管者;因此,真理不可从中抽取――必须照经文要表达的方式,来理解每个细节。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便认为:「每个『什么』(what)都与『如何』(how)相连结,我们无法归纳或总结,而是必须要随时小心注意细节。」

回避圣经中令人困惑或不快之处,最常见的方式是把它系统化,根据某些方式或归纳「圣经的教导」,来组织它,使之井然有序。倘若我们明白圣经教导的内容,我们就没必要再读它,更毋需进入故事,把自己沉浸在这个使用怪异、不讨好人、不合宜的方式,所发展出来的故事情节中;而故事情节中许许多多的人、事、物和境遇,更与我们——我们自以为——毫不相干。

我们喜欢说,圣经提供了所有的解答。这肯定是正确的说法。圣经的经文让我们置身于真实之中,这种真实反映出我们是照上帝的形像受造,也告诉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目的究竟为何。不过,圣经也提出了所有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甚至是我们从来都不会提出来问自己的,有些问题更是我们一生都竭力在规避的。圣经是最安慰人心的书籍,但也最让人坐立难安。吃这卷书;在你的口中会甘甜如蜜,但是进了你的肚子会发苦。你无法把这卷书简化到自己能完全处置的程度;你不能驯化这本书到你觉得安舒自在的地步。你不可以把它当做你的玩具狮子狗,训练它照你的命令行事。

圣经这本书,让我们得以参与上帝存在的本体,进入他的行动世界;然而,我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参与的。我们不可编造情节,或是决定自己要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具有创造的力量;当我们容让圣经经文唤醒、激励、斥责、修剪我们,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结果我们必然会有所改变。

吃这卷书,不过身边也要准备好一整橱柜的胃乳片,和专治消化不良和急性腹泻的药丸。

■ 顺服

为了要成为经文的参与者,我们必须进入经文的世界,进入那个以上帝为主题的世界。我们要在圣灵的协助下,从经文里找到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我们就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参与者」。

我们得到的这本书,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以想像力,抱着信赖的态度,进入经文的世界,好来跟随基督。当加尔文谈到自己面对圣经的态度时,曾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经常被人引用:「所有对上帝正确的认识,都是从顺服而来的。」在基督徒群体中,没有一位圣经注释者和翻译者不曾说过类似的话,无论他们抱着怎样的立场。

倘若我们不是以参与者的身分进入经文,我们不会了解自己周遭正发生的事情。单是从露天看台——甚至是从昂贵的戏院包厢——观看,我们是无法领会这卷书的。我们要置身其中。

三十五岁时,我有过一次深刻经验,让我看见「参与」对于属灵阅读的重要性。就在那一年,我又开始慢跑。就读大学和神学院期间,我非常享受慢跑之乐;可是,当我一离开学校,就停止了慢跑。我不认为慢跑会是件成人单纯为喜欢做而做的事;除此之外,我现在是牧师了,我不确定,我的会友看到他们的牧师穿着薄薄的衣服在社区小路间跑步,会有怎样的反应。

然而,我曾遇见其他人,像医师、律师、总裁,在出人预料的地方慢跑,他们并不会因此有失身分;慢跑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么年纪都有,我领悟到自己可以照样慢跑,这一点也不会影响会友对我的评价。于是,我去买了一双慢跑鞋――Adidas的牌子,我发现,从学生时代至今,原来鞋子也曾发生大改革。我开始觉得有趣,也再一次享受慢跑的韵律和快活,那是一份恬静、一份独处、一份兴致高昂、一种肌肉的释放,我踏着脚下土地的质感,结结实实地直接拥抱微风、太阳、雨、雪……等各样的天气变化。没多久,我就开始参加每个月举行的十公里长跑比赛,接下来是参加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慢跑,成了我从肉身行动发展出来的一种仪式:融合了默想、反思和祈祷。

到了这个时候,我开始订阅三份慢跑杂志,定期从图书馆借阅有关慢跑和慢跑者的相关书籍。只要是有关慢跑主题的文章――诸如:饮食、暖身运动、训练方式、受伤的护理、缓和心跳速率、内分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电解质的替代品,我百读不厌。怎么会有那么多内容和慢跑有关呢?慢跑不就是一只脚踏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更何况,没有哪一篇作品(只有极少数例外)是文笔优美的!然而,就算是我过去已经阅读过几乎二十遍了,我也不在乎其文笔;尽管语句平淡乏味、陈腔滥调,我也无所谓;我是位慢跑者,所以我甚么都读。

后来,我扭伤了肌肉,有好几个月不能跑步,我等着自己的双腿快点复原。约有两个礼拜的时间,我才发现打从受伤之后,我没有再拿起任何慢跑的书籍或是杂志阅读。并不是因为我下决定不去阅读它们,它们仍旧散布在家里的每个角落,不过我就是没打开书页。我没有阅读是因为我没有慢跑。一旦我恢复慢跑,我又开始阅读它们。

就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属灵阅读」中「属灵」(spiritual,或译灵性)这个形容词的意义。「属灵」意味着这是一种参与性阅读。当我阅读书页中的每个字,我是在为自己参与的某件事情,寻找进一步的延伸、深化、修正,以及肯定。我阅读有关慢跑的书刊,主要并非是想发现甚么东西,也不是要学习某件事物;我只是要在慢跑的体验中有伴相随,得确认、得肯定。是的,阅读这些书刊,的确让我在慢跑上学习到一、两件事情,可是最重要的是,我拓展、深入、移居在慢跑的世界中,这是我所热爱的。然而,倘若我不慢跑,自然也就没有深入的必要。

读经也是类似的:倘若我没有参与在圣经所启示,上帝那创造与救赎的真实中、倘若我没有抱着加尔文所说顺服的态度来参与,我可能对读经一点兴趣也没有――就算有,这份兴趣也撑不久。

顺服就是在永活的上帝面前,以积极的回应来过日子。面对圣经这本书,我们发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是甚么意思?」而是「我能怎么顺服?」一个简单的顺服行动,远比参加多少次的查经活动、读圣经辞典、查阅经文汇编,更能促使我们向这本圣经敞开自己的生命 。

我并不是暗示研经不重要。一位曾与我一起读书的犹太拉比常说:「对我们犹太人来说,研究圣经比顺服圣经的教导还更重要,因为倘若你不能正确解读它,你会错误地顺服它,结果,你的顺服成了不顺服。」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

灵修大师法兰西斯.杨(Frances Young),发展出一种延伸类比,提供了我们一个角度,来了解阅读圣经和活出圣经彼此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约翰「吃这卷书」的体验。她提出了一个观念:「在演奏中寻找真实性的复杂挑战」,并且在《神学大师》(Virtuoso Theology)一书中有过详细讨论。她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演奏;毕竟,未演奏的音乐还能算是「音乐」吗?

然而,演奏的意思,却不只是照作曲家的乐谱正确奏出音符而已,顶多只能说,「正确奏出音符」是演奏的其中一个条件。就以莫札特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为例,每个人都听得出来:正确却呆板的演奏,跟名小提琴家帕尔曼(Yitzak Perlman)生花妙手的演奏,两者间的区别。帕尔曼的演奏之所以杰出,不仅是因为他有技术能奏出莫札特乐谱上的音符;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进入了乐谱当中,美妙地传达出音符的精神和力道――那是一种「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加添任何东西到乐谱中,就连些微的改变也没有。或许在精神分析的音乐心理学帮助下,他可以大胆地宣称,自己比莫札特本人更了解莫扎特;可是,尽管如此,他仍旧有所自制,不会在乐谱上做任何的修改。

音乐和戏曲的演出有一点特质,不断令人感到吃惊,那就是每一次的演奏,都会带来一种新鲜的感受:忠诚地专注于乐谱正本,并不会抹杀个性,失去我们的自主性;相反的,唯有忠诚地专注于乐谱,才能够让演奏家自在地释放出乐谱上的音符和内涵;音乐必须「透过演奏和诠释,才能被『实现』」。

圣经也相仿。演奏音乐和吃这卷书这两个类比,可以合作无间地一起运作。在指引神圣群体进入圣经世界、蒙其塑造的事上,演奏的类比所呈现的复杂性,补充了吃这卷书类比的质朴性(反之亦然)。但是,倘若我们「脱稿演出」(unscripted)(套用麦金泰〔Alasdair MacIntyre〕在文中说的话),我们只是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结结巴巴的焦虑言谈和行动中。然而,当我们做法正确――演奏乐谱、吃这卷书,拥抱神圣群体,吸收经文埋藏心底、将之内在化――我们就得到释放,进入自由中:「你开广我心的时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诗一一九32)

(本文节录自作者所着《圣经好好吃》(Eat This Book)第五章〈按脚本读经:在圣灵里扮演自己的角色〉,校园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附注

1. 韦斯尔(Artur Weiser)的评论相当经典:「一份有如彩绘镶嵌艺术作品的深刻思想,往往会以令人觉得厌烦或无聊的重复形式出现。」The Psalms (Philadephia: Westiminster, 1962), p. 739。

2. Dietrich Bonhoeffer: Meditating on the Word, ed. David McL. Grace (Cambridge, Mass: Cowley, 1986), pp. 13-14. (中译本,校园书房出版社即将出版)

3. Walter Brueggemann,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mt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7), p. 3.

4. Mark Coleridge, "Life in the Crypt or Why Bother with Biblical Studies,"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 (July 1994): p. 148.

5. Brueggemann,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 p. 55.

6.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ed. John T. McNeill, trans. Ford Lewis Battles (Philadelphia: Westminister, 1960), vol. 1, chap. 6, section 2.

7. Frances Young, Virtuoso Theology (Cleveland: Pilgrim, 1993), p.21.

8. Young, Virtuoso Theology, 第二十二页,「演奏」的类比也已经被其他作者有效的运用,例如:Nicholas Lash, "Performing the Scritures", in Theology on the Way to Emmaus (London: SCM, 1986); and Brain Jenner, "Music to the Sinner's Ear?" Epworth Review 16 (1989);p. 35-38 。

9.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Nor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 1981), p. 216. (中译本:《德性之后》)

抽言:

1. 许多人热切地相信圣经的权威,却不顺服它,反而是利用它、引用它、无止境地掌控它。
2. 你不是透过自己的耳朵,而是透过自己的脚――跟随拉比――来学习认识上帝。
3. 我们所谓的研读圣经,往往无非是企图提出某些解释和计画,使神圣的三位一体切合我们的「神圣需求」、「神圣欲望」、「神圣感受」。
4. 圣经中,没有一处是一度空间、系统化、神学化的。每处经文都紧密地与那活生生的上帝真实相连结。
5. 单是从露天看台——甚至是从昂贵的戏院包厢——观看,我们是无法领会这卷书的。我们要置身其中。
6. 面对圣经这本书,我们发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是甚么意思?」而是「我能怎么顺服?」

本文与《校园杂志》、《海外校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