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政治人物的历史诠释学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在台湾的政治活动中价值的赋予,往往诉诸当事者与伟大人物之间关系的亲疏。从早期两蒋家天下的国家权力分配,到现况中多党政治的人物类型学,都是很好的实例。在早期国民党家天下的台湾处境中,无所谓民主政治的施行,充其量有民主政治的形式意涵,却不具备民主政治的实质内涵。而当下的民进党执政下的台湾,则因为多元政党的竞争张力,思维模式基本上仍然不脱强人政治的「民主」文化。在这时间序列发展的历程中,虽然有着从先而后的民主「成长」机会,但是实际上,仍然存在着相当青涩的思维模式。

从年初国民党的蒋经国逝世十五周年纪念,到日前台北市长对蒋介石贡献台湾民主政治良多的谈话,我们都不断见证到台湾的民主政治仍未脱历史人物诠释的语言游戏。为了使语言达成一定程度的标语化,往往在诠释政治人物的时候,流于极度约化的分类陷阱。不仅让历史整全的图像受到恣意诠释的扭曲,也使得民众在阅读政治论述时,落入思想平面化的缴械危机。这个问题不限于任何一个政党,而是台湾政治现实中,一个无奈而普遍的现象,从台联的李登辉牌、民进党的陈水扁牌、国民党的连战牌、亲民党的宋楚瑜牌,都反应出一种极度约化的政治光谱类型学。

如果台湾的民主政治要不断朝前进步,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力从「理型论述」入手,而少用约化的「人物论述」出发,否则台湾的政治论述就无法有效地超脱人物诠释的约化危机。因为政党政治的实质意涵,应是理想化的施政方向,与具体化的施政细则所共构交织,而不是不断诉诸单一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为依归。换言之,在未来可预见的总统大选中,选民需要谨慎地抵制一种恣意诠释历史人物的约化现象,以及建立宏观阅读的政治判断,不要任由政治人物任意诉诸人物类型的选举语言,或是将单一政治人物(立委在广电节目中的语言)的好恶断言,视为复杂政治现实的全部。毕竟历史严苛地检视着昔日政治人物的作为,而今日政治人物则必须以成熟的理型论述向历史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