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十二年国教的成功关键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们的国家能够富裕到可以谈论十二年国教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惜的是,不同个人团体对于教育的理念上的差异与政策内涵的不明确,反而让社会为此产生激烈的争论。分析这些争议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面向在竞合:

一、「公平的受教机会」:减低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让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到合适的教育内容与果效。

二、「安心有效的作法」:对大多数家长与学生来说,不管教改所诉诸的理念有多么崇高,总希望最后的游戏规则是他们可以安心遵循的,并有合理回报可以期待。

三、「优秀人才的培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少数精英份子的领航来面对国际性的竞争。如何发掘培育这些优秀人才是教育不可漠视的责任。

四、「多元适性的学习环境」:发掘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与特质,作到因材施教来成全每个孩子,也为他们预备合适的道路贡献社会。

其实只有后两项是真正的教育问题,而前两项则是社会性的问题,也是最近争议的焦点。

从这样的分析就可以了解为何二十年前的联考制度算是成功的,因为它基本上满足第一、二项的社会性需求。又因为欧美日的制造业代工转移,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刚好可以接上国际化的脚步(第三项)。但是缺点是过于片面取才,埋没了更多有不同性向才能的学生(第四项)。此外,这些习惯读书考试的「菁英」多半也只能复制所学作压低成本的代工,在面对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快速改变就显得力有未逮,反而有被后起之秀(如韩国、大陆等)取代的危机。所以目前就算走回联考也不再能满足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

这二十年来的教改则是针对第四项作改进,以广设高中大学与增加多元入学的管道为手段。但不幸的是这项美意为德不卒,忽略了「多元入学」必定带来升学资讯的复杂化(违反第二项),进而使家庭经济力量介入,压低了弱势家庭孩子的受教机会,最终造成现在明星高中与顶尖大学学生多是来自中上阶层的不公不义(违反第一项)。

由此观之,除了后两项关于教育方法内容需要各界专家人士的参与修订外,政府推行十二年国教更应该要注意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来满足前两项社会需要。对此,笔者具体的建议有:一、继续加强对优质社区高中职的经费补助与行政松绑,推动小班教学以强化学习果效。二、主动以人力物力直接协助中下阶层的家庭取得多元入学的资讯、课外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协助(如学校申请费与奖学金)。三、重新检讨私立中学的补助与课程师资,避免成为另类的升学补习班。四、热门科系与研究所也应紧缩招生人数,增加学科间的流动性,以避免优秀人才同质性过高而稀释资源,也增加竞争能力。五、顶尖大学在招生比例上须负担平衡城乡差距的责任。

关于最后一点,笔者谨引哈佛医学院的招生原则与大家参考:「本院致力于接受来自于各种不同种族与经济条件的优秀学生,特别是从那些在医疗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中」在 2010 年他们录取的学生中就有 1/5 来自偏乡弱势地区(免申请费与学费)!这不单是他们对大学责任的自我期许,也是因为他们深知在弱势地区出身的学生其实更具有学习企图心与同理心,也对社会可能有更大的贡献。这样的作法几乎戳破我们现在虚伪的公平制度,却展现出一个伟大学校的气度与眼光。

反之,一个不愿积极接受多元背景学生的大学必是社会阶级对立的附庸,不配称作一个大学。


** 发表于 201 2年 4 月 日中国时报的名人观点,网址如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41900500.html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