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教會紛爭 1:10-4:21
一、分黨分派的現象 1:10-17
(一)勸教會成員不要分門別類 1:10
●「勸」:SG 3870,「把人叫到身邊來」、「敦促」、「勉勵」。
●「都說一樣的話」:SG 3588+SG 846+SG 3004+SG 3956,「每一個都說同樣的」
,即「同心合意」之意,此句是希臘政壇的慣用語。
●「分黨」:SG 4978,「分歧」、「分裂」,原指「木材的裂片」或「犁的破土」。
此處是表示意見的不同或歧異,應該還沒有到「分黨」的程度。
●「不可分黨」:原文時態是現在式,表示保羅要哥林多教會中間不可繼續再存有分黨
的事。
●「一心」:SG 846+SG 3563,「同樣的心思與想法」。
●「一意」:SG 846+SG 1106,「同樣的目的與觀點」。
●「彼此相合」:SG 2675,「復原」、「恢復原狀」。這也是政壇用語,意思是恢復
到動亂前的穩定狀態。
◎保羅提出勸勉的憑藉是「耶穌基督」的名字,其意義就是「受膏者--耶和華拯救」。
(二)革來家中的人告訴保羅關於哥林多教會間的紛爭。 1:11-12
●「提起」:SG 1213,「披露」、「使清晰」、「顯示」。
●「革來氏」:原文中沒有「氏」,僅僅是「革來」,字義是「綠色藥草」,是一個女
性名字。
●革來氏「家裡的人」:原文是複數型態,「一些人」。
◎一般認為革來家的一些人應該是以弗所教會的成員,因為生意往來到了哥林多,所以
了解哥林多教會內部的分裂狀態。
●「紛爭」:SG 2054,「糾紛」、「不合」。
●你們「各人」說:SG 1538,「各個」、「每一個」。
●「亞波羅」:字義是「阿波羅所賜」, 徒 18:24-19:1 記載其事蹟。
●「磯法」:亞蘭文,字義是「石」,就是「彼得」。
◎由此可見哥林多教會以自己喜歡的傳道人為分類的標準,分為四個團體,然而居然有
人自稱是屬基督的,這大概是因為有人不滿於教會分派的狀況,或者要顯出自己比其
他人更高超的地位,因此設立此一黨派。卻也帶來「褻瀆」的危機。
◎雖然此處提出四派,但後來保羅只將自己與「亞波羅」相比較,但保羅並沒有反對亞
波羅的工作或神學,反而肯定他的貢獻 3:6 。很可能保羅與亞波羅只是工作型態上
的差異,神學上沒有分歧,但教會中的信徒因為喜歡不同傳道人的傳講方式,居然就
分派了。
(三)分黨的不合理: 1:13-16
1.基督是一個。 1:13
●「基督是分開的麼」:原文的時態顯示保羅的問題是「基督仍然處於
被分開的狀況中嗎?」
2.傳道人不是基督,沒有替基督徒釘十字架。 1:13
3.基督徒是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洗,而不是奉傳道人的名受洗。
1:13-16
(四)保羅的職分不是施洗,而是傳福音。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應該譯為「基督不差遣我去施洗」。
●「智慧的言語」:直譯做「言語的智慧」,指演說家的言語與雄辯的技
巧。
●「落了空」:「使成為空虛」。
◎既然基督是大家的元首,而傳道人都不是基督徒敬拜與認同的對象,就
沒有因為喜歡那個傳道人而分門別類的必要才是。
◎此處提到分黨的不必要,但聖經其他地方又提到要分辨( 太 7:16
路 6:44 約一 4:2 來 5:14 )與
分別( 林後 6:17 )。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宗派」和教義上
的不同見解呢?
此處所提到的分黨,明顯是指信徒因為傳道人的緣故而分成幾個派別。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段經文的教導限制在「不應該為非基要的理由分門別
類」。至於為了真理的緣故的分裂,應該不是這段經文所要批判的。而
應該使用其他的經文,支持在基要真理上的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