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十二章:
接續第十一章談到有關信心的問題,作者將焦點轉移到耶穌基督的身上。作者先在第十一章逐一提出舊約聖經中的信仰偉人來作見證,供當時代的信徒們參考,看過他們的信仰見證之後,他要基督徒學習耶穌基督,想像耶穌基督是怎樣以信心忍受生命的苦難,他要強調的是:真正的信心是可以禁得起考驗的。如果信心不堪考驗,那就不能說是信心。因為真實的信心是得到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生命的苦難,這樣的信心才有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這一章所提起的,都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換句話說,學習耶穌基督的信心,就是在學習怎樣將信心應用在生活中,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信心實踐在生活裡。這樣,就可以知道信心不是用講的,而是必須在每日的生活中實踐出來。
第1節,作者要大家排除一切困難,將焦點放在耶穌基督身上;他就是我們信心的源頭和結尾。就像使徒保羅喜歡用競技場上的賽跑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奔跑」來形容信仰的歷程。如果有障礙物在路上,就必須將它除掉,否則無法抵達最後的終點。信仰是一場競賽,退縮就輸了。只有勇往直前才可期待勝利的結果。
第2節,可說是這一章的中心主題;作者希望基督徒會將目標放在學習耶穌基督。在第十一章,作者舉了許多例子都是與信心有關的好見證者。但作者並不希望在有許多例子可看之後,反而看見基督徒像個沒有設定好目標的競賽者四處東張西望,忘了最美好的目標。他只希望大家會專心一意的注視著耶穌基督;他就是所有基督徒信心的建造者,也是終極目標。
第3至4節,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作者勸勉基督信徒要把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他希望大家多想想耶穌基督和十字架的意義。這點也是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所說的,他只傳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而十字架就是苦難。作者提到十字架的痛苦,是從人們心中的「憎恨」引起,這種憎恨是因為罪的緣故。但相對於基督徒所受的苦難,尚且還不至於像耶穌基督這樣受到十字架一樣的苦難。
第5至6節是引用箴言第三章11至12節的經文,將上帝的管教比喻成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樣,是為了孩子好。說上帝的管教,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的人都得到益處。作者說上帝就像父母在「鞭打他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用這種方式來「管教」忠心於耶穌基督的人,他說這就是上帝的愛。這種觀點可參考詩篇第一○三篇13節,詩人說父母怎樣疼愛子女,上帝也是這樣愛惜祂的子民。
第7至11節,這段經文的重點是在最後兩節,作者說:苦難並不是平白無故來到,上帝也不會冤枉人,其中都是有上帝的旨意。作者將苦難當作是上帝管教的方式,為的是要導正人的錯誤或是使之更為美好。
作者在這裡提出兩點:
一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我們成為聖潔的子民。作者提出信仰觀念上非常重要的認識:上帝是「聖潔」的,因此,屬於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子民也必須也「聖潔」才可以。這也是摩西轉告以色列人民必須認清的事(參考利未記十九:1—2)。換句話說,聖潔的上帝,不會允許祂的子民是隨便、骯髒、不守規矩、紛亂的。而聖潔的最基本要件,就是從忠實開始做起。
二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基督徒「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正直的生活」。
所謂「平安的果子」這句對照第十章19節所說的:「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至聖所。」在猶太人的觀念中「至聖所」乃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換句話說,藉著耶穌基督的死,所有信靠他的人可以「坦然無懼」地回到上帝的面前。
這種在耶穌基督裡的平安,是勝過生命苦難的平安,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這世界的苦難(參考約翰福音十六:33)
第12至13節,參考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3節。
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主要是針對即將來臨的拯救,對以色列受苦的人民發出拯救信息中的一句詩歌,表示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可以挺直站立起來,不用再害怕。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句詩歌也是這個意思,要所有基督徒勇敢地向前走,不用懼怕,因為有復活的耶穌基督同在,必定會使「跛了的腳」重新「得到力量」可以自由行走。
第14至15節,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過「聖潔的生活」,而依使徒保羅的看法,基督徒的聖潔生活應該和這個世界有所區隔(參考羅馬書十二:1—2)。作者說沒有過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這表示聖潔是基督徒身上的記號。
「要努力跟人和睦」,這句話可參考羅馬書第十二章18節。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一再重複「要謹慎」,不要讓上帝的恩典「失去了」,也不要成為「遺害人群」的「有毒植物」,這是指讓別人失去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恩典,去拜偶像神明(參考申命記廿九:18)。
第16節a句,這裡說「淫亂」,這是指對上帝不忠實,也就是信仰混淆之意。但也可以是指在性生活上沒有檢點。使徒保羅就曾嚴厲譴責哥林多教會發生這種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
第16節b句至17節,這裡用以掃為例,可參考創世記第廿五章27至34節,以及第廿七章有關以撒為雅各祝福,但沒有為以掃祝福的故事。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樣的故事背景,主要在說明一件事:如果基督徒沒有過聖潔的生活,等於是在出賣自己的身份一樣。上帝在所有信了耶穌基督的人的身上作了「印記」(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以弗所書一:13)。
第18至24節,作者試著將「西奈山」與「錫安山」作了個對比;「西奈山」是上帝頒佈誡命給摩西轉交給以色列人民的地方。當摩西帶以色列人民接近「西奈山」準備接受上帝的誡命時,上帝用雲彩、火燄等遮住了他們(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廿四:12—17)。對以色列人民來說,「西奈山」的經驗是恐懼的,也是嚴謹的法律規範,和嚴厲的懲罰。這是舊約所描述上帝居所的部分。而「錫安山」所表明的是有新約的含意,是和舊約不同。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錫安山」的「上帝居所」觀念,來比喻上帝所居住的天上。是人可以接近的地方。在第十章19至20節,作者表示耶穌基督已經替所有信靠他的人,鋪好了一條通往上帝「至聖所」的道路,大家可以「坦然無懼」地與上帝面對面。而耶穌基督以他在十字架上所流下來的血鋪出這條通道。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第25至29節,這是作者再一次語重心長地勸勉猶太人基督徒,不要忘記過去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在出埃及入曠野時代那段時期所犯的錯誤,就像前面一段所提及的在西奈山下,他們得到上帝透過摩西頒佈給他們的法律誡命,可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遵守,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祖先都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參考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現在,上帝是親自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親自將那永恆生命的信息傳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主要目的也只有一點:就是希望所有信徒能夠專心事奉上帝,用敬虔的心敬拜上帝。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上帝雖然憐憫,卻也是「毀滅的火」。這是引用申命記第四章24節:「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像熾烈的火燄;他不容忍任何跟他對立的神明。」作者有個心願:希望所有基督徒在這迫害來臨的時刻,不要受到誘惑而有放棄信仰的念頭,而是要有堅忍的信心直到世界的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