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11章32節 到 11章40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4.第十一章32至40節:
這段經文作者作了總結,說明歷代信仰前輩所留下的足跡,是無法細數得完的。作者概略地述說這些信仰的偉人,都曾經歷殘酷的刑罰,但堅定的信心使他們勝過苦難。即使在他們當中有人因此被「石頭擊斃」(參考歷代志下廿四:20—22)、「被鋸子鋸斷」、「被刀劍殺死」,但絲毫都沒有減低他們對上帝順從和堅定的信心。
第32節,這節從士師開始說起,直到先知撒母耳和其他的先知們。但士師是只有提到以下四位士師,分別是:
基甸,參考士師記第四章6節至第五章15節。

巴拉,參考士師記第六章11節至第八章35節。

參孫,參考士師記第十一章節至第十二章7節。

耶弗他,參考士師記第十三章24節至第十六章31節等。

其他士師還有俄陀聶、以笏、珊迦、底波拉、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押頓等都沒有提到。特別的是只寫了「巴拉」,卻沒有說底波拉。

再者,在君王中只有提到「大衛」一個人而已,而在先知的方面只有提到「撒母耳」,其他就用一句「先知們的事跡」概括了,而沒有描述。

第33至34節,這兩節提到這些士師之所以能打敗「周圍的國家」,是因為他們「施行正義,領受上帝的應許」,這裡的「施行正義」,意思是指大衛聽從上帝的話來治理國家(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5)。

「他們堵住獅子的口」,這句話可能和但以理有關(參考但以理書六:18—23)。

「撲滅了烈火」,是指但以理的三位朋友,也就是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他們三人因為拒絕向偶像下拜而被抓到尼布甲尼撒王面前,尼布甲尼撒王還為此大發雷霆下令將他們丟入火窯並用比平常熱七倍的烈火燒他們,但他們三人都安然無恙。相關記事參考但以理書第三章。

「逃脫了刀劍的殺戮」,這是指先知以利亞(參考列王紀上第十九至廿一章)、以利沙(參考列王紀下六:31)等際遇。

「擊敗了外國的軍隊」,這句話可能指希西家王因為倚靠上帝的大能,結果圍困耶路撒冷的亞述軍隊被上帝的天使殺死殆盡,為耶路撒冷解危。

第35至38節,這段經文將許多信仰事蹟都合在一起。

「藉著信心,有些婦女接納那些從死裡復活的親人」,這可能指撒勒法那位照顧先知以利亞的寡婦,先知以利亞讓她的獨兒子從死裡復活(參考列王紀上十七:17—24),也可能指那位接納先知以利沙的寡婦,先知以利沙也曾使她的兒子從死裡復活(參考列王紀下四:18—37)。

「另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這句話除了隱喻著舊約先知撒迦利亞的遭遇(參考歷代志下廿四:19—22),也可以是指早期教會信徒遇到困境並遭遇迫害,但都不屈服。

第36至38節,也說出了早期教會信徒遇到的迫害是相當嚴厲。作者連續提到幾種慘遭凌辱的情形,包括了「戲弄、鞭打、捆綁、囚禁、石頭擊斃、鋸子鋸斷、刀劍殺死」等。這些描述都在先知運動中可以看得到,例如:先知以利沙在路上被一些年輕人譏笑他(參考列王紀下二:23);先知米該雅則是被亞哈王下命令關在監獄裡(參考列王紀上廿二:26—27);先知耶利米則是苦難不少,他甚至為此還詛咒自己的出生(參考耶利米書二十:7、14—18);先知撒迦利亞,也就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他是被約阿施王命令人用石頭將他在聖殿的院子裡打死(參考歷代志下廿四:17—22);而傳說中先知以賽亞是在瑪拿西王時代被人用鋸子鋸死的;約雅敬王曾派人到埃及去逮捕先知烏利亞押解回國,並命令人把他殺死(參考耶利米書廿六:20—23)。另外也有人為了信仰的緣故四處逃亡的情形。例如在亞哈王朝的時代,王宮主管俄巴底就曾救出一百個先知,把他們藏在山洞裡,以逃避亞哈王的妻子耶洗碧的追殺(參考列王紀上十八:4)。

作者用上述這些人的信仰見證,來說明早期教會忠實信徒遇到的境況是相同的,雖然面臨危險,但都沒有改變他們對上帝的忠心。

    第39至40節,這兩節是這一章的結論。作者想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些人都是堅持信仰到最後的人,也因此他們可以「領受」更美好的賞賜。雖然這些人都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看到上帝給他們的「應許」,可是他們從不改變心意,也沒有因為生命遇到困境、危險,甚至面對死亡的威脅而有絲毫的動搖,他們依舊堅持所信的。作者想要表達一個重要的信念:並不是一定要看到成果出現才是有信心。信心是對未來生命的盼望,也就是第1節所說的,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

另外一點:信心,是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作者一再引用舊約信仰偉人為例子,主要在說明:這些人也會和這一代有信心的人一同得到上帝的應許。換句話說:只要有信心,就不會在意時間的早晚,也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上一代和這一代的信徒在耶穌基督裡都是一家人。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希伯來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