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2章1節 到 2章11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4.第二章:
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到第五章3節,是記載大衛從洗革拉移轉到希伯崙稱王的經過。大衛從原本只有在猶大南部管理一個洗革拉城,變成在希伯崙當全以色列民族的王。

5.第二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描述大衛王想要離開非利士人的城市洗革拉。原因是此次的戰役是非利士人大勝。即使大衛繼續留在洗革拉城,也不會受到尊重。相反的,他隨時可能會成為非利士人的眼中釘,也可能對他予取予求,讓他夾在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當中難以生存。

再者,大衛也看到自己的同胞失去了領導者,而過去他一再打贏非利士人,連非利士人口中也說出「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這句歌頌的詩歌(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一:11、廿九:5)。因此,對他來說,長久居住在非利士人城市中,並不是上上之策。他認為自己應該離開洗革拉城,回到自己同胞的城市去才是正確。於是他求問上帝,並且獲得肯定的答覆。作者透過這種方式在說明:大衛一切行事,都是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1至4節a句,在料理掃羅和約拿單去世的事之後,大衛求問上帝可不可以上猶大的一個城鎮,而不是指明要上哪個城鎮。這表示他是完全聽從上帝的指引,並不是自己決定了之後,才問是否可以。當上帝回答說可以之後,他才又繼續問去哪裡?得到的回應是去「希伯崙」,是猶大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個古老的以色列人城鎮(參考創世記十三:18、廿三:2),是猶大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參考約書亞記十五:13)。而大衛也是屬於猶大支族的人,因此,到希伯崙等於是回歸自己的宗族。這樣,大衛隨即就帶著家眷離開洗革拉城,進入猶大的中心城邑希伯崙地區。由於大衛不僅是帶著自己的家眷,也帶著自己的部下去,這表示大衛目前已經有許多兵力,這些兵力曾打敗過強悍的亞瑪力人。雖然大衛並沒有進駐希伯崙城內,但他和部下、家眷都已經來到希伯崙的鄰近城鎮住了下來。這也表示此後希伯崙這個猶大的重要城鎮,不用再擔心有外族人來進攻、掠奪。當大衛搬到希伯崙,猶大人馬上就「膏立大衛作猶大的王」,但要注意的是:此時膏立大衛為「猶大的王」,並不是全以色列十二支派共同的動作,而是只有猶大支派,頂多有鄰近西緬支派的參與(參考士師記一:3)。其它的支派都是繼續擁護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因為伊施波設有大將軍押尼珥擁護著,表示他握有軍事權柄。但這也已經在暗示著:猶大支派和來自便雅憫傳承的掃羅家族,以及北方以色列他支派之間,已經出現某種程度上的嫌隙。

第4節b句至7節,這段經文可看出大衛的聰明,他知道怎樣籠絡猶大以外其他支派。這從他在處理掃羅和約拿單的後事可看出來。他要讓其他支派的人知道,他對掃羅確實是尊崇、禮遇有加。當他聽到「基列的雅比人埋葬了掃羅」,就派使者去跟雅比人說鼓勵、肯定的話,同時也讓他們知道大衛已經成為掃羅王位的繼承者。大衛祈願信實的上帝永遠愛護著雅比人。他也承諾會善待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獲得雅比城人的信賴,會轉而支持他繼承掃羅的王位。若是能獲得雅比城人的支持,對大衛來說,將會增添許多力量。特別是這城的人,比起基伊拉城的人是更有義氣。

第8至11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到掃羅軍隊的元帥押尼珥,帶著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在戰況危急的時候逃過約旦河到「瑪哈念」去避難。將此段經文再比較第三章7至11節,就可看出伊施波設是個軟弱的領袖,而押尼珥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軍事將領。統治的範圍包括有:「亞書」、「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等地帶,這裡說「事實上是全以色列」,這句話很清楚說明,大家繼續承認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合法性。雖然是有元帥押尼珥在背後操控著,但外表上則是屬於「正統」。而伊施波設當以色列的王的時候,年紀是「四十歲」,但卻他統治時期只有短短「兩年」時間而已。這裡的「兩年」,很可能是對照大衛在希伯崙當猶大王的最後兩年才對。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下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