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 1章1節 到 1章19節   背景資料  下一筆
彼得後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彼得後書就像前書一樣,都很關心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而這一點正好也是使徒書信中的共同特色,也是本書信最重要的主題內容。早期教會成立之後,使徒們一再教導信徒的就是:耶穌基督即將再臨。因為這個緣故,遇到羅馬政府非常殘酷的迫害也要忍耐到底,因為伸冤的上帝必定會再次藉著耶穌基督再臨,替那些受到迫害的信徒主持公道。

	若是要問說彼得後書最特別的地方是甚麼?想應該可以說是這本書信提到了使徒保羅和他的書信(參考三:15—16),作者在替使徒保羅說話,可見在早期教會中,雖然大家都很尊敬使徒保羅,但還是有人會在背後說三道四散布謠言。就像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一章提到使徒保羅很生氣斥責那些在教會中亂講話,或是假扮使徒角色卻專門行欺騙之事實的人。這些人最拿手的事,就是故意將使徒保羅的教導或是所寫的書信給予曲解。因此,彼得後書的作者要大家注意這件事,以免受到影響。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早期教會並不是大家都很和諧,雖然都是同樣信耶穌基督,但每個人都對信仰的認知有差距,特別是在外邦地區的教會,因為並不像耶路撒冷教會信徒都是猶太人,他們有舊約聖經可讀,且有人教導聖經的信息,然後加上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各種書信、資料,在信仰上有個很好的共通點,或是有個明確的聖經範本可依循使用。因為是外邦人地區,所以根本就沒有舊約聖經可用,唯有的就是當時流傳在教會中的有關耶穌基督之資料(參考路加福音一:1—4),頂多加上使徒們、尤其是使徒保羅的書信可讀而已。因此,會發生信仰上的問題,或是大家彼此之間互相猜忌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要怎樣成為一間有見證福音能力的教會?在政治迫害的環境中,大家怎樣才能夠堅守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這才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使徒們的書信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勵信徒們,不要放棄對耶穌基督再臨的盼望,以及對信靠耶穌基督就能享有上帝特別救恩要有絕對的信心,這才是所有的書信中最重要的信息。

作者在這章呼籲所有的信徒,必須在信仰生活上有所節制,發揮信仰的美德,好作為耶穌基督福音的見證者,而這種見證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手足之愛」做起。作者告訴所有信徒,能夠參與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是生命中最大的榮耀,一定要好好珍惜。

第1至2節,當時書寫信柬的方式,就是先自我介紹。這裡作者用「西門‧彼得」這個詞,和彼得前書第一章一節用「我彼得」就很不一樣,這也是為甚麼有不少聖經學者持一種看法,認為這本書信很可能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所寫的,或是說彼得後書和前書的作者並不同。再者,前書只用「彼得」,在後書就用「西門‧彼得」且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前書用「耶穌基督的使徒」,在後書則是多加上了「僕人」這個詞。

作者在這裡自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這「僕人」一詞在希臘文的意思就是指「奴隸」,是身份很低賤,隨時可以被主人當作財物賣掉的人。這也是使徒保羅最喜歡用的方式(參考羅馬書一:1,腓立比書一:1)。會有「僕人」這樣的用法,是因為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個有罪的人,但因為有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知道自己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乃是因為耶穌基督拯救的愛的緣故,也因此之故,基督徒寧願認為自己就是福音的「僕人」,也就是說:只要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自己願意毫無條件地被差遣。

再者,後書指出受信的對象,只說是寫給「同樣寶貴信仰的人」。這已說出了後書的受信對象比較廣泛,只要是信耶穌為基督的人都是他關心的對象。作者也在這裡說藉著上帝的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而一起分享這本書信。

這裡所說的「義」,指的就是上帝的救恩,這救恩是透過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來進行並完成。

羅馬時代寫書信的規格,就是寫信的人自我介紹之後,再來就是祝福的話語。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重要的詞「認識」,這個字在彼得後書中出現多次,除了這裡出現之外,也出在第一章3節、8節、第二章20節。「認識」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文併在一起;前面一個字是「epi」,指的完整、齊備之意。後者「gnosis」,這個字的意思是指知識。將這兩個字合併起來看,這個「認識」的希臘文「epignosis」,意思就是有完全的認識,非常清楚的明白。

這裡作者說要「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穌都是救主。通常猶太人只稱上帝為「救主」,這裡作者將「救主」這個尊稱用在耶穌基督身上,表明的就是上帝和耶穌基督同樣是救主,這一個信仰觀念在這本書信中共計出現五次,除了第1至2節外,另外出現在第一章11節、第二章20節、第三章18節等。這樣的認識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原因就是早期教會出現一種風潮,就是講究完全的理性的「重智派」(Gnosticim)人士。這派的人甚至認為耶穌基督並不是真正的人,他在世界上是一個「幻影」。他沒有死,當然更不談上復活。這派的人一再強調一切都以「知識」為準,在「知識」上無法接受的,就是錯誤的。

彼得後書的作者就在第6節特別提醒大家,要知道「知識加上節制」,因為若沒有這樣,很容易使一個人因為擁有豐富的知識而驕傲。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彼得後書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要真正「認識耶穌就是救主」。

第3節,作者在這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上帝賜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為主的人之恩典,就是知道怎樣過「敬虔生活」。所謂「敬虔」,指的就是敬畏上帝。知道怎樣尊崇上帝為生命的主,知道在敬拜中以真實的心回應上帝的救恩,這就是這裡所說的「敬虔」之意。

分享上帝的「榮耀」和「善德」,這是指上帝完美的本質。作者會這樣強調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就是要有敬虔的生活態度才能分享到上帝這種完全的美德。

第4節,這節說出上帝賞賜給人「最大和最寶貴的恩賜」,就是可以避開這「世上那毀滅性的慾望,而分享上帝的神性」,這表示在人的生命裡有「真理的靈」同在(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6—17)。這樣,可以幫助人阻擋來自各種誘惑、敗壞的力量,而成為上帝聖潔的子民。

第5至7節,作者在這三節經文連續提出七個信仰上應該要學習的功課,而這些功課都建構在信心的基礎。就是堅認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主。然後接連有七個功課:
一是「信心上加上美德」。所謂「美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美好」。就像田地很肥沃,會讓撒下去的種子長出美好的果實一樣。二是指勇氣。真正的信心,是從勇氣表現出來。
二是「美德加上知識」。這是指在生活中經驗累積下來的常識,不是毫無經驗的表現。這樣可以明白一個人若真的有勇氣,就要將之配合在生活經驗上。否則就會變成有勇無謀,這樣的人就會成為愚蠢者。

三是「知識加上節制」。這裡節制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自主」,是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之意。一個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他會知道怎樣要求自己,更會知道怎樣自我約束。因此,「節制」也是基督徒實踐倫理生活最重要的基礎。

四是「節制加上忍耐」。這裡的「忍耐」是在極為困境中看到盼望而產生的力量。因為有將來的希望,因此對眼前所遇到的困難都用極大容忍之毅力給承受下來。

五是「忍耐加上敬虔」。這「敬虔」是指真誠的心靈。意思就是在極為痛苦的困境中,仍然沒有改變真實敬拜上帝的心意。

六是「敬虔加上手足之愛」。這裡的「愛」字在希臘文是「philadelphia」,意思是親情的愛。對親朋好友,要用真實的愛相扶持。

七是「手足之愛加上博愛」。注意這裡所說的「博愛」,希臘文是用「agape」。意思就是在愛親朋好友之時,要學習用耶穌基督那沒有私心的愛,是真實的、犧牲的愛。

第8至9節,這兩節是相對的句型;在第8節說到肯定的層面,而第9節則是否定的意思。這兩節就是在針對前述七種信仰品德的有與無作一個評價。作者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有了上述這些信仰上的美德之後,就會想要「更積極、更有效」地表現出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換句話說,真實的基督徒,不會只停留在腦袋的思考狀態,而是會積極尋求見證福音的機會。相對的,若是沒有這種內涵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積極、有效的動作和毅力表現出來。好像看不見生命亮光的人,不知道存活著的意義,很自然的,這種人並不知道上帝的恩典。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有了上述這些信仰品德的人,就可以預防墮落的發生。因為他會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恩典裡受到上帝揀選,而這揀選為的就是要進入永恆的生命裡。

第10至11節,作者勸勉所有基督徒應該「更加努力,使上帝的呼召和揀選」成為「永久的經驗」,這種經驗就是上述七種的美德,這樣,就不會因為這世代的敗壞而跟著敗壞了。這樣,就會突顯出基督徒就是被上帝所揀選出來的福音僕人。而這樣的信徒才能享有特殊的「權利」得以進入「主和耶穌基督永恆的國度裡」,這裡的永恆國度,就是指永恆的生命。

    第12至15節,作者說自己會盡責任在督責、提醒的工作上。這樣就像在前書第五章1至4節所提起的一個好牧者的責任,就是要終生完成這項督責的工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但卻要在生命結束之前,克盡職責完成這項受託的使命。作者有感覺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樣子,因此,他的心願就是要持續不停完成應該做的事,就是督責信徒們堅守信心,並且有前述所說的信仰品德。

    這種預感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情景也發生在使徒保羅的身上,他就這樣說:「至於我,我犧牲自己的時候到了;現在就是我離開人世的時刻。」(提摩太後書四:6)因為有這樣的預感,因此,他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所說的:「要傳福音,不管時機理想不理想都要傳,用最大的耐心勸勉,督責,鼓勵,教導。」(提摩太後書四:2)不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就是要將福音傳揚出去。同樣的,這本書信的作者也是存著這樣的態度,他要盡生命的力量,完成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託、懶惰。

第16至18節,這段經文讀起來感到相當熟悉,也因為這段經文,讓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本書信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親自寫的。因為這裡至少提到兩件重要的事,並且這兩件事都是彼得親身的經驗,因此,他在第16節特別強調說這些事都是他和其他門徒們「親眼看見的」,並不是捏造出來的。這兩件事就是:
一是耶穌基督升天前的景象,並且也聽到兩個天使親自傳出應許的聲音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裡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那時使徒彼得和其他門徒們都親自在場,因此,第16節說這是門徒們親眼看見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一:6—11)。
二是第17至18節是使徒彼得生命中最特別的經歷,就是在他和門徒約翰、雅各等三人,被耶穌基督邀請陪同到一座山上去祈禱,在那地方突然看到耶穌基督變了形像,在耶穌基督的身邊有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就在他們驚慌所看見的異象時,那時突然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了他們,且從雲裡有聲音出現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參考馬可福音九:2—8)

親眼看見,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證,並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假造欺騙的行為。就像路加在寫福音書時特別強調,他是把所有關於耶穌基督的報導都「從頭仔細查考過了」一樣(參考路加福音一:2—4)。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然後將「親眼看見」的事傳佈出去,這就是傳福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19節,先知的信息就「像一盞燈照耀在黑暗的地方,直到天亮」,因此,必須要要好好珍惜。這裡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位先知,因此可說是指著全部舊約聖經的先知文獻。再者,先知的預言中都含有終末的思想,這種終末的思想主要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必定會來臨,同時也帶來祂的拯救。而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表達祂拯救的愛的記號。因此,從舊約到現在,先知的話就像一盞拯救亮光的燈,一直照耀陷於苦難中的人們,讓人看到之後可以燃起生命的亮光。

第20至21節,這裡指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在早期教會中經常出現假先知,這些假先知會傳講錯誤的信息,誤導信徒進入錯誤的信仰認知中。這也就是在第二章1開始,作者接著就談到有關假先知的問題。其實,這種情形在每個時代都一再發生,若是看先知耶利米的文獻就會發現,在他的時代中,一再出現假先知傳講錯誤的信息(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廿三:16—22)。先知以西結的時代也出現假先知傳講不正確的信息(參考以西結書十三:3—9)。同樣的,會用神蹟奇事來迷惑人的,在早期的教會就曾一再發生過(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而在使徒保羅的時代也出現「超等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十二:11)。因此,當彼得後書的作者在提醒大家要注意聖經的預言不可以胡亂解釋時,這對每個時代的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

誠實的心來閱讀聖經、解釋聖經,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對傳道者來說,更是一項最基本的傳道倫理。因為聖經並不能為了滿足人的私心的需要來解釋,而是要忠實於聖經的教導,正確地解釋聖經,這才是最重要的責任。使徒保羅就這樣說:「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提摩太後書三:16)因此,正確明白聖經的信息,就是在建構一個健康的信仰生命,這也是我們在解釋聖經、傳遞聖經信息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彼得後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