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23章8节 到 23章17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6.第廿三章8至17节:
这段经文中特别介绍大卫身边三个重要的军事武将,撒母耳记作者将之称为「三巨头」。这段描述这三位重要军事将领的事迹,也同时记载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10至19节中。对照两处经文来看,就会发现差异甚大,不仅是勇士的名字有别,就连记事的内容也差异很大。撒母耳记的记事比较完整,作者详细写出「三巨头」的名字和事迹。但历代志作者只有写了两个,第二个只写出名字,没有写出他的事迹,没有标明第三个勇士的名字,但却有第三个勇士的事迹。很可能,历代志作者是将第三个战役跟第二个混合编辑在一起了,也就是将第三个勇士沙玛的事迹,都归并在以利亚撒的事迹中。不过,后半段记载有关大卫拒喝三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取水的事迹,虽然文字上有些许差异,但整个过程来说,是大同小异。

第8至12节,这段经文记载三个勇士的事迹。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供的名字,往往不是代表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这个人领导之下的部队。因此,大卫身边应该有两种特别部队,一是编制较小的,另一是比较大的。现在所提起的三个勇士,应该是属于比较小,类似「突击部队」的组织型态。

第一位勇士是「他革扪人约设・巴设」,是这三个「巨头」的首领,意思是先锋。在历代志提供的名字是「哈革摩尼宗族的雅朔班」。他是个很有力量的勇士,可以「用矛刺死了八百人」。

第二个「亚合族人朵多的儿子以利亚撒」,这和历代志所提供的名字相同。这个「亚合族」就是便雅悯支派的「亚何亚」后裔(参考历代志上八:4)。有一次「以色列人后退了」,在历代志更清楚写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色列人逃跑」,这是打败仗的现象。但这支队伍并没有后退,持续坚守着据点,直到打败非利士人为止。但他们打胜仗时,「只剥光敌人尸体上的盔甲」,意思是以色列人民卸下非利士军人身上的武装作为战利品。

第三个是「亚基的儿子沙玛」,就像第二个一样,当以色列战败,很多人在逃窜的时候,沙玛毫不退缩,他站在非利士人的面前,勇敢抵挡到最后,结果他也获胜了。就像作者所强调的,若不是有上帝的帮助,一定会输得很惨。但因为有上帝的帮助,在最艰困的战况下,以色列人仍可以反败为胜。

这里说非利士人是集结在「扁豆田里」,这表示以色列人若输了这次的战争,可能就会引发粮荒。就如同今天为了保护粮食的稳定,必须不顾一切奋战到底一样。

第13至17节,这是另一段记事,在历代志上第十一章15至19节也有记载。依照撒母耳记的写法,这段也可能是在增加前面介绍过的三位勇士之事迹。对照这两段经文的记事来看,会发现大多记载是相同。

「收割的时候」的这场战役,很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在逃避扫罗王追杀的时候(参考撒母耳记上廿二:1—4),如果是发生在逃避扫罗追杀的时期,那么,此时的大卫,他的指挥中心,就是设立在亚杜兰洞之处。但也有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刚执政的初期(参考五:17—18),若发生在他执政时,那就是大卫刚取下耶路撒冷初期,非利士人不希望以色列所有支派联合起来成为一完整的王国,于是聚集军队在利乏音谷之处,准备要攻打大卫,给他来个下马威。而「收割的时候」的这句话,可紧接在第11节提到的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有一个重要的用意,就是跟粮食的需求和控制有密切关系。这场两军对峙,是和保护或是抢夺粮食有关。

这时候「一群非利士人占了伯利恒」,已经侵入以色列人民最重要的粮仓。就在这时候,有三个勇士很勇敢地不顾生命危险,闯过非利士人的营区伯利恒城门边的井里取水回来,要给大卫解除思乡之痛。这也表示出两种意义:一是他们不了解大卫并不是真的想伯利恒的水,而是想要收复这城。二是他们有能力闯入非利士人占据的城,表示防守上有了破绽。「大卫不喝」,因为那水是三位勇士冒着生命危险才取到的故乡之水,也可说是最珍贵的水,他要将这最珍贵的水奉献给上帝。表示最好的、最珍贵的奉献给上帝。更重要的,大卫将之「当祭物献给上主」,这表示大卫在出兵之前举行祭典,向上帝祈求,他向上帝发誓一定要攻下伯利恒。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下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