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聯合聖經公會聖經中的物件字典內容

回目錄
標題13 術語簡釋
內容

本術語簡釋包含了解經或語言視角上的專用術語。這裡沒有列出的術語請查閱聖經詞典。

抽象名詞是表示品質或特性的名詞,如「美麗」、「黑暗」等。

形容詞是用來限定、描述或修飾名詞的詞語,如「紅色的」、「高的」、「美麗的」、「重要的」等。

施動者是指句子或分句中的動作主體,包括主動和被動。在「約翰打了比爾」(主動)和「比爾被約翰打了」(被動)這兩個句子中,施動者都是「約翰」。

暗指是間接或一般性地提到人所熟知的信息或經文。例如,當傳道者在《傳道書》中說「塵土仍歸於地」( 傳 12:7 ),他似乎是暗指《創世記》中的一句經文( 創 3:19 )。

含糊歧義是指某個字詞、短語或句子在特定上下文中具有兩種或更多種含義。例如,在「麥克說,如果喬伊來了,他就和總裁談談」這句話中,「他」可能是指麥克或喬伊。因此,這句話是「含糊的」或「有歧義的」。很多時候,書面上含糊不清的句子在實際說出時並不含糊,因為語調和其他語音特徵通常會清楚表明說話者的意思。另外,在書面寫作中,上下文通常也會表明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時代錯誤是指把不可能出現於同一時代的事物安排在一起。例如,說約拿買票上船就是一個時代錯誤,因為這是把現代事件放在古代背景之下。

旁經是收錄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和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舊約中的一些經卷,但是被排除在希伯來原始正典之外。另參「次經」。

同位是把兩個表達放在一起,指稱同一個物體、事件或概念;例如,「我的朋友史密斯先生」。

亞蘭文是一種「閃族語」,在耶穌時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時間,這種語言在地中海以東的西南亞地區廣泛使用。亞蘭文與「希伯來文」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在新約時期,以色列地區的猶太人在很多場合使用這種語言而不是希伯來文。

考古學(考古證據) 是指人們對挖掘出來或發現的古代物件進行研究,並據此解釋先前時期的生活情況。考古證據可能會為書面文獻提供支持,或是提供信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文,以及了解經文寫作時期的人。

冠詞是一類虛詞,通常是強制性的,指明相關詞語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在英文中,「定冠詞」是“the”,不定冠詞是“a”或“an”。

元音押韻半諧音是相鄰的兩個或多個詞語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元音;例如,“A good look at the wool”、“Stick the pin in his fingertip”等。

借用是指某種語言使用外文詞語。例如,“matador”是一個西班牙文詞語,被英文「借用」過來表示“bullfighter”(「鬥牛士」)。

分類詞與一個術語(通常是實義名詞)配合使用,指明該術語所屬的類別。例如,在「伯利恆鎮」這個短語中,「鎮」為分類詞;在「約旦河」中,「河」為分類詞。

分句從句是一個語法結構,通常由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組成。

集合是被視為整體的一組事物(或人),例如「大米」、「群眾」等。在英文中,集合名詞很多時候是按照傳統用法而被視為單數或複數;例如,“The crowd is [The people are] becoming angry”。

通俗譯本使用大多數說話者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這種譯本不使用方言和非規範用語,也不使用專業用語或非常文雅的語言。

成分指某對象的組成部分或元素。例如,餅的成分是麵粉、鹽、酥油、酵和水。某術語的意義成分是其包含的意義要素。例如,「男孩」所含的成分包括「人」、「男性」、「不成熟」等。

隱含的是指措辭沒有明確地表達出意思。參「明確的」。

輔音是指肺部來的氣流通過口腔時受到阻礙而形成的音。代表這些音的書寫字母稱為輔音字母;例如英文中的“b”、“d”、“f”、“k”、“m”等。起先,希伯來文字母表中只有輔音字母。後來,人們在輔音字母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了代表「元音」的符號。另參元音

上下文語境是指論述的某一部分的前面和/或後面的內容。例如,經文中某個字詞或短語的「上下文」是指:在相關的句子、段落、章節甚至整卷書中,與其相關聯的字詞或短語。某個術語所處的上下文經常會影響其含義,因此,它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

文化對等是指源語言文化詞彙譯為相似的目標語言文化詞彙,其功能與源語言詞彙相同,使目標語言的讀者產生類似的反應,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言文化色彩。因此,如果源語言文化的一些表達對於目標語言讀者沒有意義或者解作錯誤的意思,則需要更改這些表達。文化對等翻譯應在絕對需要傳達作者意思時才運用,並且最好增加一個說明進行解釋。參文化

文化指一群人的信念、價值觀、社會結構、習俗和物質對象(如工具或飾物)的總和。文化從一代人傳承到下一代人,但是也會經歷發展或逐漸改變的過程。

定冠詞。參「冠詞」。

描述性的意指某個字詞或短語是對另一個術語進行修飾或描述。

次經又稱「旁經」(APOCRYPHA)。這些經卷收錄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和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E)的舊約中,但是被排除在希伯來原始正典之外。

指小詞主要用來表示尺寸小,但也表示熟悉、喜愛,甚至表示輕視。

動態對等翻譯盡量自然地傳達源文本的意思,從而在現今的讀者心中產生與原讀者基本相同的回應。「字面」直譯比較專注於再現源文本的形式。例如,RSV在 詩 104:29 採納希伯來文本的措辭,譯為:“they die and return to their dust”(英文直譯:「牠們死亡,歸於塵土」);CEV則嘗試採用動態對等翻譯,“they die and rot”(「牠們死亡並腐爛」)。

省略是指論述中通常略去一些字詞或短語,因為沒有它們也能充分地表達意思。在下述句子中,括號裡面的字詞可以省略:「如果[我有]必要[這麼做],我可以等一晚上。」某種語言可以省略的部分,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需要表達出來。

校訂是對文本進行更正。這通常是學者在校勘編輯時所作的修改,而非直接基於抄本證據所作的更正。

強調是對論述中的某個要素賦予相對較高的重要性。不同語言的強調方式也有不同;例如,詞語的位置、語氣助詞、強調詞、擬聲詞等。對於經文「哦,巴不得你素來都留心聽我的命令哦!」(《呂》; 賽 48:18 ),語氣助詞「哦」指出這句話是特別強調的。

對等是指意思或形式非常接近。參「動態對等翻譯」和「形式對等翻譯」。

詞源學是對字詞的來源或歷史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詞源學在許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但對於翻譯者來說,更加重要的是了解使用者在源語言的具體語境中如何理解某個詞。

婉辭指含蓄、溫和的說法,替代其他一些會讓人覺得不禮貌、反感或粗俗的語言;例如,「千古」就是「死亡」的婉辭。

誇張法是一種言過其實的表達手法,可用來表示幽默、反諷或諷刺,或者特別強調某個要點。例如,「所有人都這麼做」可能意指「許多人這麼做」(暗示「我也想這麼做」)。另參「誇張」。

擴展翻譯是用較長的文字來翻譯某個字詞或短語,旨在提供一些信息來幫助讀者獲得與原讀者相同的理解。

明確的是指措辭已經明顯地表達出了意思。與「隱含的」相對。

比喻比喻性的表達是指在非「字面的」意義或者非普通意義上使用詞語,從而通過比較或聯想來表達某種意思。例如,當詩人說「我的杯子溢出來了」,他的意思不是嫌棄他的杯子倒的太滿了。他其實是在用比喻表達自己非常滿足,就像受到慷慨招待的人那樣。比喻修辭包括「暗喻」和「明喻」等。

焦點是論述的中心,可通過語序、特別的小品詞或重複來標記出來。

形式對等翻譯是在譯文中字面再現源文本的許多特徵,特別是論述的形式。這種方法經常會導致目標語言的行文風格不自然,有時候完全無法理解。參「字面的」。

功能對等翻譯是指盡力傳達源語言文本的訊息功能集。一些重要的溝通功能包括傳遞信息、表達或激發情感、促使思維或行為變化、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另參意思類似的「動態對等翻譯」。

一般性的指對象的一般分類,與「特定的」或「具體的」相對。例如,「食物」是一般性的詞語,「水果」則比較具體。然而,相對於更加具體的「橙子」,「水果」就是一般性的詞語。

所有格屬格是許多語言都有的詞語集,主要用來指出某個名詞是另一個名詞的修飾語。所有格通常表示所有關係,但也可以表示度量衡、源頭、特性、分離、來源等;例如,「上帝的百姓」、「愛好和平的人」、「一斤麵粉」、「孩子的玩具」、「伊甸的園子」等。

術語簡釋是一個列表,通常附在書末,用來解釋或定義正文中出現的不常用字詞或表述。

希臘文是新約所用的語言。該語言屬於印歐語系,是現今稱為希臘的地區所說的語言。在基督時期,許多生活在羅馬帝國東部的人都使用希臘文;因此,早期基督徒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國家,卻可以用希臘文進行交談和通信。當時,整本希伯來文舊約都已經被翻譯成希臘文,這個譯本稱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希伯來文是舊約所用的語言,屬於「閃族語」系。到了基督時期,許多猶太人已經不再使用希伯來文作為日常語言,而是講「亞蘭文」(與希伯來文相近)或「希臘文」。

誇張是利用「誇張法」的表達,通過有意誇大來產生特殊的效果。「他日夜哭泣」就是一種誇張。這句話的意思不是那人每分每秒都在哭,而是形容他哭得非常厲害。

慣用語是一些字詞的組合,其含義不能通過將各個組成部分的含義合在一起來理解。比如,To hang one’s head(直譯「懸掛一個人的頭」;意為「垂頭喪氣」)就是一句英文慣用語。“A drop in the bucket”(直譯「水桶裡的一滴」)源於希伯來文( 賽 40:15 )。當把慣用語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採用字面直譯往往會喪失其含義或者傳達錯誤的意思。

直接上下文是在某段論述或其部分的前面或後面緊鄰的文字,通常有助於解釋整段的意思。例如, 詩 1:2詩 1:1 的直接上下文,並且有助於解釋這節經文。另參「上下文」。

祈使語氣動詞是表示命令或請求的動詞。 詩 34:11 (《思》34:12)「孩子們哪,來聽我!」有兩個祈使語氣動詞,即「來」和「聽」。祈使語氣動詞經常與呼語(「孩子們」)配合使用。在有些語言中,祈使語氣只有第二人稱;還有語言也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祈使語氣。在英文中,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祈使語氣通常作“must”(「必須」)或“let”(「讓」);例如,“They must work harder!”(「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Let us go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讓我們上耶和華的殿」)等。

隱含的暗示的是指文本沒有用具體的詞語表達出來信息。說話者假設聽者明白他的意思。在很多時候,「上下文」會清楚表明意思。例如,哈拿在 撒上 2:6 說「耶和華……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其中「往上升」的隱含或暗示意思是「上升得生命」。參「明確的」。

解經是確定經文含義的過程(或者這個過程的結果),通常是就「誰在什麼情況下,帶著什麽意圖,對誰說了什麼」進行探尋。正確的解經是正確翻譯經文所必不可少的。

反諷是指某人說的是一件事,實際指的卻是相反的事,目的通常是批評、責備或訓導。約伯對朋友說「無能的人蒙你何等的幫助!」( 伯 26:2 ),用的就是反諷;他的意思其實是,「你根本沒有提供任何幫助!」

字面的指一個字詞或表述的一般意思或原意,與「比喻性的」含義相對。「字面直譯」在形式和語序上都與源語言非常接近;這樣翻譯經常會使「目標語言」的表達非常不自然或笨拙。

禮儀的與禮儀或公共敬拜有關,包括歌、禱告、回應等。禮儀語言通常具有傳統或舊式的特點。

外來語是指某種語言使用另一種語言的詞語。參「借用」。

抄本指人用手書寫或抄錄的書籍、文件或信件。舊約和新約書卷的抄本數以千計,但聖經原稿已經佚失。

旁註是寫在文本同一頁上的備註,提供客觀的事實信息,包括:備選讀文(不同的源語言文本)、備選譯法(不同的源語言文本譯法)、歷史資料、文化信息;這些信息對於充分理解經文都是必要的。

暗喻將一個物體、事件或狀態(稱為「本體」)比作另一個物體、事件或狀態(稱為「喻體」),兩者在意義上並沒有直接或密切的關係。例如,「我是一隻蟲子」是在描述某人非常卑賤、可憐、沒有價值。聖經中的暗喻有時難以明白,因為經文沒有具體說明比較的要素是什麼;例如「耶和華是我的岩石」( 詩 18:2 [《思》18:3])。有些時候,喻體或比較要素在目標語言中並不被同樣採用。例如,詩人說「上帝……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詩 103:14 ),他的關注點不在我們身體上的灰。暗喻是最常用的比喻,通常十分微妙,甚至說話者或作家沒有意識到他正在使用比喻性的語言。參「明喻」。

換喻是一種比喻,用某個事物的一部分來指稱整個事物(例如,「一百個頭」意為「一百頭牛」),或者用一個事物來表示與其密切關聯的另一個事物(例如,「王冠」一詞可指君王甚或整個君主政府)。

修飾語是起修飾或限定作用的字詞或短語,直接影響另外一個句子成分的意思,例如形容詞修飾名詞,或者副詞修飾動詞。

非比喻性的指在字面或普通意義上使用字詞。參「比喻」或「比喻性的表達」

名詞是表示人、地方、事物、品質、動作或想法的名稱的詞。

比喻是旨在闡明或教導某項真理、教義或道德的小故事。耶穌經常使用比喻來闡釋上帝國度的真理(例如, 可 4:30-32 所述芥菜籽的比喻)。

平行(平行結構)通常是指一個語法結構中的兩部分內容和/或形式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例如,「萬民哪,你們都當聽這話!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當側耳而聽!」這兩句陳述相互對應,因此稱為是平行的。「平行經文」是兩段或更多段彼此類似的經文,經常使用完全相同的字詞;例如 太 6:9-13路 11:2-4 關於主禱文的平行經文。

特殊的和「一般性的」為反義詞。參「一般性的」。

經文是指一段具體的聖經經文,通常超過一節,但也可以是一節經文或其中的一部分。

貶義詞帶有貶低或輕視的作用。例如,“childish”(「幼稚的」)中的後綴“-ish”就帶有貶義。

摩西五經指聖經的前五卷書,也稱為「妥拉」、「律法書」或「摩西的書」。

短語是由兩個或更多個字詞組成的依存語法結構,但不是一個完整的分句或句子。短語通常根據主要詞語來命名,比如名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等。舉例來說,「前面的男孩」是名詞短語,「在房子前面」是介詞短語,「背負重擔」是動詞短語。

複數是單詞的一種形式,指數量超過一個。參「單數」。

詩、詩歌是一種與日常用語和「散文」不同的文學體裁,具有獨特的押韻和抑揚頓挫。詩人運用特別的語言來創造出一種意境,與聽者或讀者分享。每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修辭格,如比喻性語言、倒裝、雙關語、重複或押韻,這些修辭格頻繁出現在詩歌中(比較 士 4:0士 5:0 )。詩歌與語言優美的散文之間有時難以區分,然而詩歌與日常用語之間通常易於分別。詩歌通常寫成勻稱的、和諧的詩行,然而散文不是這樣。

原始正典包含希伯來文的舊約和全部新約。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都接納這些書卷為正典。

箴言諺語是一些短小精悍的表達,為社群的大多數人所熟知。詞句易於記誦,內容是對人生或世界的一些洞見。

限定(限定詞)指用某個術語來限定另一個術語的意思。例如,對於「老人」一語,「老」是在限定「人」。

讀(讀文)指特定抄本關於某段經文的措辭。不同抄本在同一處的措辭可能不同,不同譯本的意思也可能不同。例如, 撒上 1:24 的希伯來文本作「三隻公牛」,然而希臘文和敘利亞文譯本作「一隻三歲大的公牛」。這些都是不同的讀文。另參「文本」。

接受者是指接收信息的人。「目標語言」(或接受者的語言)是要翻譯成的語言。例如,在把希伯來文翻譯成德文時,希伯來文就是源語言,德文就是目標語言。

翻譯是指使用與原文不同的語言來傳達或表達原文的意思。

譯法是把特定經文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方法。

調整結構指在翻譯過程中,對句子或其他語言單元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重新排列。

修辭性的是指一些表達形式旨在強調或凸顯講論的某個方面。例如,反問句(或修辭問句)不是為了詢問信息,通常是為了著重陳述。

詞根指單詞的最小元素,由此衍生出其他單詞。例如,英文“friend”是“friendliness”的詞根。在希伯來文中,大多數詞根由三個輔音組成,一個詞根會構成多個詞語。例如,詞根b-r-k衍生出名詞「福分」、形容詞「有福的」和動詞「賜福」。

語義學是研究口頭或書面論述中任一要素的意義的學科。

閃族語是一個語系,包括「希伯來文」、「亞蘭文」和阿拉伯文。

句子是一個能夠獨立存在的語法構造,由一個或多個分句組成。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是希伯來文舊約的希臘文譯本,從基督降生之前二百年左右開始翻譯。這個譯本經常縮寫為LXX

明喻是一種描述某個事件或物體(稱為「本體」)的修辭手法,將其與另一個事件或物體(稱為「喻體」)進行比較,並使用「像」、「如」等詞彙來表示這種比較;例如, 歌 4:3 就是一個明喻,「你的唇[本體]好像一條朱紅線[喻體]」。明喻不像「暗喻」那樣微妙,因為暗喻沒有用「像」或「如」等詞語來表明比較。參「暗喻」。

單數是單詞的一種形式,指人或事物的數量只有一個;與「複數」相對。

具體的與「一般性的」互為反義詞。參「一般性的」。

結構指各語言元素的系統編排,包括詞語組合成短語、短語組合成分句、分句組合成句子,以及句子組合成更大單元。這個過程可以比作建造房屋,因此,結構常被稱為構造。

象徵是一種語言或非語言形式,因著慣例被人為賦予某種特定含義。例如,「十字架」一詞是一個語言符號,指的是一個特定的物體。同時,按照基督教傳統,「十字架」這個物件也是耶穌受死的象徵。

同義的指不同詞語的詞形不同但含義相似,例如「男孩」和「小子」。

《他爾根譯本》(TARGUM)是古希伯來文聖經中部分書卷的亞蘭文譯本或詮釋。

文本指各個聖經抄本的內容。「讀文」指詞語在特定抄本(或一組抄本)中的詞形,特別是不同抄本的詞形存在不同的情況。文本證據是支持特定讀文的抄本證據。當不同抄本包含不同的讀文時,就出現「文本問題」。

文本差異指同一處經文的讀文存在差異。「校訂」是學者調整結構以期恢復古文本的面貌,雖然沒有現抄本的支持。另參「抄本」。

翻譯是把源語言文本中的信息傳遞到「目標語言」中。好的翻譯不僅竭力在意義(內容和功能)方面實現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表達,而且竭力在形式(風格和結構)方面實現對等。

音譯是指「目標語言」採用與源語言相似的讀音或字母來進行翻譯。音譯與「翻譯」不同。例如,中文「阿們」就是音譯自希伯來文,按照意思則會翻譯為「誠願如此」。

動詞是一類表示存在、動作、狀態或發生的詞語,例如「是」、「跑」、「變成」、「思考」等。對於英文用形容詞表達的事物,有些語言可能最好使用動詞來表達;例如,「變熱」(英文“to be hot”)、「生氣」(英文“to be angry”)等。

譯本是指翻譯成其他語言的聖經。古代或早期譯本包括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敘利亞文譯本、埃塞俄比亞文譯本等。RSV和GNT是比較現代的英文譯本。

元音是指肺部氣流不受阻礙地通過口腔而形成的音。代表這些音的書寫字母稱為元音字母;例如英文中的“a”、“i”、“u”,這些是全球各種語言最常用的元音。希伯來文起初不書寫元音,後來才在「輔音」的下方或上方加上符號代表元音,稱為「元音點」。另參「輔音」。

《武加大譯本》 (VULGATE)是聖經的拉丁文譯本,最初由耶柔米在第4世紀末翻譯和/或編輯而成。傳統上,這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譯本。



信望愛CBOL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