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如何成功地管理時間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每個清晨,我們常常在鬧鐘鈴響前就已醒來,忙著盤算下了床就得做的事情:準備早餐,送孩子們去上學,保證家裡人別忘了當天需要的東西……除了我們自己的工作計畫以外,還有無數其他的事情佔據著我們的腦海。

許多人的生活都像飛轉的陀騾,一不小心就有失控的危險。我們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竭力去維持生活各個領域的平衡,在職業發展、家庭關係和家務瑣事方面履行責任,達到別人的期望,還要跟上現代文明的快節奏變化。殊不知,長此以往這樣下去,再身強體壯的人也會累得精疲力竭的。

歲月匆匆,每個人的角色和責任都在不斷改變。有些日子裡我們實在是太忙了,但求出的錯少一些便心願足矣。這些年來,我也在隨著自己責任的變化,不斷調整著理家之道。在我家,排日程表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我試過無數方法――原始到廚房日曆上用彩色筆做標記,現代到使用各種尖端電子設備。

當每一天的繁瑣事接踵而來時,你並不是非得招架得手忙腳亂的。其實,成功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與使用那些方法或工具無關,一如「待辦清單」或是那種為平衡日常收支而使用的預算編列技巧。假如一開始在生活已經失衡,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失敗的命運;事實上,成功的時間管理法則,通常與我們所忽略的事大有關連。

時間管理和個人工作效率領域的專家,也是「新麗人」福音網站特約作家魏唐納博士列舉了七項「導致失衡」的最佳途徑:

忽視自身健康

睡眠時間不夠或品質不佳;不肯花時間做運動;外加飲食失衡。(如今百分之九十新加入健身俱樂部的人,會在九十天之內停止上健身房。)你的抵抗力因此大大降低,因此動輒得個最新流行的傷風感冒之類的,好處是你大可把規定的病假消耗殆盡。75%的成年人疾病是可提前預防的,而我們早已習慣把自己搞成那種「快點,忙死了」的生活型態。

有趣的是,當人們買了部新車,他們會把車子帶去做定期維修,也能選擇正確的油品置入油箱,外帶把車子擦的亮晶晶的。我們所飼養的寵物也能享受定期的獸醫檢查。而最近一份報導卻指出,百分之三十四的男人說,即使胸口疼痛,他們也不願意去看醫生。

忽視家庭時間

以為只要空下來時,家人們一定會在那兒等著你。有一次一個學生問我:「什麼是帶我那個四歲大的孩子出去渡假的最佳方式?」我答道:「在她四歲時,就帶她出去玩!」有50%的婚姻最後是以離婚收場。想想看,一個人二十五歲時結了婚,二十年後,也就是四十五歲時,必須揚棄50%畢生的努力所得,將其置入離婚法庭的財產處分帳戶。

這就好比一隻松鼠,拼命收集堅果,囤積納糧之際,樹的另一邊竟然有人在挖洞,所有的堅果因此散盡。這隻松鼠太忙於工作而沒能查覺危險的逼近。一般上班族平均每天花費在與配偶或重要伴侶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時間,竟然少於二分鐘;而一天下來與孩子們進行有意義對話的時間,更是低於三十秒!

缺乏財務規劃

果真如此,你最好確定你的僱主、即不然,政府、或者一個好心的親戚將會照顧你的需要。大部份人在生命盡頭時總是阮囊羞澀,或山窮水盡必須仰賴政府或親人的協助或供養。大多數人不願意多花一點固定時間,來創造財富,達成個人經濟上的自由,或過一種他們「甘心樂意」的生活方式;相反地,他們寧願處於那種「不得不」接受的方式:80%的人,週一上午根本不想去上班;而有97%的人說,一旦他們達成經濟自由,就不想再留在同一雇主、或繼續從事目前的行業。

停止智力的追求

你擁有學歷,你一度曾讀過書。而今5%的人口竟佔圖書銷售總量的95%;而絕大多數的95%人口所購買的書籍加起來,僅佔剩下的5%。人們再沒有時間閱讀,便把書籍當成禮物送掉了。這正好比溺水之人,拼命想把頭保持在水面上,因為工作和其他嗜好早已使你無暇應付。就靠著僅有的知識,逐漸耗盡。每日不斷流出之際,希望你能早日增加你池中的蓄水,使你能有足夠存量支應後半生之需。

任由他人決定你的未來

即使別人的情況不見得是你喜歡的,你還是聽信他們所言、來決定你平常當做的事。不時受制於「如果我這做,我的朋友為怎麼說….?」的想法,總要找到外界認同,並以同伴們的意見為依歸。因為在你心深處,如何安排自己時間的主控權已經從缺,你便任人佔據那個空缺、來告訴你當如何行,這才會感到安心。

任職業生涯隨波逐流

不設法規劃真正想從事的長期職業生涯。任憑機會或生活帶領,並以此為滿足。千萬別破壞現狀,只要熟悉的,不要陌生的。謹慎出牌,安心為要。假如你早在十七或二十歲時選了一行,而在你四十歲之時並不滿意,也千萬別改行。緊緊抓住二十年前的決定,這就好像你找了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讓他做你的職業顧問一樣。

不花時間在你的屬靈環境裡

這兒我指的不僅是宗教性的場合,更是與他人、社區、週遭以及宇宙的關係。這些問題就讓別人去傷腦筋罷!「當人忘記了生命創造者之際,他所創造之物將會取而代之!」

新麗人網路雜誌七月份特刊 本專欄與新麗人網站合作。

若是您有信仰或生活上的疑問願意與蔡佩芬老師談話,請上新麗人網站,或回郵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