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加爾文的神學方法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神學」本是在找尋對上帝的認識,並將尋找所得整理出來。但是當一個人鑽研日深以後,有時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常見的結果若不是理論精深難以理解,就是所言與現實脫節。加爾文卻不是這樣,他的神學方法有以下幾個特色:

 1. 著重上帝對人所彰顯的啟示,而不去探究祂本體的奧祕

 人總是好奇,希望知道有關上帝的許多事。但是人的頭腦又十分有限,沒辦法完全瞭解上帝,特別是有關上帝的本質,如果要用人的理性去探尋,極易落入空洞的玄想。加爾文認為我們在追求認識上帝時,應該著重在祂向人所顯示的,亦即在聖經裡有明顯記載的,這樣,我們對祂的認識才能夠栩栩如生(I.10.2)。

 對於一些知道了也沒有幫助,連聖靈都對它保持沉默的事,我們最好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毋需作過份的探尋(Ⅲ.21.3)。加爾文這種見解在中世紀那種著重哲理探討、經常高談闊論的背景底下實在是創見。

 加爾文這種著重上帝對人所彰顯的啟示,而不去探究祂本體奧祕的態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師,有多少人贊同呢?圖 4-1(題目詳見問卷第 22 題)顯示在有回應的填答者中,回答「非常贊成」和「贊成」的比例分別是 6.9% 和 65.5%,共有 72.4%;回答「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的比例分別是 27.3% 和 0.4%,共有 27.7%(N = 275)。和其他題目比較起來,贊成者的比例只有七成多一點,並不算高。這有可能是因為單憑問卷中的一句話沒辦法把加爾文的意思表達清楚;有一位受訪者就表示他所知道的加爾文似乎不是這樣。

圖 4-1

    長老會傳教師對加爾文神學方法著重上帝對人所彰顯的啟示的看法


 2. 「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密不可分

  加爾文指出,人只要一觀察自己,就會想到上帝,特別是當人發現自己的欠缺與極限時,就更會想到上帝的豐富與無限。而一個人也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夠真正地 認識自己(I.1)。這種對上帝、對自己之認識的緊密關聯,在有回應的填答者中有 28.5% 和 67.7% 的人表示「非常贊成」及「贊成」,合計有 96.2% 之高;3.1% 和 0.7% 的人表示「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合計有 3.8% 之多(N = 288,題目見問卷第 23 題,結果詳見圖 4-2)。可能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吧,光談認識上帝而不提到人是 不可能的,反之亦然。

圖 4-2

    長老會傳教師對加爾文所主張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密不可分的看法


 3. 信是一種對上帝慈愛確實的認識(Ⅲ.2.7)

 有人說,我們對上帝應該要有單純的信心,不能太依靠理性,對於不能理解的,用信心接受就好。這種主張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推到極端,有時會讓人誤以為信是不必用大腦的,只要憑靠感覺就好。加爾文是一個重視思考的人,他對「信」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信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一種認識,是對上帝慈愛確實的認識。這是在強調信的認知層面,以及所信的內容。

 一個人就算對上帝的旨意有一些認識,但是如果會因而產生恐懼憂慮的,在加爾文看來,這也不能算是信仰。只有基於上帝的應許,出於本身實際的體驗,確確實實認識到上帝的慈愛才算是真正的信仰。這樣看來,信絕對不是一時的衝動或感覺,也不是徒有敬虔的外表,像按時聚會、奉獻、禱告、傳福音等就可充數,而是要有實際的體驗與確實的認知。

 加爾文這種對「信」的看法,在有回應的填答者中有26.7% 和 65.3% 的人表示「非常贊成」及「贊成」,合計有92.0% 之多,有 7.6% 和 0.3% 的人表示「不贊成」及「非常不贊成」,合計有 7.9%之多(N = 288,題目見問卷第 24 題,結果詳見圖 4-3)。

圖 4-3

    長老會傳教師對加爾文認為信是對上帝慈愛確實認識的看法


 4. 注重生活的應用

 加爾文認為我們不論是從聖經,或是從受造之物所得對上帝的認識,目的都是要我們敬畏上帝、信任上帝,然後學習在實際的生活中榮耀祂。換句話說,神學不只是一種知識的探求而已,其目的是要把所學習到、所認知的,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表明出來。

 由於題數的限制,為免讓填答者作答時間太久,本研究並未針對這個觀念設計題目,謹在此舉出,供從事神學教育以及研讀神學者再一次的提醒。

 今日台灣,「慈濟功德會」與「一貫道」在民間大大流行。慈濟的主張偏向鼓勵每個人行善,積自己的功德;一貫道則是諸神皆拜,接近台灣民間宗教拜「有求必應」之神。前者認為人可以靠自己行善稱義,後者則拜人造的神,對人所求的有回應的才尊為神。這完全是人本、以人為主的看法,到後來可能會過份倚賴人的能力和聰明智慧,高抬自己,變成一個「誰也不怕誰」的文化。

 目前台灣似乎即是這樣的走向,頗令人擔憂。加爾文從聖經中歸納出,人必須以認識上帝為認識自己的起點與標準,承認人的有限,不倚靠人的觀點作出發,進而認識上帝的救恩和慈愛,不靠個人功德。這樣比較容易使人學習耶穌基督虛己、謙卑、寬宏大量、容許不同意見的精神,而這正是新台灣文化中不可缺的要素。

 加爾文一切只為上帝榮耀的態度,不只表現在靈修生活方面,也表現在學術工作方面。在神學上,加爾文認定,人只能就上帝所彰顯的啟示來認識上帝,而無法探究上帝本體的奧秘,簡而言之,這是「知其所不知」,給神學探討的範圍定下了界限。

 人對上帝的認識若是達到一種深度,必然能夠對人所不知之處開始有自知之明,反而只有那些對自己認識上帝的能力過份深具自信的人,暴露出他們對上帝的無知,因為這是「有限的受造者」在學習認識「無限的創造者」,基於二者之間的差距,人如果能夠開始明白認識上帝的困難,就已經開始走入對上帝進一步的認識了。

 加爾文這種對上帝的認識,不是來自書房、象牙塔式順利的人生境遇,乃是來自真實人生體驗,尤其是其中充滿憂患與挫折,才二十五歲的黃金歲月,就因著信仰而成為流亡學者,二十七歲就違反其從事學術工作的意願而被推上宗教改革舞台,二年之後即告失敗,被逐出日內瓦,三十一歲結婚,二年之內經歷了得子與喪子,而三十九歲結婚八年時太太就去世了。

 總括而言,加爾文長期流亡逃難,又經常牧養由難民組成的教會,以纖細的學者性格投入粗魯的宗教改革風暴當中,常常面臨各種反對、攻擊、譭謗以及中傷,甚至面對弟兄姊妹令人痛心的攻擊,加上病痛纏身,在人生百般的痛苦當中,「認識上帝」對加爾文而言,不是純粹理論的探索或者抽象思考的興趣,乃是追求人生的安慰,因而時時刻刻謹守「神尊人卑」的立場。在上帝啟示之外去認識上帝,不但是出於玄想,也是豐裕人生茶餘飯後的思想遊戲而已,對受苦當中的人並無益處。加爾文的神學理念不但對中世紀走入抽象思辨迷宮的神學家是當頭棒喝,對現今基督徒也是重要的信仰提醒。

 由此觀之,加爾文主張「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密不可分,得到充份的例證說明,當人開始明白自己對上帝的無知之處時,一方面是提昇了對上帝的認識,因為只有更加認識無限的創造者上帝的人,才能明白自己所認識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明白自己的極限在那裡。

 可見加爾文所追求的認識上帝,不是知識層面的認識而已,乃是全人的投入,以此說明信仰正是「一種對上帝慈愛確實的認識」(Ⅲ.2.7)。長老教會信仰的特色是否仍然帶有加爾文信仰特色呢?而什麼是加爾文信仰特色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敬虔」──敬畏上帝與愛上帝(I.2.1),這在教會生活以及基督徒生活都是值得深入反省之處。

▲討論與分享:

  1. 有關上帝的事,那些是你感到難以理解的?你能夠安於尚無解答嗎?為什麼?
  2. 在你信仰體驗中,是否發現在上帝面前更加瞭解自己?請分享。
  3. 對於上帝的慈愛,你體會多少?認識多少?請分享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