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逾越節隨筆(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信主後幾大疑團之一,就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似乎與舊約節期不相干。尤其每次讀到利未記廿三章清楚指出逾越節和其他載明的節日,被稱為「永遠的定例」,心裡就忍不住想,難道新約基督徒就不用守節了嗎?還是這節期是專給猶太人的?不但如此,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裡還預言有一日列國百姓必年年來到耶路撒冷守住棚節。由此看來,上帝訂立節期,不僅是給猶太人,也是給外邦人。

再加上,從新約的記載中,可以看到耶穌和門徒都遵守節期;並且,耶穌自己似乎連一些沒記載在摩西五經的小節期,諸如光明節和修殿節,他都遵守。由 此可見,神看重節期的心意是相當清楚的。不但如此,林前五章8節保羅說:「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 也不可用惡毒(或作:陰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也顯示早期基督徒重視守節的傳統。

這團迷霧愈來愈大。讓我花時間探究原因一番。或許從歷史的角度看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家,可以讓我們一見端倪。

回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離史,戴維斯(W. D. Davies)曾說︰「早期教會在主後七十年之前是猶太教的女兒,之後才離巢。」這句話指出基督教與猶太教分家的起點。主後七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造成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家?那年發生了一場猶太人起義。這是一般普遍的說法;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家是一個過程,而這猶太人起義事件不過是兩者分家的轉戾點之一。

其實,早在主後七十年之前,基督徒(多半是猶太人)與猶太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張力。主後四十九年,猶太人與猶太基督徒在羅馬爭論,羅馬皇帝(Claudius)為了維持治序,把這兩群人趕出羅馬城,不準他們進來。而主後六十六年祭司(Eleazar)拒絕為羅馬皇帝獻祭,奮銳黨(Zealots)趁機起義,主後七十年羅馬提多(Titus)將軍攻入耶路撒冷,摧毀聖殿。成千上萬猶太人死在刀劍下、或是餓死、或是做奴隸。直到今天,若是上羅馬,我們仍舊可看見著名的提多拱門上,鮮明地描繪出把耶路撒冷聖殿金燈台為戰利品帶入羅馬的景象。這是題外話。

不過,在這場戰爭,猶太基督徒都逃到佩拉。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想到耶穌曾說過的話(路加福音廿一章20-21節),才采取這個行動。在面對國家種族危機時,猶太基督徒這樣不愛國、貪生怕死的行為,重重地在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劃下一道深深的刀痕。
然而,他們不是自此就分道揚鑣的,因為在起義失敗之後,仍然有些基督徒回到耶路撒冷。可見還是有一批人有感動,要留在猶太教里傳遞耶穌是彌賽亞的好消息。

其實,真正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家,必須提到第二次的猶太人起義(主後132-135年)的那場戰爭,這是決定性的轉戾點。那時,西門(大家叫他是Bar Kokhba,也就是「星星的兒子」)在當時最受敬重學者艾啟巴拉比(Rabbi Akiba)的支持下,自稱為彌賽亞。當地全體猶太人跟隨他的帶領,要取得自由。在主後132-135年年間,許多猶太村莊加入這場苦戰。羅馬將軍塞維魯斯(Julius Severus)帥軍在猶太地平亂。五十萬以上的猶太人因此喪生,耶路撒冷城完全被摧毀,重建新城,並且在聖殿舊址上建立異教神廟,不準猶太人進城(敢進來就判死刑),並且大力把說希臘語的異教徒遷移到耶路撒冷。西門自稱是彌賽亞,把猶太基督徒放置無可選擇的立場,他們拒絕參加起義,遭受許多迫害。不是迫害的緣故,而是由於不可妥協的信仰立場,基督徒與猶太人就這樣順著歷史的情勢分了家。

在面對這段歷史時,內心真有無可奈何的悲涼。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一點,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家是一個過程,扯上許多議題,希望以後有機會細講兩方之間分家的歷史細節。在此,只是把重大發生事件的轉戾點簡略提出來。

馬文‧威爾森(Marvin R. Wilson)說過一段有意思的話──在主後七十年之前,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母親,但在之後,猶太教變成基督教的婆婆。他暗喻著,主後七十年之後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劍弩拔張的關系,彷佛有些人的婆媳關系。

儘管在早期教父耶米柔時代,還有一些猶太基督徒仍舊參加猶太會堂的敬拜,但是大約在第二世紀中期,教會與會堂的分離就大致抵定。

就這樣,從主後第二世紀,有些早期教父公開敵對猶太人、反對基督徒守逾越節。要曉得,早期頭一批基督徒多半是猶太人,但是到了第二世紀基督徒已經多半是外邦人。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Ignatius)就曾經說過:「要是有人與猶太人一起守逾越節,或是接受逾越節的象徵,他就有份於謀殺主與其的門徒」。

除此之外,從慶祝復活主日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到兩者的對立。教會歷史的早期年代,基督徒是根據猶太人歷來結合受難週,正確地慶祝這個日子。然而,主後三百廿五年尼西亞會議(the Council of Nicea)時,教會提出一個新方法來訂立慶祝的日子,與它希伯來文化的根分離。

也許你會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是華人,離中東有十萬八千里的緣故。事不盡然,若是來到北美以基督教信仰立國的國家,你會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場糊塗帳。

舉個例,一到復活節前,北美到處看到各式各樣的彩色蛋、復活節可愛的小兔子,我猜那種小兔子造型包彩紙的巧克力生意一定最好。不但如此,以前我還去過教會在復活節早上,大人舉行復活節特別聚會,孩子們玩找彩色蛋的游戲。彩色蛋裡有獎品,算是孩子們當天節日的高潮。我在聖經裡怎樣也找不到彩色蛋和小兔子。我是來北美幾年之後,偶而的機會才曉得彩色蛋和小兔子與信仰要歡慶復活節的意義根本不相干,就連英文復活節(Easter)這個字都是從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異教春神Eostre所衍生出來,她的慶祝活動在春分舉行,慶典名稱就是Eastre。

原來這是因為當基督教觸及歡樂的古英格蘭時,教會已經失去許多她舊約希伯來的根。更糟糕的是,教會把「復活」等同於流傳已久、為了求新生命與豐收而舉行的異教春分慶典。這信息對平民百姓饒有趣味趣味,然而這份妥協允許異教儀式不斷釋稀信心。難怪我大女兒說,同學們根本不曉得復活節的意義,只曉得是節慶玩耍的好日子。

一直到最近幾年,因著認識一些守猶太人節期的基督徒,與他們一起守節,並且閱讀了這方面的書籍,我這信仰疑團才漸漸解明,我也更進一步對神設立節期的心意有所認識--也就是從過節中,去思想神,去感恩,並且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