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世界各國來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發現使徒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感到訝
異猜疑。 2:5-13
●「住在」耶路撒冷:原文時態是現在分詞,表示這些人是由世界各
國回流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而非為了五旬節慶
典暫時回耶路撒冷的人。
●「這聲音」一響:可能指「暴風的聲音」或「門徒用別國語言講話
」的聲音。
●「鄉談」:一國或一地區的語言。
●「納悶」:原意是「倒在一起」,後來引申為「迷惘」、「混亂」
、「不知所措」、「莫名其妙」的意思。
●「帕提亞人、瑪代人(米底亞人)、以攔人」:在目前的伊朗境內。
●「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伊拉克。
●「猶太」:巴勒斯坦地區,可能包含敘利亞。
●「加帕多家」:在目前土耳其中部。
●「本都」:在目前土耳其北部。
●「亞西亞」:土耳其的愛琴海沿岸。
●「弗呂家」:土耳其內陸。
●「旁非利亞」:土耳其的地中海沿岸。
●「埃及,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北非,呂彼亞就是今
日的利比亞。
●「羅馬」:義大利半島。
●「革哩底」:羅馬東南方的海島。
●「亞拉伯(阿拉伯)」:阿拉伯沙漠地區。
●「猜疑」:「十分迷惑」、「大惑不解」。
●「這是甚麼意思呢」:原文並非表示群眾想知道事件背後的意義,
而是「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意思。
●「新酒灌滿」:甜酒喝太多,酒醉了。新酒也可以解釋成「甜酒」
,而且新酒的價格較便宜。
◎這裡的表現等於是巴別塔的逆轉,巴別塔變亂語言讓人無法溝通,
這裡確是透過聖靈充滿說出各國的語言,使各國人都可以了解福音
。
◎單只有神蹟並沒有用處,說各地語言的神蹟要等到彼得講道之後才
能讓人了解,而有正面的反應。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