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9章19節 到 9章33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14.第九章19至33節:
當使徒保羅提到整個拯救工作之主權,都是由上帝決定,因此,有人認為這樣的上帝,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會讓人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努力向善的動力與意念。於是,使徒保羅用這段經文來解釋他為何會有這樣的主張。

第19至21節,由於使徒保羅提到上帝揀選是早在祂先前的計畫,因此有人認為既然是如此,那麼上帝就不應該對那些不受揀選的子民生氣,或是發出責難。使徒保羅對這樣的問題感到難過,因為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是故意找藉口。使徒保羅引用自耶利米書第十八章1至6節有關陶匠和陶土的關係作比喻,主要在說明上帝就像陶匠,祂可以隨心所欲依照自己的計畫,或是喜愛的方式,將陶土捏成各種造型。他要強調的是:捏陶的主權在於上帝,而不在於人。而這種主權表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揀選來表明。先知以賽亞也提出這種看法(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五:9—13)。

第22至26節,這段經文說出上帝的憐憫和慈悲,祂沒有將那些不好的瓷器丟棄、擊碎,是因為祂的慈愛、憐憫,因此,更應該心存感謝才對。使徒保羅引用何西阿書第二章23節的詩歌,以「意譯」的方式表示出來。使徒保羅引用先知何西阿寫的這詩歌,來表明原本不是屬於上帝揀選的族類,現在上帝要用寬容無比的愛,將之列為祂所揀選的子民之一。他用這種比喻,主要在說明非猶太人(所謂的「外邦人」),將成為上帝心中的子民。「本來不是我子民」,這句話也是先知何西阿的兒子「羅‧阿米」的名字之意。意思是指對丈夫不忠實而生下來的兒子。因為先知何西阿的妻子是個淫婦。接著在第26節引用何西阿書第一章10節,同樣是採用「意譯」的方式,主要在說明上帝的決定是會改變的,而使上帝改變的原因是人認罪、悔改。

第27至29節,這句話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十章22節。以色列人一直相信所有的以色列人民都會得救,但是先知以賽亞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只有少數人可以得救。耶穌也曾提出這樣的看法,他說真正找到得救之道的人少之又少(參考馬太福音七:13—14)。這也說明得救並不是以色列人民的專利或是特權,更重要的,是人要努力找到正確的得救門路。再者,先知以賽亞在這裡指出「剩下的少數得救」,正好表明上帝憐憫的恩典。因為上帝若依照人所犯罪的情景來審判,沒有一個人是「善」的(參考羅馬書三:23),就是因為上帝的愛,留下一部份人享受祂拯救的恩典(參考以賽亞書一:9)。而使徒保羅引用這句話,主要是在說明這「剩下的少數」,就是相信耶穌是救主的人,而這些人是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內。

第28節,這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十章23節、第廿八章22節。注意這裡所用的「迅速」,指的是審判的時刻即將來臨。這對主後第一世紀的基督徒來說,意義很深重。他們都認為上帝即將展開全面性的審判,這跟復活的耶穌即將再臨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徹底審判全人類」,這句話也說明了上帝將會展開全面性的審判工作,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參考希伯來書四:13)。然後在第29節使徒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第一章9節,這句經文的歷史背景,是發生在主前701年,當時亞述帝國的國王是西拿基立,他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使耶路撒冷城面臨被摧毀的危機,若不是先知以賽亞輔佐猶大國王希西家,猶大國早就被亞述消滅了。此段歷史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章,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3至27節。使徒保羅引用這歷史背景,主要在說明上帝有祂拯救的計畫,和奇妙的旨意,而這些事件都在說明上帝對人的憐憫和慈愛,才會保存那「剩餘的少數」。

第30至33節,使徒保羅提到耶穌傳福音的主題:上帝的主權。人不要想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上帝拯救的旨意,人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悔改、順服上帝的引導,相信耶穌是上帝拯救人類最大的記號。第33節是摘錄自以賽亞書第八章14節、第廿八章16節。這裡的「絆腳石」,就是拯救者,在舊約是指彌賽亞,使徒保羅強調就是耶穌。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羅馬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