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14章1節 到 14章12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4.第十四章:
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有個特色,就是會用一些篇幅討論有關信仰和生活的關係。這種和生活相關的問題,不僅是在家庭、社會,同時也要用在教會共同信仰團契中。教會就是一個用信仰建立起來的團契,有來自各種不同社會、家庭生活背景,對事物的看法很自然地也會有所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開拓教會後,教會裡的信徒就開始有所謂「猶太人」和「外邦人」。而猶太人信了耶穌之後,很自然也會將傳承自猶太人的習俗、信仰認知帶進來。同樣的,外邦人也有他們自己傳承下來的習俗,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卻要因為共同信耶穌的關係而相處在一起,這就需要很大的容忍胸襟才有辦法,否則單單是吃的問題,就會引起許多爭端。

羅馬教會雖然不是使徒保羅所開拓的,也同樣有類似上述的問題發生,就像食物的問題,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八:7—12),也同樣發生在羅馬教會。食物的問題在猶太人看來,就有很多的限制,摩西法律寫得很清楚,分成潔淨與不潔淨之物(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很自然地,猶太人雖然信耶穌,但對食物的看法,必定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彼得在異象中的反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參考使徒行傳十:9—16)。相對於外邦人來說,猶太人認為不潔淨之物,外邦人看法可能不同。

5.第十四章1至12節:
從第十四章開始,直到第十五章13節,使徒保羅都鎖定一個主題:在基督的信仰團契中,大家要彼此接納,互相扶持。用體諒別人的軟弱,這就是在耶穌裡愛的一種表現方式。

第1至4節,這段經文是討論到有關食物的問題。在第1節的「信心軟弱」,並不是因為在生命中遇到了極大困難,或是因為發生挫折,導致對上帝的信心產生懷疑、動搖,並不是這樣,而是指在良心上的感覺和信仰之間有了衝突,卻不知道該怎樣辦而有疑惑,或是良心上的不安。這種情況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因此,使徒保羅要大家學習「接納」,而不是用爭論的方式。這裡是從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談起,就是飲食的事。聖經的教導是所有上帝賞賜之物,都是潔淨的(參考使徒行傳十:15)。使徒保羅希望大家都能接納彼此之間對食物看法的差異,而不是一味地批評。

第5至6節,這兩節是關於守哪一天才算是「安息日」的問題。這點確實困擾著初代教會,即使在今天也有這樣的問題,只是不那麼明顯而已。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馬可福音二:27)使徒保羅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見解,但重要的是不論吃或是選擇聚會的時間,都是為了尊崇主的救恩才對。

第7至9節,使徒保羅提供一個基督徒必有的觀念:為了基督而活。因為基督就是為了我們而死,也為我們而復活。因此,每個領受基督恩典的信徒,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論是生、是死,都是為了和基督連結。

第10至12節,這裡很清楚地說出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帳,接受審判(參考希伯來書四:13)。第11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23節。使徒保羅也引用這節詩歌在腓立比書第二章10至11節,強調耶穌就是主,大家都要向他「下拜」。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羅馬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