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6章1節 到 6章13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下一筆
14.第六章:
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主題就是「死而復活」。如果離開這個主題,基督教的信仰就沒有甚麼好說的了。而說到「死而復活」的信息,就必須回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就像使徒保羅所強調的,人只有在復活的信仰裡,才會有「新造的人」的形像出現(參考哥林多後書五:17、以弗所書四:24)。沒有復活的生命,那樣的生命是死的,沒有甚麼好期待的,也沒有甚麼好盼望的。因為那樣的生命只有今生,而沒有未來。這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如果我們信基督的人只在今生有希望,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哥林多前書十五:19)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仍然要活著。」(約翰福音十一:25)看,這麼大的應許在所有信耶穌的人身上!

15.第六章1至13節:
在第五章20節,使徒保羅說我們藉著耶穌得以跟上帝和好,現在這段經文繼續這樣強調,不但這樣,他一再表示若是有人將這樣的信息給扭曲,那就是在破壞福音的信息。他強調傳耶穌復活的信息,是福音忠實的僕人該盡的本分。

第1至2節,這兩節是繼續第五章最後一段所說的,使徒保羅將自己在傳福音工作上的角色,看成如同是「基督的特使」一樣,而「特使」的工作就是為了要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重新和好。使徒保羅說能參與這項福音事工,就是「上帝的同工」,因此,是極大的恩典。其實,使徒保羅這樣的話,也已經在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他們當中曾有人很驕傲地表示自己在福音事工上傳承哪一個人的派別,是很好笑的事,因為人不能救人,只有上帝才能救人的生命。因此,傳承自人的派別沒有意義。因為在救人生命的事上,人所能做的實在很渺小、有限,除非有上帝的恩典灌溉在人的生命裡。第2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九章8節的詩歌。這是上帝對祂的僕人所說的話,意思是:時刻一到,上帝拯救的工作必定會實現。使徒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詩歌,最主要是在說明上帝的拯救已經在耶穌身上顯明了,而且不要懷疑,現在就是。使徒保羅一再地在他的書信中勸勉信徒,信仰是要把握時機,不要猶疑。因為沒有人會真正知道耶穌基督甚麼時候臨到。

第3至10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的執著和用心。他只有一個堅持:投入整個生命在傳福音的工作。因此,只要有妨礙福音的事,他就傾全力要排除。相對的,有人想要用盡各種方法來阻止他繼續傳福音,他都會用堅強的毅力忍受下來,這一切都是只為了福音的緣故。如果與上帝在傳福音的事工同工就是一種恩典,那麼,就該好好珍惜這份「恩典」。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傳福音的事工應該有兩個基本的態度:一是不願意別人毀謗我們的事奉。這裡所謂的「毀謗」,就是找缺點、錯誤,或是譏笑、諷刺之意。二是不妨礙別人。所謂「妨礙」,也就是阻擋的意思。如果福音是上帝極大的恩典,那就是希望大家都有份享受得到,而不是單獨自享。不妨礙別人,就是不會成為別人來接近福音的絆腳石或障礙。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19至23節中有很好的描述,他說自己是個自由人,為了要讓更多人來信耶穌基督,他可以放下身段,對不同對象,他就扮演那樣的對象,這些都只為了要使福音能傳出去,任何可用的方法都不放棄。

但為了「不願意別人毀謗」,「也不妨礙別人」接受福音,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清楚說明他親自經歷到身心的痛苦,但也受到相當的尊敬、稱讚。換句話說,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必定會經歷到許多不愉快的經驗,同時也會遇到許多溫馨、鼓舞的感受。這也是傳道者不是要當「爛好人」,而是要成為一個很有原則的福音工作者,讓那些不守聖經教訓的人「討厭」,但卻要讓那些努力學習聖經真理的人有生命的盼望,這樣就對了。

第11至13節,在這三節經文裡,可看出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愛。一是他是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作知己的朋友看待—推心置腹,甚至是如同自己的「兒女」一般。他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的兒女(參考哥林多前書四:14—15),這也是在表明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有一份特殊的「父子」關係。另一方面,使徒保羅在這裡也強調對哥林多教會信徒,他是將之當作如同自己最「知己」的朋友、最疼惜的「兒女」那樣地親密關係看待,毫無保留地將福音的信息傳給他們。二是他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用同樣的態度回應他。他會這樣要求他們,是因為該教會信徒聽到有人批評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們的工作,就對他們產生冷淡的態度,甚至也加入了在背後閒言閒語、散播不實謠言的行列。使徒保羅說他們這樣的心胸很狹窄,缺少寬闊的胸襟。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感到難過的地方,因為哥林多教會是他和亞居拉、百基拉這對夫妻,以及西拉、提摩太投入全部時間開拓起來的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8),甚至為了見證福音信息,還曾被人告狀到羅馬總督迦流那兒去。有這樣患難的經歷在他們當中,也應該對使徒保羅有足夠的認識才對。就像他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有相當的信任,說他們就是他最好的「推薦書」一樣(參考哥林多後書三:2)。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哥林多後書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