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31章8節 到 31章13節   背景資料  上一筆
4.第三十一章8至13節:
這段經文記載非利士人用很殘酷的手段對待戰死沙場的掃羅,但有情義的雅比城居民卻想辦法將他的屍體取下火化並且將骨灰埋葬,表達對掃羅的感恩。

第8至10節,非利士人到沙場上去剝被殺的戰士的戰袍,這是古代打仗勝利後必有的動作,特別是戰袍很重要。因為袍子上有許多的護身設備,例如鐵片、刀劍、弓箭等,這些物品通常都是士兵們的隨身之物,在當時都是屬於昂貴的戰爭物資。結果才發現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他們看見掃羅的屍體就將他的頭給割了下來,這跟大衛割下代表非利士人的歌利亞的頭是相同的意思(參考十七:51、54)。但這節的記載和撒母耳記下第一章10至16節的記載不同;在撒母耳記下是說將掃羅的頭割下來的,是一位亞瑪力人的年輕人。他割下掃羅的頭,原本是為了要去向大衛請功領賞的。結果不但沒有拿到獎賞,反而被大衛以殺死上主選立的王下命令殺死。他們那樣做,除了是派人去分報消息給人民外,也報給他們的神明知道,接著又把掃羅的武器放在女神廟中,把掃羅的屍體釘在「伯‧珊」得城牆上。這種作法也是古代羞辱戰敗敵對陣營者的一種方法,也是當時的人最懼怕的一種懲罰方式——曝屍。是讓屍體曝曬在日光下,很容易就會發臭、生蛆,用這種方式來羞辱敵人。其實,這種方式也是在褻瀆敵人,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嚴厲的創傷。古代的人也認為一個人死後,若是無法安葬,將會無法使後代得到幸福(參考列王紀上十六:4)。

第11至13節,「基列境內雅比城」,這是在約旦河東,屬於瑪拿西支族境內的一個市鎮。這裡的以色列人持著感恩的心,想盡辦法將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從「伯‧珊」的城牆上「取下來,帶回雅比」,並且將之火化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可能因為掃羅曾經帶三十三萬以色列軍隊,去抵抗亞捫人對該城的恐嚇與侵犯(參考十一:8—12),雅比城的人民以此表達他們對掃羅救命的感恩。

這裡有較難瞭解的地方,就是有關火化掃羅和他兒子們的屍體,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將屍體火化是一種懲罰(參考利未記二十:14、廿一:9,阿摩司書二:1)。但是,雅比城的居民這種火化方式處理掃羅和三個兒子的屍體,應該是用尊敬的心才對,他們還將掃羅和三個兒子的骨灰埋葬在「城裡的柳樹下」。後來,大衛又將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骨骸,遷移到故鄉便雅憫境內的洗拉,和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葬在一起(參考撒母耳記下廿一:13—14)。大衛只遷移掃羅和約拿單的,原因是他跟約拿單有「生死之交」的特殊關係。當然,掃羅是上帝揀選的君王,即使掃羅過去曾一直想要謀害大衛,但大衛還是依然秉持尊敬上帝揀選的君王,給予最高的尊敬。雅比城的人民甚至為掃羅的死「禁食七天」,表示該城的人對掃羅最高的懷念。大衛後來在聽到掃羅的消息時,也一樣表現出以色列人最悲傷的方式——撕裂衣服、禁食(參考撒母耳記下一:11—12)。

5.結語:
這場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的戰役,在以色列的官方歷史也有記載,而且內容幾乎相同(參考歷代志上十)。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歷代志作者對掃羅和他兒子的死,作了非常重要的評語說:「掃羅死了;因為他對上主不忠,沒有聽從上主的命令。他求問死人的靈,而不求問上主,因此上主擊殺他,把王位給了耶西的兒子大衛。」(歷代志上十:13—14)
重新查詢 專卷研經 撒母耳記上系列
錯誤回報,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