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转寄

故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小孩,都是喜欢听故事的。睡觉前要听故事,课堂上要听故事;故事书更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只是小孩,其实大人也是很希望阅听故事的。故事所以能引人兴趣,在于它是超越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范围,而让我们想要探究或享受一下他人的经历。故事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有写实的,有超写实的;小故事可散布在各处,大故事就可自成小说了。

有人这么说,在台北这大城里,已经没有故事了。我想大概是平庸无变化的商业社会,人的眼闭上了,心冷却了,没有观察,没有付出,故事就消失了。有时,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必须附以虚拟的情节,才能引人兴趣,打动人心。比方,前几年台湾有一本畅销书,是说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如何由乞讨的生活卒至成功。据说整个过程并无惊人之处,是透过编辑之手妙笔生花,读了激励人心、感人热泪。人,需要有感觉的故事。

西元十四世纪中叶,欧洲在闹瘟疫。义大利人薄伽丘 ( Giovanni Boccaceio ) 以斐冷翠城为背景,写了一部文学巨着《十日谈》。这本书的特色,是用十个主题之下各有十个故事组合而成,聪明的读者自然知道啦,它有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探讨人性,研究信仰,观察当时社会现象。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再当时的基督教宗教社会中,可说是本禁书。但它总算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之作。如今我们在后SARS期间读此书,一方面藉着故事神游中世纪欧洲,一方面从故事中看今日的人心。

写故事,有时也要小心,因它可能影响一个世代,一个民族。中国明朝有个施耐庵,写了长篇故事,成为章回小说,叫「水浒传」。这书以宋朝仁宗年间为背景,述说当时瘟疫片地,盗贼四起。官员贪渎,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了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与政府军对抗,想拯救苍生,但失败了。没想到约七百年后,在类似的中国政治社会生态下,毛泽东获此「水浒兵法书」,具以「起义」,东方红了,他成功了。中国因而有了翻转性的改变。

早在一千多年前,有个主教告诉他底下的神职人员,说,在讲道中一定要带一些故事,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路卡杜牧师 ( Max Lucado ) 深谙此理,他被称为「最会说故事的牧师」。他最近的中译着作「一个星期五的六小时」,将基督徒耳熟能详的耶稣受难当时的情境,透过一些现代故事的叙述,勾勒出动人心弦的画面。许多人看了这些故事,不但受感动,也对耶稣的受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我们生活中,用心发现一些小故事,会让我们生命更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