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12章1节 到 12章8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马太福音第十二至十五章
1.第十二章1至8节:
有关安息日的问题,也是耶稣传福音过程中,经常遇到犹太宗教领袖强力反抗的问题。依照申命记第廿三章24至25节规定:肚子饿的人,可以在经过别人的麦田时,摘麦穗来吃,但不能拿镰刀割;经过葡萄园时,也可摘葡萄来吃,但不能装在篮子带走。其实,耶稣的门徒肚子饿了,摘麦穗来吃并没有错,他们会被法利赛人指责的原因是,他们摘了麦穗后又用手搓着吃(参考路加福音六:1),而因此被认为是违反安息日的规律,就是违背十诫中的第四诫,依照摩西法律是要判处死刑的(参考出埃及记三十一:14—15)。

第3至5节,耶稣提出一个历史背景,是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第廿一章1至6节记载大卫王在逃难的时候,也吃祭坛上献祭用的饼,那是只有祭司才可以吃的。耶稣的意思是:如果大卫王不守摩西的法律,为甚么宗教领袖们没有谴责。而当安息日都必须遵守的时候,祭司却可以为了献祭而宰杀公羊,更换祭坛上的祭品,这些举动也是在做工,也是违反安息日的规定,和原本十诫规定的全体守安息日之精神不同。

第6至7节,这是耶稣第二次引用何西阿书第六章6节的经文,第一次是马太福音第九章13节。他强调要用上帝的慈爱看人生命的需要,远胜过遵守繁文缛节的宗教礼仪更能符合上帝对他子民的教导。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止饥而吃东西,而没有遵行宗教礼仪的限制继续挨饿,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8节,可参考马可福音第二章27节,可看出上帝设立安息日主要的目的,是与为了要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之本意有密切关系。因此,安息日就是上帝赐福给人的一种特别恩典。上帝赐福既然是为了延续人的生命,而饥饿乃是对人生命的威胁,这样,当人饥饿难耐的时候,吃东西止饥,也等于是在回应上帝赏赐生命的爱。耶稣在此强调:安息日最主要是表明上帝对人的赐福。
马太福音 12章8节 到 12章14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第十二章8至14节:
和前一段相同,都是有关安息日引发的问题。耶稣在当时已经受到一般大众的喜爱,因为他的讲道与经学教师不同而被认为有权威(参考马太福音七:29)。因此,每当安息日耶稣到会堂去时,大家就喜欢请他讲解圣经。作者路加就是说耶稣去会堂「教导人」(参考路加福音六:6)。

犹太人的会堂,这是主前586年南国犹大被巴比伦帝国灭亡,以色列人民被俘虏到巴比伦去当奴隶后,在俘虏营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聚会方式。规定只要有十个以上结过婚的男人就可以成立一所会堂。因为他们已经不能再回到耶路撒冷圣殿去敬拜上帝了,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取代。会堂的主要功能是读圣经和祈祷,跟过去圣殿的主要功能是献祭大为不同。过去在圣殿的祭司,逐渐转变成会堂的教师,教导被掳的民众学习圣经上帝话语。也因为会堂推动研读圣经、教导圣经,才保存了犹太人耶和华宗教的信仰能迄今不变。主前538年,波斯帝国取代了巴比伦帝国,波斯皇帝塞鲁士决定释放所有以色列人民返回故乡重建家园,以色列人民开始从各地返乡,这种在异乡成立的会堂型态不但没有废除,反而是被存留下来。也因为会堂的聚会,使得他们的信仰得以长存下来,甚至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很成功地在集中营,以及许多寄居国延续下去。

第10节说这个人「一只手枯萎了」,依照规定,这样的病是属于「慢性病」,因此,是可以等到安息日过后,也就是太阳下山后才治疗。但是这些宗教领袖却想要利用这个机会找碴,因此故意提出「安息日治病是不是违法」这个问题来问耶稣。

第11至13节,耶稣以羊作比较提出问题。羊,这是犹太人最常用的献祭牲品,也是犹太人最重要的经济物品之一。如果有羊刚好在安息日掉落在坑洞中,即使是在安息日也要将羊救起来,然后带去献祭,则祭司也会分到一部份的羊肉。如果将羊卖了,也有将所得的十分之一带去奉献,这样圣殿又有收入。因此,宗教领袖都会同意就算是安息日也要将掉落坑洞中的羊救起来。但是,对于生病等待救助的人,这些宗教领袖显然并不用同理心看待。既然动物都可以马上救起来,为甚么人生病了不能马上救治?这也是为甚么耶稣会用「人比羊贵重多了」这句话来回应之因。

「把手伸直!」这是一句命令的话语,这个人也跟着耶稣的命令伸出手,结果就马上得到医治。
第14节,因为耶稣公然在会堂里违反安息日的规定,在这些法利赛人眼中,耶稣的医治举动,就是在藐视摩西法律的尊严。因此,这些宗教领袖决定将耶稣杀害。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马太福音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