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 1章1节 到 1章19节   背景资料  下一笔
彼得后书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彼得后书就像前书一样,都很关心耶稣基督再临的问题,而这一点正好也是使徒书信中的共同特色,也是本书信最重要的主题内容。早期教会成立之后,使徒们一再教导信徒的就是:耶稣基督即将再临。因为这个缘故,遇到罗马政府非常残酷的迫害也要忍耐到底,因为伸冤的上帝必定会再次藉着耶稣基督再临,替那些受到迫害的信徒主持公道。

	若是要问说彼得后书最特别的地方是甚么?想应该可以说是这本书信提到了使徒保罗和他的书信(参考三:15—16),作者在替使徒保罗说话,可见在早期教会中,虽然大家都很尊敬使徒保罗,但还是有人会在背后说三道四散布谣言。就像哥林多后书第十至十一章提到使徒保罗很生气斥责那些在教会中乱讲话,或是假扮使徒角色却专门行欺骗之事实的人。这些人最拿手的事,就是故意将使徒保罗的教导或是所写的书信给予曲解。因此,彼得后书的作者要大家注意这件事,以免受到影响。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早期教会并不是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是同样信耶稣基督,但每个人都对信仰的认知有差距,特别是在外邦地区的教会,因为并不像耶路撒冷教会信徒都是犹太人,他们有旧约圣经可读,且有人教导圣经的信息,然后加上当时流传在教会中的各种书信、资料,在信仰上有个很好的共通点,或是有个明确的圣经范本可依循使用。因为是外邦人地区,所以根本就没有旧约圣经可用,唯有的就是当时流传在教会中的有关耶稣基督之资料(参考路加福音一:1—4),顶多加上使徒们、尤其是使徒保罗的书信可读而已。因此,会发生信仰上的问题,或是大家彼此之间互相猜忌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但是,要怎样成为一间有见证福音能力的教会?在政治迫害的环境中,大家怎样才能够坚守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这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使徒们的书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励信徒们,不要放弃对耶稣基督再临的盼望,以及对信靠耶稣基督就能享有上帝特别救恩要有绝对的信心,这才是所有的书信中最重要的信息。

作者在这章呼吁所有的信徒,必须在信仰生活上有所节制,发挥信仰的美德,好作为耶稣基督福音的见证者,而这种见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手足之爱」做起。作者告诉所有信徒,能够参与见证耶稣基督拯救的信息,是生命中最大的荣耀,一定要好好珍惜。

第1至2节,当时书写信柬的方式,就是先自我介绍。这里作者用「西门・彼得」这个词,和彼得前书第一章一节用「我彼得」就很不一样,这也是为甚么有不少圣经学者持一种看法,认为这本书信很可能不是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所写的,或是说彼得后书和前书的作者并不同。再者,前书只用「彼得」,在后书就用「西门・彼得」且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前书用「耶稣基督的使徒」,在后书则是多加上了「仆人」这个词。

作者在这里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这「仆人」一词在希腊文的意思就是指「奴隶」,是身份很低贱,随时可以被主人当作财物卖掉的人。这也是使徒保罗最喜欢用的方式(参考罗马书一:1,腓立比书一:1)。会有「仆人」这样的用法,是因为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个有罪的人,但因为有耶稣基督的救恩,因此知道自己能够得到永恒的生命,乃是因为耶稣基督拯救的爱的缘故,也因此之故,基督徒宁愿认为自己就是福音的「仆人」,也就是说:只要是为了福音的缘故,自己愿意毫无条件地被差遣。

再者,后书指出受信的对象,只说是写给「同样宝贵信仰的人」。这已说出了后书的受信对象比较广泛,只要是信耶稣为基督的人都是他关心的对象。作者也在这里说藉着上帝的和救主耶稣基督的「义」而一起分享这本书信。

这里所说的「义」,指的就是上帝的救恩,这救恩是透过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来进行并完成。

罗马时代写书信的规格,就是写信的人自我介绍之后,再来就是祝福的话语。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认识」,这个字在彼得后书中出现多次,除了这里出现之外,也出在第一章3节、8节、第二章20节。「认识」这个字是由两个希腊文并在一起;前面一个字是「epi」,指的完整、齐备之意。后者「gnosis」,这个字的意思是指知识。将这两个字合并起来看,这个「认识」的希腊文「epignosis」,意思就是有完全的认识,非常清楚的明白。

这里作者说要「认识上帝和我们的主耶稣」,意思就是上帝和耶稣都是救主。通常犹太人只称上帝为「救主」,这里作者将「救主」这个尊称用在耶稣基督身上,表明的就是上帝和耶稣基督同样是救主,这一个信仰观念在这本书信中共计出现五次,除了第1至2节外,另外出现在第一章11节、第二章20节、第三章18节等。这样的认识对早期教会的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原因就是早期教会出现一种风潮,就是讲究完全的理性的「重智派」(Gnosticim)人士。这派的人甚至认为耶稣基督并不是真正的人,他在世界上是一个「幻影」。他没有死,当然更不谈上复活。这派的人一再强调一切都以「知识」为准,在「知识」上无法接受的,就是错误的。

彼得后书的作者就在第6节特别提醒大家,要知道「知识加上节制」,因为若没有这样,很容易使一个人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而骄傲。因此,有些圣经学者认为彼得后书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要真正「认识耶稣就是救主」。

第3节,作者在这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认知:上帝赐给所有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的人之恩典,就是知道怎样过「敬虔生活」。所谓「敬虔」,指的就是敬畏上帝。知道怎样尊崇上帝为生命的主,知道在敬拜中以真实的心回应上帝的救恩,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敬虔」之意。

分享上帝的「荣耀」和「善德」,这是指上帝完美的本质。作者会这样强调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就是要有敬虔的生活态度才能分享到上帝这种完全的美德。

第4节,这节说出上帝赏赐给人「最大和最宝贵的恩赐」,就是可以避开这「世上那毁灭性的欲望,而分享上帝的神性」,这表示在人的生命里有「真理的灵」同在(参考约翰福音十四:16—17)。这样,可以帮助人阻挡来自各种诱惑、败坏的力量,而成为上帝圣洁的子民。

第5至7节,作者在这三节经文连续提出七个信仰上应该要学习的功课,而这些功课都建构在信心的基础。就是坚认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然后接连有七个功课:
一是「信心上加上美德」。所谓「美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美好」。就像田地很肥沃,会让撒下去的种子长出美好的果实一样。二是指勇气。真正的信心,是从勇气表现出来。
二是「美德加上知识」。这是指在生活中经验累积下来的常识,不是毫无经验的表现。这样可以明白一个人若真的有勇气,就要将之配合在生活经验上。否则就会变成有勇无谋,这样的人就会成为愚蠢者。

三是「知识加上节制」。这里节制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自主」,是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之意。一个真正有生活经验的人,他会知道怎样要求自己,更会知道怎样自我约束。因此,「节制」也是基督徒实践伦理生活最重要的基础。

四是「节制加上忍耐」。这里的「忍耐」是在极为困境中看到盼望而产生的力量。因为有将来的希望,因此对眼前所遇到的困难都用极大容忍之毅力给承受下来。

五是「忍耐加上敬虔」。这「敬虔」是指真诚的心灵。意思就是在极为痛苦的困境中,仍然没有改变真实敬拜上帝的心意。

六是「敬虔加上手足之爱」。这里的「爱」字在希腊文是「philadelphia」,意思是亲情的爱。对亲朋好友,要用真实的爱相扶持。

七是「手足之爱加上博爱」。注意这里所说的「博爱」,希腊文是用「agape」。意思就是在爱亲朋好友之时,要学习用耶稣基督那没有私心的爱,是真实的、牺牲的爱。

第8至9节,这两节是相对的句型;在第8节说到肯定的层面,而第9节则是否定的意思。这两节就是在针对前述七种信仰品德的有与无作一个评价。作者说一个信耶稣基督的人有了上述这些信仰上的美德之后,就会想要「更积极、更有效」地表现出对耶稣基督的「认识」。换句话说,真实的基督徒,不会只停留在脑袋的思考状态,而是会积极寻求见证福音的机会。相对的,若是没有这种内涵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积极、有效的动作和毅力表现出来。好像看不见生命亮光的人,不知道存活着的意义,很自然的,这种人并不知道上帝的恩典。

	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有了上述这些信仰品德的人,就可以预防堕落的发生。因为他会清楚知道自己就是在耶稣基督的恩典里受到上帝拣选,而这拣选为的就是要进入永恒的生命里。

第10至11节,作者劝勉所有基督徒应该「更加努力,使上帝的呼召和拣选」成为「永久的经验」,这种经验就是上述七种的美德,这样,就不会因为这世代的败坏而跟着败坏了。这样,就会突显出基督徒就是被上帝所拣选出来的福音仆人。而这样的信徒才能享有特殊的「权利」得以进入「主和耶稣基督永恒的国度里」,这里的永恒国度,就是指永恒的生命。

    第12至15节,作者说自己会尽责任在督责、提醒的工作上。这样就像在前书第五章1至4节所提起的一个好牧者的责任,就是要终生完成这项督责的工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但却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克尽职责完成这项受托的使命。作者有感觉到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样子,因此,他的心愿就是要持续不停完成应该做的事,就是督责信徒们坚守信心,并且有前述所说的信仰品德。

    这种预感自己所剩下的日子不多的情景也发生在使徒保罗的身上,他就这样说:「至于我,我牺牲自己的时候到了;现在就是我离开人世的时刻。」(提摩太后书四:6)因为有这样的预感,因此,他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所说的:「要传福音,不管时机理想不理想都要传,用最大的耐心劝勉,督责,鼓励,教导。」(提摩太后书四:2)不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就是要将福音传扬出去。同样的,这本书信的作者也是存着这样的态度,他要尽生命的力量,完成应该做的事,绝不推托、懒惰。

第16至18节,这段经文读起来感到相当熟悉,也因为这段经文,让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本书信就是耶稣基督的门徒彼得亲自写的。因为这里至少提到两件重要的事,并且这两件事都是彼得亲身的经验,因此,他在第16节特别强调说这些事都是他和其他门徒们「亲眼看见的」,并不是捏造出来的。这两件事就是:
一是耶稣基督升天前的景象,并且也听到两个天使亲自传出应许的声音说:「加利利人哪,为甚么站在这里望着天空呢?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看见他怎样升天,他也要怎样回来。」那时使徒彼得和其他门徒们都亲自在场,因此,第16节说这是门徒们亲眼看见的见证(参考使徒行传一:6—11)。
二是第17至18节是使徒彼得生命中最特别的经历,就是在他和门徒约翰、雅各等三人,被耶稣基督邀请陪同到一座山上去祈祷,在那地方突然看到耶稣基督变了形像,在耶稣基督的身边有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就在他们惊慌所看见的异象时,那时突然有一朵云彩出现笼罩了他们,且从云里有声音出现说:「这是我亲爱的儿子,你们要听从他!」(参考马可福音九:2—8)

亲眼看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证,并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假造欺骗的行为。就像路加在写福音书时特别强调,他是把所有关于耶稣基督的报导都「从头仔细查考过了」一样(参考路加福音一:2—4)。从开始就亲眼看见这些事」,然后将「亲眼看见」的事传布出去,这就是传福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19节,先知的信息就「像一盏灯照耀在黑暗的地方,直到天亮」,因此,必须要要好好珍惜。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位先知,因此可说是指着全部旧约圣经的先知文献。再者,先知的预言中都含有终末的思想,这种终末的思想主要在说明上帝的审判必定会来临,同时也带来他的拯救。而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表达他拯救的爱的记号。因此,从旧约到现在,先知的话就像一盏拯救亮光的灯,一直照耀陷于苦难中的人们,让人看到之后可以燃起生命的亮光。

第20至21节,这里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在早期教会中经常出现假先知,这些假先知会传讲错误的信息,误导信徒进入错误的信仰认知中。这也就是在第二章1开始,作者接着就谈到有关假先知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形在每个时代都一再发生,若是看先知耶利米的文献就会发现,在他的时代中,一再出现假先知传讲错误的信息(参考耶利米书十四:14—16、廿三:16—22)。先知以西结的时代也出现假先知传讲不正确的信息(参考以西结书十三:3—9)。同样的,会用神迹奇事来迷惑人的,在早期的教会就曾一再发生过(参考马太福音七:21—23),而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也出现「超等使徒」(参考哥林多后书十一:5、十二:11)。因此,当彼得后书的作者在提醒大家要注意圣经的预言不可以胡乱解释时,这对每个时代的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

诚实的心来阅读圣经、解释圣经,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课,对传道者来说,更是一项最基本的传道伦理。因为圣经并不能为了满足人的私心的需要来解释,而是要忠实于圣经的教导,正确地解释圣经,这才是最重要的责任。使徒保罗就这样说:「全部圣经是受上帝灵感而写的,对于教导真理,指责谬误,纠正过错,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处。」(提摩太后书三:16)因此,正确明白圣经的信息,就是在建构一个健康的信仰生命,这也是我们在解释圣经、传递圣经信息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彼得后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