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31章1节 到 31章7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第三十一章:
这章是记载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民作战的情形。其实,也可以将这一章直接连结在第廿八章2节之后来看。但编辑者为了让读者更清楚整个战役过程当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直接关系,其实,这当中所发生的事,都在说明一个中心主题:大卫,确实和扫罗不一样;大卫有上帝的灵同在,而上帝的灵已经离开了扫罗。

3.第三十一章1至7节:
这段经文主要在说明扫罗和他三个儿子战死沙场的经过。这场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的战役,正好回应了大卫不亲自杀死扫罗的坚持,因为大卫认为扫罗既然是上帝所亲自拣选的君王,就不可以杀害他,但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他一定会亲自处理扫罗的事(参考廿六:10)。如今扫罗果真「死在战场」,而且以色列人在这场战争中死伤惨重(参考三十一:1),这也应验了扫罗从先知撒母耳口中得到的「启示」(参考廿八:19)。

第1节,这节开始就说「非利士人跟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打仗」,「很多以色列人被杀」,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以色列人的士兵伤亡惨重。因为到后来是连指挥官「扫罗和他的儿子们都逃跑了」。若是连指挥官都逃跑了,就可以想像:其他士兵的情况就更凄惨了。

第2至3节,这里记载扫罗的三个儿子死于战场,包括「约拿单、亚比拿达,和麦基・舒亚」。连扫罗也被敌人的弓箭手射中而受了重伤,可见战况的惨烈。

第4至5节,当扫罗受重伤时,他要求身边「替他拿兵器的侍卫」,拔出他的刀,将他「刺死」。扫罗的理由是:「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目中无神的非利士人凌辱我」。这句「未受割礼」,这个词含有藐视的语气,撒母耳记的作者在原文中一再使用这样的语句(参考十四:6、十七:26、36,撒母耳记下一:20)。意思是指肮脏、不洁净的人。「未受割礼」也是指「外邦人」,因为以色列人一直认为割礼是分别为圣的记号。在此,扫罗也提到他不希望受到重伤又被俘虏而遭到「凌辱」。因为在旧约圣经时代的社会,被掳的君王经常会受到极其残忍的酷刑,例如双眼被挖出(参考列王纪下廿五:7),手脚被断,身体伤残而在痛苦中过余生,甚至会像乞丐一般必须吃胜利者桌上掉下来的食物碎渣过生活(参考士师记一:6—7)。参孙就是眼睛被刨出来,身体被铜链锁住,然后在监狱里推磨(参考士师记十六:21)。因此,扫罗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命令拿兵器的侍卫杀死他会比较好(参考士师记九:54)。因为这是有关生命尊严的事,他不要苟且偷生。可是这拿兵器的侍卫「非常害怕,不敢做」,结果扫罗就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不过在撒母耳记下第一章6至10节却有不同的资料,说是一个年轻的亚玛力人向大卫表示,他听到扫罗这样的请求之后,想到反正扫罗也活不了了,于是就如他所愿的「杀了他」。

第6至7节,这里说「在那一天」扫罗和三个儿子,以及身边随从的人「全部阵亡」。这也在暗示着扫罗王朝的结束。这节说出在扫罗统治之下的耶斯列谷之整片区域的人们,因为害怕成为非利士人的奴隶,都逃出城外往其他以色列人城镇去避难,因此,非利士人很轻易的就占据了所有以色列人的城邑。这些城邑是在扫罗最兴盛的时代夺取下来的(参考十四:47)。现在再次沦落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上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