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十二年國教的成功關鍵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我們的國家能夠富裕到可以談論十二年國教本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惜的是,不同個人團體對於教育的理念上的差異與政策內涵的不明確,反而讓社會為此產生激烈的爭論。分析這些爭議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面向在競合:

一、「公平的受教機會」:減低家庭經濟背景的影響,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享受到合適的教育內容與果效。

二、「安心有效的作法」:對大多數家長與學生來說,不管教改所訴諸的理念有多麼崇高,總希望最後的遊戲規則是他們可以安心遵循的,並有合理回報可以期待。

三、「優秀人才的培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的發展需要少數精英份子的領航來面對國際性的競爭。如何發掘培育這些優秀人才是教育不可漠視的責任。

四、「多元適性的學習環境」:發掘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與特質,作到因材施教來成全每個孩子,也為他們預備合適的道路貢獻社會。

其實只有後兩項是真正的教育問題,而前兩項則是社會性的問題,也是最近爭議的焦點。

從這樣的分析就可以了解為何二十年前的聯考制度算是成功的,因為它基本上滿足第一、二項的社會性需求。又因為歐美日的製造業代工轉移,使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剛好可以接上國際化的腳步(第三項)。但是缺點是過於片面取才,埋沒了更多有不同性向才能的學生(第四項)。此外,這些習慣讀書考試的「菁英」多半也只能複製所學作壓低成本的代工,在面對近年來產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就顯得力有未逮,反而有被後起之秀(如韓國、大陸等)取代的危機。所以目前就算走回聯考也不再能滿足現階段對人才的需求。

這二十年來的教改則是針對第四項作改進,以廣設高中大學與增加多元入學的管道為手段。但不幸的是這項美意為德不卒,忽略了「多元入學」必定帶來升學資訊的複雜化(違反第二項),進而使家庭經濟力量介入,壓低了弱勢家庭孩子的受教機會,最終造成現在明星高中與頂尖大學學生多是來自中上階層的不公不義(違反第一項)。

由此觀之,除了後兩項關於教育方法內容需要各界專家人士的參與修訂外,政府推行十二年國教更應該要注意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來滿足前兩項社會需要。對此,筆者具體的建議有:一、繼續加強對優質社區高中職的經費補助與行政鬆綁,推動小班教學以強化學習果效。二、主動以人力物力直接協助中下階層的家庭取得多元入學的資訊、課外教育資源、與教育經費協助(如學校申請費與獎學金)。三、重新檢討私立中學的補助與課程師資,避免成為另類的升學補習班。四、熱門科系與研究所也應緊縮招生人數,增加學科間的流動性,以避免優秀人才同質性過高而稀釋資源,也增加競爭能力。五、頂尖大學在招生比例上須負擔平衡城鄉差距的責任。

關於最後一點,筆者謹引哈佛醫學院的招生原則與大家參考:「本院致力於接受來自於各種不同種族與經濟條件的優秀學生,特別是從那些在醫療歷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中」在 2010 年他們錄取的學生中就有 1/5 來自偏鄉弱勢地區(免申請費與學費)!這不單是他們對大學責任的自我期許,也是因為他們深知在弱勢地區出身的學生其實更具有學習企圖心與同理心,也對社會可能有更大的貢獻。這樣的作法幾乎戳破我們現在虛偽的公平制度,卻展現出一個偉大學校的氣度與眼光。

反之,一個不願積極接受多元背景學生的大學必是社會階級對立的附庸,不配稱作一個大學。


** 發表於 201 2年 4 月 日中國時報的名人觀點,網址如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41900500.html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