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思量奇妙十架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你如果在Goole輸入「贖罪」(atonement) 和「新興教會」(Emergent Church,譯註:美國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教會群體,對古典系統神學有不同的詮釋) 這兩個英文詞,電腦螢幕的熱度立刻飆高。新興教會陣營對贖罪論的看法,多少像桃樂斯•戴漪 (Dorothy Day) 六十年前的誇張形容:「上帝想要滅絕所有人,但是祂的報復施虐因為自己的兒子雖然無辜,卻被釘十字架,所以是個極其引人的受害者,所以祂得到充分滿足。祂現在只滅絕那些不跟隨基督,或是從來沒有聽聞過祂的人。」新興教會與捍衛古典贖罪論的人士已經展開一場激烈,而且間或不太有風度的辯論。

自從耶穌在兩千多年前受死,神學家諸如俄利根、安瑟倫、亞伯拉德、加爾文都提出了理解贖罪的方法:付給撒旦的贖價;神要求的犧牲;對人性的道德影響;代替人類承受當得的刑罰等等。有些訴諸於獻祭或是神的震怒的理論,對於現代人則難以消受。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核心象徵,沿用小說家歐康娜 (Flannery O’Connor) 的說法,是個活生生的證明,世界「容或罪大惡極,但是上帝卻認為值得為其而死。」不過神學家還是要解釋,耶穌的死與其他偉大領袖的死有何區別。耶穌的死何以是必要的,而且究竟如何影響了我們與神的關係?

在復活節的前一週,我思索的不是贖罪的理論根據,而是贖罪的實質果效。在那一週我有三個感想:

(1) 十字架使人得以與上帝有新的親密關係。三卷福音書提到,當耶穌死亡的那一刻,聖殿裡的厚重幔子由上而下裂開,暴露出至聖所。根據傳統,一年只有在贖罪日,大祭司才可以進入令人戰兢的至聖所。事先要有禮儀性的沐浴、穿上特別的衣服、獻五種不同的祭牲,但是祭司依然帶著疑慮進入至聖所,生怕自己觸犯了什麼過失。他的袍子上有鈴鐺,腳踝上綁著一條繩子,如果沒有鈴鐺聲,其他祭司就把屍體拖出來。

希伯來書呈現一個生動的對比:作者說信徒如今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四6)。對敬虔的猶太人,大膽闖入至聖所可謂驚世駭俗,莫此為甚。所以希伯來書作者下結語說:「就當…來到上帝面前」(十22)。因著耶穌,我們不再需要保護的幔子;上帝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永世的中保。

卡爾•巴特1962年訪美,有人打破沙鍋問他,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得救,他回答說:「是在主後34 年,耶穌死在十字架。」愛能夠有方法克服一切阻礙,不計代價與所愛的對象聯合。

(2) 十字架顯出人類成就的局限。保羅寫道:「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十字架誇勝」(西二15)。本丟彼拉多以三種語言張貼耶穌的「罪狀」——猶太人的王,明褒暗貶被人嘲諷的正義。當高尚的宗教權威群起撻伐一個無辜的人,並且由當時最負盛名的司法體系執行判決,這的確是個奇觀。

作者湯瑪斯•牟敦說到「沒有人目睹復活。每個人都目睹了釘十字架。每個人都親眼看見釘十字架。十字架遍佈於每個地方。」我們應該駐足,好好思想這個矛盾的記號。我們很容易求助於政治或科學,解決人性根深柢固的問題。但是基督卻揭發了那些我們引以為傲,或是希望所繫的權勢與能力,無非是虛假的神祇罷了。

(3) 十字架點出神性中出人意料的一個特質:謙卑。保羅在腓利比書第二章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5~8節)。那些貧窮、居於劣勢的人,自然而然更夠親身體會這一點:且看美國清苦的阿伯拉契山區教會,或是拉丁美洲基層社群傳講的信息。小說家也知道。格雷安•葛林、貝納諾士 (Georges Bernanos)、席羅內 (Ignazio Silone) 在他們最優秀的作品中,皆以紀念耶穌受死的聖禮為重點。

不論我們個人看法如何,贖罪履行了猶太思想的原則,亦即只有被傷害的才有寬恕的的能力。在加略山上,神選擇被傷害。